陳賢鳳
人.物.名.片
付志洪,男,45歲,現任洪雅縣中山鎮前鋒村黨委書記、四川省雅雨露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21年2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深冬時節,走進眉山市洪雅縣中山鎮前鋒村,一幅和諧富美的鄉村畫卷便呈現在眼前。平整的水泥路上,一片紙屑、一個煙頭都沒有;一畦畦茶園綠意盎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山溝里;古色古香的民宿旁開墾著幾壟小菜園,種了些蘿卜、白菜……在遠山的襯托下,這個小村莊散發著安靜、祥和的幸福氣息。
前鋒村的變化有多大?數據“說話”:2004年,無產業發展的前鋒村人均年純收入不到4000元;2020年,前鋒村經濟總收入達2.7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4320元;2021年,前鋒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從小山村到“億元村”,當地村民有一個共識:前鋒村的變化是從付志洪回村辦茶廠開始的。
“打工仔”變身“創業之星”
站在前鋒村鳳凰嶺有機茶種養循環基地觀景臺,放眼望去,一排排茶壟依山起伏,綿延無盡向遠方延伸,仿佛給山坡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衣。碧綠的茶樹、金黃的梯田、彩色的道路相互交織,共同演繹著前鋒村冬日里的歡樂樂章。
奏響“樂章”,指揮者是前鋒村黨委書記、四川省雅雨露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付志洪。
1977年,付志洪出生在中山鄉金花村(現中山鎮前鋒村)。1992年,其父親因病去世,15歲的付志洪挑起家庭重擔,告別大山,外出闖蕩。雜工、抹灰工、涂料工……6年時間,付志洪從“零技術”的學徒成長為“多面手”的技工。一次,在施工現場,付志洪不慎從高處落下,致鎖骨、頸椎、手指等多處骨折,落下了四級肢體殘疾。
1998年,付志洪來到雅安市石棉縣,在當地干起了涂料工程。憑著“保質、保量、誠信”三大法寶,慢慢地付志洪在行業積累了好名聲。從班組長到項目經理,再到組建自己的建筑公司,付志洪的事業蒸蒸日上。
洪雅縣的自然生態環境很適合種植茶葉,但缺乏龍頭企業,導致洪雅茶葉無知名品牌,銷售處于賣鮮葉的初級階段,整個產業處于低端水平,茶農收入低。原中山鄉黨委副書記曾建清回憶說:“過去村民都是‘提著兜兜賣鮮葉’。”
拐點出現在2004年。這一年,中山鎮(原中山鄉)黨委政府決定發展茶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并找到當時事業有成的付志洪,希望他能回鄉創業,為家鄉的茶產業發展出力獻策。
雖然這份邀請觸發了付志洪“回報家鄉”的情懷,但付志洪起初還是有些猶豫,因為他從來沒有從事過茶葉加工,也不懂茶葉技術。付志洪說:“家里人也反對,認為搞工程效益很好,為什么要去做茶葉?”
“還是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思考后,付志洪回鄉創辦了四川省雅雨露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他說:“用心做了,失敗了不會后悔,不去做才會后悔。”
創業,本就很艱辛,更何況付志洪走上的是一條并不熟悉的創業路。
“投入200萬元按照傳統思路做茶,結果可想而知。”付志洪說,在這條產業創業路上,第一次他并沒有走太遠。
“壓力很大,非常艱難。”曾建清見證了付志洪創業的點點滴滴。他告訴記者,2005年的一天,付志洪在酒后放聲大哭。
堅持還是放棄?有著一股子闖勁的付志洪不向命運低頭。到安徽、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龍頭茶廠去“取經”,邀請專家、教授實地指導茶葉種植技術……2006年,付志洪調研后決定種植有機茶,走差異化之路。
對于“以糧為生”的當地群眾來說,用口糧換種“前途不明”的有機茶,無疑是用家庭的飯碗作“賭注”。村民的遲疑讓付志洪暗下決心:先干出成績,讓村民看到實打實的效益。
改良土壤、尋找基地、引進優良品種……2010年,跑壞一輛吉普車的付志洪在洪雅縣柳江鎮流轉土地3400畝,建立黃家山有機茶示范種植基地。隨著茶樹萌芽、開花、投產……這片有機“綠葉”帶來的效益讓付志洪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也讓前鋒村的村民決心跟著付志洪干。正因為如此,2010年和2012年,付志洪先后兩次獲得全國“創業之星”的稱號。
2014年,付志洪在前鋒村流轉土地2300余畝,建立了四川省雅雨露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二號有機茶基地。現今,茶產業已成為前鋒村的支柱產業,村民們也靠著這片“綠葉”鼓起了“錢袋子”。
從一個人忙到帶著一群人“跑”
“光自己富算不了什么,帶領父老鄉親富裕起來才算有真本事。”付志洪的想法質樸卻堅定。
2013年,付志洪當選前鋒村黨支部書記。“是壓力,也是動力。”付志洪認為,要讓茶葉真正成為前鋒村村民的“黃金葉”,才不辜負村民對他的信任。
“農旅融合這根‘扁擔’,一頭挑起的是市場和游客,一頭挑起的是產業和村民。”付志洪對記者說,讓產業帶動旅游,是前鋒村的思路,也是前鋒村的出路。
具體如何做?闖過市場、見過世面的付志洪很快有了思路:第一要打響前鋒村生態茶品牌;第二要深度挖掘和運用茶文化,將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旅游有機融合,走“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2015年,付志洪創新村企聯動,提出建設“中國(前鋒)有機茶第一村”。據了解,二號有機茶基地以有機茶葉種植為主,配套種植獼猴桃、核桃、葡萄、柑橘、桑椹等作物,采取“公司+村委+合作社+協會+農戶”模式,著力發展現代農業。
如今,前鋒村的村民都可以在這個模式下找到自己的“致富經”。付志洪介紹:“村民詹木舉有10畝田地,通過發展有機茶,每年可獲得6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在企業打工,每年又有4萬—5萬元的收入。”
隨著鳳凰嶺上數千畝生態茶葉的發展,前鋒村打響了知名度,游客紛至沓來。“游客來了,但留不住。”付志洪無奈地表示,游客來逛一圈、拍幾張照片就走了,村里沒什么可玩的,連一家可供吃飯的農家樂都沒有,留不住人。
如何豐富前鋒村的旅游業態,打造出更多景點,讓游客們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付志洪絞盡腦汁。茶葉采摘大多在春季,于是他在二號有機茶基地建起近20公里長的葡萄、獼猴桃觀光采摘長廊,將游客的采摘體驗從茶到果,從春延長至夏秋。
同時,為了留住客人,付志洪還打起了村里老房子的“主意”。“木墻青瓦小院子,很有歷史感和鄉土色,是城里人喜歡的精品民宿的好底子。”付志洪說。
點子的確是個好點子,但是錢從哪里來?付志洪又想出一招:利用自己的人脈優勢,游說洪雅本土工商人士和返鄉能人“眾籌”。短短幾天,48名洪雅本土工商企業人士、7名返鄉農民工和村組干部共籌集到99萬元改造資金。
“依托這99萬元資金,我們成立了3個合作社。”付志洪介紹,一個是以經營餐飲、推銷茶葉等土特產為主的鄉緣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個是以流轉土地、托管茶園等為主的農幫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有一個是以宣傳、發展民宿為主的康怡樂旅游專業合作社。現今,3個合作社實體化運作,就像“三駕馬車”,帶動前鋒村跑出了小康“加速度”。
“‘眾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最直接的變化在于調動了參與‘眾籌’者的積極性,還使得村里每一寸土地的潛力都被激發出來。”付志洪很得意自己的“眾籌”模式。
兩家民宿小院,是首批“眾籌”項目。木板、泥墻、青瓦;梨花、竹林、清茶。如今,歇腳鳳凰嶺上的“好再來”民宿小院,讓人頓生一種回歸鄉村田園的怡然。付志洪說:“小院的木墻、窗格都是請當地七十多歲的老木匠一斧一鑿敲出來的,很少用釘子。”
住民宿、吃農家飯、憶鄉情鄉愁;采葡萄、摘果桑、體驗茶文化。如今,以體驗茶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是前鋒村茶產業的一個新亮點。
最擔憂的還是一個“人”字
前鋒村這片土地,曾經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今是鄉村振興的新陣地。鄉村振興要干什么、怎么干?
“技術、人才是關鍵。”在付志洪看來,只有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培養科技人才把種茶成本控制下來,把品質提上去,群眾的致富路才會越走越寬。
如何攻克技術關,付志洪已付諸行動。2021年,付志洪在參加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后,又馬不停蹄地前往上海某有機肥公司學技術、談合作。據悉,該公司擁有世界先進的有機肥生產技術,可將蛋殼、樹枝、糞便等農村廢棄物,通過高溫、高壓等技術生產出“大分子轉小分子”有機肥。
“‘大分子轉小分子’技術,將更加有利于農作物吸收養分,使肥效提升上百倍。”付志洪介紹,該有機肥能將農村廢棄物“變廢為寶”,大大降低有機肥的生產成本,還能實現種養循環。目前,他準備依托該公司的技術,在洪雅建廠生產“大分子轉小分子”有機肥,并形成“農村廢棄物+有機肥+有機茶葉”的種養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與農業清潔生產相統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目標。
采訪中,付志洪的手機響個不停。他感慨地說:“村里和公司懂經營、會管理、善技術的人才比較缺乏,大事小事他們都找我,有時真的應付不過來。”
“人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人才短板制約了前鋒村產業的發展壯大。”付志洪覺得很苦惱,因為前鋒村人口學歷偏低、年齡偏大,尤其是有知識、有能力、有想法、有經驗、能干事、會干事的年輕人才、專業人才是少之又少。“沒有人才,鄉村要振興很難,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山區,沒有人才,發展就更難持續了。”
如何破局?付志洪心中已有想法:“靠農旅融合的新路子,讓前鋒村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更‘出彩’,以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人回鄉發展。” (責編/王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