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軍 季學猷
1.北京工業大學,北京, 100124;2.北京企業技術開發研究會,北京,100122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推動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這不僅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推動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兼具商品和服務市場、要素和資源市場等多維特征,是以技術要素交易為核心,吸引并融合其他類型要素資源,包括資本、人才、數據、服務等,并促進各類要素資源互動的先導型和配置型市場[1],是現代市場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引領和支撐作用。
首先,以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聚集創新要素,有利于加速技術市場內循環。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有利于各主體用足用好超大規模技術市場優勢,集聚各地技術成果、企業、機構、人才、資本、政策等創新要素。通過要素配置方式創新,縮短技術創新周期、加快技術供需對接,并以供需互促提升技術供給和需求質量,以推動國內技術市場實現高效循環暢通、規模拓展和高質量發展。[2]
其次,以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破除信息壁壘,有利于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推動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打破區域間、城市間、技術交易機構間的信息壁壘,有利于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通過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協同創新與技術成果共享,解決我國區域間科技發展水平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以推動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最后,以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創新營商環境,有利于激發市場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創新發展和營商環境,激發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強化政產學研金服用多主體以多元化的模式開展協同創新與合作,發揮“專精特新”企業的補鏈、固鏈、強鏈作用,以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等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難題。
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是一種建立難、定價難、確權難、監管難的特殊市場,其建立與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難以齊頭并進,是一項復雜的戰略性系統工程。目前,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技術交易市場規模小且布局分散。我國已建有全國性或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40余家、專業性和區域性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400多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湖北、江蘇、陜西等地。技術交易市場數量少、規模小,市場中供需主體對接不頻繁、交易不活躍,各地技術交易市場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凸顯。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面臨規模擴張和均衡布局的雙重挑戰。
第二,技術交易市場信息孤島難打破。現有技術交易市場主要包括國家有關部委主辦、省市政府部門主辦、民營企業主辦3類,它們絕大部分都開發了在線技術交易信息平臺。但因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管理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同部門、不同層級政府對平臺信息多采用保護性政策,這導致各技術交易市場信息孤島難以打破、信息平臺重復建設[3],統一大市場的資源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難以發揮。
第三,技術交易市場信息平臺標準不統一。因缺乏全國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各地技術交易規則、服務內容及流程不統一,各技術交易信息平臺在資源匯聚、分類、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和技術體系不統一,關鍵信息字段的分級分類標準體系不統一,導致各技術交易市場信息難以共享,資源碎片化和服務低端化問題突出。
第四,技術交易市場運行核心機制不健全。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全國統一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標準體系、估值流程、實施細則及科學方法等,導致現有各類技術產品的價值評估、不同情境下的差異化定價等知識產權評估機制仍存在缺陷。[4]推動技術交易市場運行的核心機制即價格機制失靈,直接影響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
第五,技術交易市場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善?,F有技術交易市場各信息平臺的數據安全、權益保護、開放共享、安全認證等基礎制度體系和標準規范不完善。交易市場大數據可用不可見,用途可控、可計量、可追溯的安全技術管理保障體系不健全。[5]市場中高新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以及企業隱私數據保護等都面臨嚴峻挑戰。
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幫助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為數字技術賦能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快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全國性技術交易數字平臺,是快速擴大技術交易市場規模、推動信息孤島互聯與信息共享、加強知識產權智能化評估、提升信息安全等級的重要途徑,是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的重要根基。
首先,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建議成立全國技術市場領導小組,協調部委之間、部委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為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和數字平臺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一方面,以點帶面、多點聯動、網絡布局。以健全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為切入點,重點打造若干樞紐型技術交易數字平臺,以培育、復制區域內各市、區、縣級子平臺,形成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網絡。在此基礎上,通過樞紐型技術交易數字平臺間的互聯互通,推進全國性技術交易數字平臺建設。另一方面,橫向協作、縱向聯動、整體推進。以快速整合技術市場要素為目標,改變創新資源條塊分割、技術交易平臺重復建設等制度規則約束,建立分工明確、協調有力的工作機制,加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部、工信部等部門的橫向協作和省、市、區(縣)等的縱向聯動,推動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的規模擴大、有序發展和均衡布局。
其次,規范標準,統一規則。依托現有全國性、區域性和專業性技術交易市場,成立數字平臺建設聯盟,制定全國技術交易數字平臺國家標準和統一規則,實現“五統一”。其一,統一技術商品分類標準、技術交易方式分類標準、技術供給和需求信息關鍵字段分級分類標準;其二,統一供需主體、服務機構、服務人員和專家、技術商品等各類市場要素的平臺準入標準和認證規則;其三,統一各類技術交易服務的關鍵流程和規范標準;其四,統一技術商品掛牌、競價、招標、揭榜掛帥等創新要素在配置中的競爭規則;其五,統一技術交易數字平臺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的監督管理體系。同時,要健全數字平臺中各類信息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及收益權等產權制度體系。加快各數字平臺多源異構信息的數據級、特征級和決策級融合,推動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協同治理。
最后,政府賦能,智慧運營。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健全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技術交易市場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重點打破因地理區位阻隔形成的自然性市場分割,以及因地方保護形成的制度性市場分割,提升數字平臺的公信力、透明性及公平性。探索全國性技術交易數字平臺市場化和智慧化運營的路徑。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構建“數字賦能+科學決策”的智慧平臺。深度挖掘技術交易市場大數據并集成專家智慧,以精準語義檢索、供需智能匹配、個性化推薦、場景化應用等高質量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和平臺價值。完善多情境下知識產權智能化評估機制和方法工具,探索建立一套技術交易市場價格指數體系,提升政府、產業和企業的科學決策能力。優化技術交易數字平臺補貼與獎勵制度,完善市場多主體收益分配體系,培育技術交易大市場的新業態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