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場營銷,用戶在哪,關注就應該到哪。
業界預計,2021年抖音電商交易額(GMV)在1萬億,快手在7000億左右。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內容電商規模快速增長,內容電商已經進入明顯爆發期,各類明星、粉絲達人都已入局直播帶貨。薇婭逃稅被查也側面說明內容電商的火爆地位。
百度時代,不在搜索引擎投放關鍵字,用戶就找不到你;微博時代,通過調動“參與感”,MIUI招募“100位夢想的贊助商”,小米手機快速崛起;微信時代,拼多多通過微信渠道快速裂變,如今可與淘寶京東比肩,用戶數反超淘寶;最近幾年,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等迅速成為新的重要通路。公關傳播在緊追,“兩微一抖”成標配,快手、B站、知乎、小紅書都要開號……市場營銷在迎頭趕上。
購物從線下轉到線上,市場游戲規則出現轉變;從交易電商到內容電商,游戲規則同樣在變化。
線下購物,營銷講究的是:渠道為王、貨架競爭、央視廣告……購買的便利性+權威媒體廣告的背書,幾乎是決定顧客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吆喝就有人找,但產品再有名氣,貨架上沒有,做什么都是白搭。所以,制勝是渠道+廣告。
交易電商,線上賣貨做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流量、性價比、爆品戰略、好評……這個時候,要買交易平臺的流量,要導流,性價比、銷量、評價都是支撐用戶下單的重要維度。此外,各家平臺還會加各種標簽,比如拼多多“退貨包運費”“回頭客常拼”等標簽,方便消費者對比下單。
內容電商,內容變成了營銷關鍵詞。內容電商的核心邏輯是用優質內容驅動付費交易。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賣貨,是基于“有需求價值的內容”去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知乎上有個用戶的比喻,一個小販重復地喊著:“香噴噴的芝麻,40 塊錢一斤!”這個就是純粹的叫賣。另一個小販則聲情并茂地喊著:“90 后都已經開始脫發了!90 后都已經開始禿頂了!你還沒有脫單,就甘心脫發嗎?趕緊來看看治療脫發的天然食品黑芝麻吧!”后者就有點內容電商的味道。有場景、以有需求價值的內容影響用戶決策。
與交易電商工具屬性不同(購物工具,購完即走),內容電商占據用戶大量前端時間+豐富用戶標簽+精準算法推薦能力,因此切入非計劃性購買場景、非價格敏感型、低用戶需求共性類目,如服飾、書籍等類目,相比交易電商平臺,一些行業報告顯示,這些類目能帶來更為明顯的效果。
由于用戶來到內容平臺并非出于純粹購物目的,對很多標品、比價下單品,內容電商整體下單轉化率,一般會低于交易電商平臺。
此前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賣奶粉,只賣出15罐,一是出在選品上——奶粉如果是非標品(不能在各個維度完成對比),則沒有哪個媽媽愿意給親生孩子嘗試;二是出在與自身人設(內容定位)偏離上——知識分子人設可以像樊登一樣賣書,但賣奶粉就顯違和。
交易電商,購物本身是目的。
內容電商,則有這幾個優點:1.生動展示使用場景,影響用戶心智,刺激購買需求;2.種草即拔草,路徑簡化,刺激購買欲望;3.在銷售的同時,品宣合一,增加了品牌形象曝光,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內容電商與交易電商比,前者感性,后者理性;前者重感覺,后者重對比;前者注重價值與品質,后者注重性價比與價格。(當然也不絕對,如果像之前直播間,在賣標準品時性價比也是標簽,因此而來的消費者當然會關注價格)。抖音、快手等平臺的新渠道價值如何利用并發揮最大價值,值得不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