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人.物.名.片
唐容云,男,45歲,現任綿陽市游仙區信義鎮黨委書記。2022年1月,榮獲“四川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先進個人”稱號。
回想起綿陽市游仙區原劉家鎮、觀太鎮、石板鎮合并為信義鎮時的情形,信義鎮黨委書記唐容云直言這是一塊“硬骨頭”:“鎮名、村名的爭議,駐地爭議,并村的爭議,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難題。”
干部群眾的不理解、合并過程中的重重矛盾,讓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唐容云也犯了難。“三鎮合一,發展是目的,群眾認可是關鍵。”唐容云琢磨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心比心,帶著情懷、帶著感情去“干”工作。就這樣,唐容云的一顆真心便成了打開信義鎮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以下簡稱“兩項改革”)的一把“密鑰”。
惶恐的“心”安了
參加工作以來,唐容云一直扎根基層,在游仙區各個鄉鎮“摸爬滾打”,這一待就是24年,他笑著說:“我是繞著游仙區轉了一個圈。”
“原劉家鎮是我待過工作最難做的地方,也是這次兩項改革的關鍵。”唐容云直言。
2015年11月,唐容云到原劉家鎮擔任黨委副書記、鎮長。但矛盾突出、干群關系薄弱的劉家鎮問題層出不窮,讓唐容云的工作“開局不順”。
“但我不會氣餒。”不服輸的性格讓唐容云下定決心“不勝不休”。從轉變干風民風入手,以“黨員干部講信仰、企業講信譽、老百姓講信用、建誠信政府”為核心內涵的“信義文化”漸漸深入人心。“從文化上引導,直面群眾的訴求,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在唐容云的心里,一整套原劉家鎮發展方案越來越清晰。整治河道、安裝太陽能路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村、社區工程項目資金問題,到2018年底,原劉家鎮面貌煥然一新,這也為兩項改革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9年,兩項改革在全省各地緊鑼密鼓地展開。“當時,面對劉家鎮、觀太鎮、石板鎮將合并整合的消息,有些干部群眾不理解。”唐容云說,當時群眾有很多疑問:比如“為什么不將駐地設在原老區公所所在地?”“鎮政府搬走了店鋪沒生意怎么辦?”等等。
“怕被遺忘”成了不少群眾內心的真實寫照,而這些問題被敏銳的唐容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思量著要打消群眾顧慮,但如何讓群眾認識到兩項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方法很重要。
“除了成立兩項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及21支專項工作指導組外,我們專門邀請老干部、老黨員參與到兩項改革中,共同研究新村怎么合,村名、辦公地點怎么定。”唐容云說,從鄉鎮合并發展的角度出發,發揮身邊黨員干部的力量,向群眾講清楚合并的初衷與意義,群眾更容易接受。
“鎮政府雖然搬了,但發展必須繼續。”這是唐容云在兩項改革中一直強調的,全程參與改革的劉家社區黨總支書記左華瓊表示“從發展的角度認識合并”的方法十分管用。左華瓊說:“我們一邊通過宣傳讓群眾認識到改革的意義;一邊加大鎮村的發展力度,安裝污水管網、修筑堤壩等,不斷打消群眾顧慮。”
一件件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個相繼開工的項目,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不安的“心”漸漸踏實下來,以“信義”命名的新鎮名得到老百姓的認可,鎮政府駐地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雖然劉家場辦公大樓面積更寬,但將信義鎮人民政府選在靠近G5京昆高速路出口的原石板鎮,更有利于全鎮的發展。”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讓唐容云感到很欣慰。2019年12月,信義鎮開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群眾眼前。
日子有了新盼頭
在信義鎮曾家埡村,青山環繞,馬鞍寺、古樂樓藏于村中。指著眼前的幾棟現代夯土房,唐容云說:“這是信義鎮利用閑置資源打造的土坯房,通過開辦鄉村建筑人才培訓基地,發展文旅產業,閑置的資源正在為村級集體經濟創造經濟效益。”
做實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信義鎮步履扎實。在合并之初,唐容云便牽頭組織人員編制了《信義鎮歷史文化挖掘與未來發展規劃》,用他的話說“信義要發展,規劃得先行”。
“川菜名鎮、工業強鎮、文旅興鎮”的產業發展規劃藍圖躍然眼前,以改革成效回應群眾期盼的暖心事接踵而來。
群豐村連片發展起200畝羊肚菌,8個月時間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引進宇琦服裝公司入駐劉家場閑置辦公樓,在增收的同時解決了700余人就業……開辦文創課堂、資產入股專合社、發展經濟作物種植,信義鎮處處釋放著發展的活力。
一點一滴的變化讓福星村黨總支書記董廷宣感慨萬千:“村級建制調整后,唐書記和鎮上的領導紛紛為我們出主意,找準發展的方向,現在我們村已被評為‘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在福星村,還培育了獨具特色的“福”文化,村道旁的紫荊花,路口嶄新的路燈,已經成為村民們可感知的新生活。“這里有2000多畝的蔬菜制種基地,是信義鎮發展川菜名鎮的核心。”唐容云說,這里的蔬菜不愁銷路,汽車直接開到田間來收,村民的收入也有保障。
產業旺、百姓富、民風淳、生態美。看著村民們越來越好的生活,唐容云直言,在與群眾“以心換心”的過程中,鄉村文明新風也逐漸形成。
“做人要行正立正,要帶著情懷去做工作,即便苦一點、累一點也值得。”在基層扎根了半輩子的唐容云,早已把群眾當成了家人,而群眾看到他給大家帶來的甜蜜生活也親切地稱他為“甜書記”。(責編/陳賢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