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瑋 沈陽陽
在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的歷史長河中,相比其他類型節目,娛樂資訊節目長期以來處于關注度低卻不可取代的位置。對于娛樂資訊節目,有兩種常見的定義,一是以娛樂為節目的信息節目,它融合了新聞性和娛樂性;[1]二是娛樂資訊節目包含娛樂資訊和娛樂化資訊兩類,娛樂的資訊是指“娛樂界”或者“娛樂圈”中的明星軼聞、近期動態等內容的資訊,娛樂化的資訊就是被娛樂手段處理過的一般資訊。[2]本文中的文娛資訊節目所涉范圍更加廣泛,即指涵蓋以文化、娛樂等資訊為信息,通過新聞編排的方式和手段呈現的資訊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藝頻道推出的全媒體資訊日播節目《中國文藝報道》以“文藝新力量,我們正發聲”為口號,梳理報道國內文化藝術領域發生的新鮮活動、值得關注的文藝現象,展現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嶄新面貌及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匠心精神,體現了文娛資訊節目在新時代文化強國目標下煥發的生機活力,在同類型節目中具有價值引領作用。本文將主要以此節目為例進行研究。
自1999年《影視同期聲》開播起,中國的文娛資訊節目隊伍逐漸發展壯大,涌現出一批以《中國娛樂報道》《每日文娛播報》《娛樂星天地》(后更名《文娛新天地》)《中國電影報道》《綜藝快報》[3]為代表的文娛資訊節目。這些節目通過即時、豐富、爆炸性的娛樂資訊吸引受眾的眼球,通過“短平快”的報道方式迅速滿足觀眾對于娛樂生活的需求,成了人們茶余飯后增添娛樂趣味的來源之一。然而,面臨新時代受眾審美需求和信息渠道的變化,曾經一度火熱的文娛資訊節目開始降溫,部分熱門節目紛紛停播,被更方便快捷的媒體資訊平臺所取代。縱觀以往的文娛資訊節目降溫潮,筆者梳理出三處不足:
第一,有“高原”沒“高峰”。文娛資訊節目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文娛資訊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報道體系,能夠迅速追蹤到一線的娛樂熱點,多個節目的總和資訊報道產量高,但真正給觀眾提供的深度優質內容較少。一味地為“娛樂”而“娛樂”,猶如隔靴搔癢,長此以往還會消磨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產品高質量的需求,無異于飲鴆止渴。
第二,過“寬泛”欠“深度”。文娛資訊節目報道內容圍繞娛樂明星、新近的電影電視劇,涵蓋娛樂產業的諸多方面,也有嘗試創新推出的系列專題報道。如《每日文娛播報》嘗試推出以娛樂明星為中心的系列專題節目,介紹明星經歷、與圈內好友的關系。諸如此類的娛樂報道實際上只滿足了受眾即時的好奇心理,然而對文藝行業本身而言缺乏后續影響,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第三,重“娛樂”輕“文化”。在眾多文娛資訊節目中,真正把鏡頭移向文化藝術等審美領域的節目少之又少,許多文娛資訊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率,一味迎合部分受眾的娛樂心理,求“新奇”、求“爆炸”,以熱度高低為評判標準,在文化主題的抓取上遠遠不夠,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流于表面,無法持續輸出文化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社會高速發展帶來了文藝的興盛,文藝領域的繁榮昌盛又滋養了社會大眾, 從而助推了時代發展更向前躍進?!吨袊乃噲蟮馈酚聯衽d文藝行業的重任,傳播價值多元豐富,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為觀眾構筑起一幅精妙絕倫、大有裨益、耐人尋味的文藝百態圖景。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多人口帶來的更是龐大的消費需求,在精神文化產品方面尤其凸顯。同時,新時代下中國社會產生了多元發展的趨勢。中國社會審美風尚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集中在兩個不同的方面。首先,現有的社會審美風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雅文化,其次,社會審美風尚的娛樂消遣價值越來越明顯。[4]在此背景下,主流審美格調還需要通過文藝工作者創作一系列高質量、有價值、受歡迎的作品來推動形成。
《中國文藝報道》立足央級媒體,站在時代文藝傳播的潮頭,肩負振興文藝偉大使命,能力和體量足以涵蓋整個中國文化藝術工作戰線的各方面成績,滿足人民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在《中國文藝報道》的新聞取材中,有包括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的七周年音樂會、成都市域內美術館提名展、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的莎士比亞話劇《馴悍記》,還有故宮博物院線上課堂“數字文物庫”活動、海南博物館展出的“海南考古七十年”、廣東木偶藝術劇院上演的木偶劇《真假孫悟空》等,涉及音樂、美術、話劇、文物、考古、木偶劇等多個精品小眾藝術作品,打通多元藝術形態之間展現的界限,為觀眾建設一條廣袤無垠的文化藝術長廊,鼓勵人民走進劇院、博物館等文化藝術現場,感受多元藝術的魅力。
隨著文化藝術領域和市場要素聯系日趨緊密,行業的快速發展之下也存在著許多不能忽視的隱患。如文藝演出市場中準入門檻低、投入成本高導致的制作水平良莠不齊;頭部影視、流量明星追求“粉絲經濟”刻意制造爆點過度娛樂化;電影、電視市場愈發火熱,話劇、戲曲、手工藝等市場卻愈發冷清等等。在《中國文藝報道》的引領下,文娛資訊節目以“娛樂”為主的制作模式亟須作出整改,判斷娛樂資訊背后的底層邏輯和價值取向,引導影視相關的報道深度轉變,同時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文化新聞,把小眾的文化藝術精品帶到人民面前。
文化藝術百花園異彩紛呈、文化瑰寶燦若繁星。篩選合適的內容進行報道,是做好文藝資訊傳播的第一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5]廣播電視領域應當以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心,傳播五千年傳承而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繼承的優秀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與以往眾多文娛資訊節目不同,《中國文藝報道》摒棄“唯熱度論”的取材標準,著力選取文藝領域有價值的優質資訊素材,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根基、歷史淵源、社會影響,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報道出來,重視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某幾期播出的節目報道取材中,既有獲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劇《醒獅》、在云南美術館即將展出的昆明美術雙年展、我國和多國深度合作出品的“熊貓和和”系列動畫新作,也有在京舉辦的“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及論壇活動、貴州博物館舉辦的“平天下,秦的統一”主題展覽、可以幫助河南觀眾線上看豫劇等民俗藝術的“百姓文化云”平臺等等。報道中不僅采訪了文藝作品的相關創作者、藝術家,也采訪到了業內知名的文藝評論家,給予觀眾真實、專業、有價值的報道??梢钥吹?,節目報道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既為文藝資訊素材選取“把好關”,在藝術鑒賞層面為受眾過濾掉不必要的文藝渣滓,又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藝術層次受眾的審美需求,將高質量的精品藝術切實傳播開來。
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6]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毋庸置疑是廣播電視領域的共同要求。新時代的文娛資訊節目要兼具新聞屬性和娛樂屬性,不能脫離宣傳思想工作“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基本要求,更不能脫離群眾百姓、對所謂“居于廟堂之高卻遺忘江湖之遠”的思想夸夸其談,宛若空中樓閣。好的文藝報道應當因時而作、因事而作、因人而作,扎根基層百姓生活、收集火熱鮮活的素材、挖掘真實且有代表性的人和事。
《中國文藝報道》在2021年曾推出“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系列專題報道。報道選取內蒙古、山東、廣東、貴州、四川等地共十幾個示范展示點,關注春節前開展的東西南北中跨區域村晚接力式直播“我的村晚我的年”系列活動,集中展示各地“村晚”的精彩場景,在記錄鮮活的傳統文化、展現鄉土鄉情的同時,呈現美麗鄉村的面貌、百姓們的小康生活,和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除此之外,《中國文藝報道》還推出了“新文藝,新青年”系列專題報道,邀請新時代下具有代表性的青年進行專訪,打破傳統人物專訪的局限,關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行業中的“網生代”模范人物,如享譽海外的傳統手工達人李子柒、身兼民航飛行員和百萬粉絲視頻博主職業的“燃燒的陀螺儀”等,為廣大青年樹立榜樣,呼喚新時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時代的文化發展前景緊密聯系起來,勇擔社會責任?!靶挛乃?,新青年”系列專題報道的推出,展現了新時代“網生代”青年的活力及創新思考,給予“網生”浪潮下的新青年正確的價值引領,鼓舞年輕一代依托科技砥礪奮進,不負青春韶華!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應站在新時代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明確文化藝術工作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應傳承的中國精神。文娛資訊節目不應只是一檔簡單介紹文藝、單純娛樂消遣的節目,更應承擔普及文化知識、提高藝術鑒賞力的教育功能。其次,以滿足百姓趣味需求為節目制作的目標,制作人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是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既要迎合百姓趣味,提高市場活力,又要明確自身責任,發揮引導作用。如《中國文藝報道》就曾推出特別主題策劃:盤點近年優秀國漫。通過對近年廣受歡迎的優秀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護法》等的介紹、總結,提出“國漫崛起,優質國產動畫作品漸入佳境”的核心觀點,展現動畫人在中國傳統故事的講述角度、內容深度和制作手段上進行了更多元的探索和嘗試, 以中華美學精神為底色創作創新,頻頻帶給觀眾驚喜。報道激發了百姓的國家榮譽感和文化自信,激勵動漫從業人員創作出更有口碑和國際影響力的國產動漫作品。
文娛資訊節目是“以娛樂為節目的信息節目,它融合了新聞性和娛樂性”[7]。文藝工作應是關注世界、關切社會、關懷百姓的。在《中國文藝報道》中的每條文藝資訊的報道文字背后都蘊含著制作團隊的人文關懷考量。如節目中報道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除了對歌劇運用的藝術手法進行介紹外,還展現了演員為力求體現真實中醫藥科學家的形象,到寧波中醫藥研究所實地了解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環境、細節規范等幕后內容。通過這段報道,觀眾不僅看到了一代中國科學家的成長與愛國情懷,更感動于屠呦呦女士不求名利、醉心科研,十幾年如一日的偉大人格,這些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中閃耀著光芒。
除了即時、準確、客觀地報道文藝資訊外,深挖文藝資訊之間的關聯、文藝現象背后的時代成因或將是文娛資訊節目的亮點所在。文藝批評的存在是為了審視現有的文化藝術現象、思潮,扶正潛在的創作彎路,為文化藝術市場的長遠發展指明方向?!吨袊乃噲蟮馈吠瞥隽司o隨時代潮流的高質量文藝評論、反思過去階段性文藝思潮現象、提出文藝領域的創新方向,對引領審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娛資訊節目應加大對文藝批評的報道力度,勇于批判行業亂象、積極主張主流價值引領的文藝思潮,給文藝工作者帶來啟示。
《中國文藝報道》的取材范圍不僅涵蓋電影、電視、話劇、美術、音樂、手工藝、文物等多個藝術門類,更是從地域上輻射整個中國,全國各地的精品演出及展覽都囊括其中。每期節目都設立了“短篇資訊+系列專題報道”的模式。短篇資訊介紹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文藝活動、值得關注的文藝現象,拓寬文藝資訊的廣度;系列專題深挖新時代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倡的文藝思想內核,探索文藝資訊的深度。節目推出如“新時代 新文藝 新征程”系列專題,專訪以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首的當代藝術名家;“新文藝 新青年”系列專題,專訪新時代下文藝領域的青年佼佼者;“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村晚系列專題,報道過年前夕全國十幾個示范展示點“村晚”的表演盛況??梢姡唐Y訊和系列專題的同時推出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文藝的價值。新時代下的文娛資訊節目要持續、高產地挖掘優質內容和創新傳播方式,勇于探索打造穩定輸出精品文藝報道的道路。
資訊爆炸的時代,受益于媒介技術的變遷和社會文明的開化,如今一臺移動終端設備就代表著一個隨身化的信息生產中心,加之各渠道融通發展逐漸成熟,我們正從“人找內容”走向“內容找人”[8]。在新時代技術背景下,綜藝節目傳播顯然具有了無比便捷的渠道和高效的手段。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之上,目前已有部分節目開始了跨媒介創新互動的嘗試,《中國文藝報道》這樣的文娛資訊節目不僅在傳統媒體平臺之上,也在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平臺之中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然而,就傳播的效果層面來說,“跨媒介敘事”關鍵性的部分在于將各大媒介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分別構成“大敘事”的中間環節,緊密聯系推動大敘事的發展。目前來看,文娛資訊節目未來跨媒介敘事的關鍵“最后一公里”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間。假若能使各媒體都出色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于媒介上相互獨立,又于邏輯上相互關聯,實現故事橫跨多種媒體平臺展現,協同建構起統一的故事世界并提供完整的敘事體驗,那么跨媒介傳播的效果將會疊加翻倍,其價值引領的范圍也將隨之擴大。
新時代呼喚擔當,文藝工作應沖鋒在前。《中國文藝報道》的推出,起到了一定的價值引領作用,更讓我們看到了文娛資訊節目順應時代潮流的思考。未來還會有更豐富的科技手段和文藝理念輔助中國的文娛資訊節目蓬勃發展,但承擔社會責任、傳承中國精神、弘揚華夏文化,仍會是文藝領域不能丟棄的核心要義。以《中國文藝報道》為首的文娛資訊節目未來還應結合融媒體時代特點,作出更加適應互聯網傳播的創新改變,擴大自身影響力,為引導國家主流文藝價值觀交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