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水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出版工作的生命線,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學習閱讀需求[1]。隨著精品出版概念的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圖書出版質量日趨重視[2-4]。在日常的工作以及生活閱讀中發現,內容涉及譯名(名畫、名人、名地等)的“引進文化”類圖書,由于其中文譯名有多個版本(同音不同字、直譯或意譯、字不同音相近的版本差異以及概念混淆等),導致書中對同一事物的譯名前后不一致的情況數見不鮮。
在現行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細則計錯表”中有一條:相同內容(名稱、符號)前后不一致,有一項計1個差錯。在中宣部出版局“圖書編校質量典型差錯通報”中,有一條為“前后表述不一致。比如,前文寫為‘克什米爾’,后文寫為‘喀什米爾’”。這些都表明了同一事物前后行文不一致是應該引起作者(譯者)和編輯重視的問題之一。為了更好地避免此類型問題在書稿中重復出現, 結合實際案例,剖析問題原因,并從組稿和審讀加工兩個層面提出防范對策。
案例1:①艾特爾弗里思為伯尼西亞國王(大事年表)。②德伊勒很快就落到了鄰國伯尼西亞的國王埃塞爾弗里斯手里。
案例2:①米開朗基羅經常跟格拉納奇討論自己的想法。②格拉納齊了解米開朗基羅的天賦。
案例3:①就像諾森布里亞國王埃格弗里斯的妻子埃塞爾斯里斯,她拒絕與丈夫圓房。②在度過11年沒有子嗣的光陰后,埃塞爾思里思最后離開了諾森布里亞。
案例4:①佛羅倫薩結束了一個時代,取而代之的是薩伏那洛拉的宗教極端思想。②他的門下聚集了無數偉大的學者,他甚至庇護反對他的馬基雅維利和神學家薩福納羅拉。
案例剖析:在采用拼音輸入法打字時,不可避免地會有同音詞出現,造成書稿中經常出現同音不同字的問題。而對于由外文翻譯來的中文譯名,本身就存在較多的同音字版本,更是增加了前后行文用詞不一致的概率。大部分譯名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寫作時期,也有使用習慣上的差別。這就導致譯名同音不同字的混用成為非常普遍的一類編校問題。
以上四個案例都是由于在對外文人名進行翻譯時出現同音不同字的混用造成的前后不一致問題。雖然書中出現的兩個中文譯名版本都很常見,但在同一本書中要前后一致,尤其是在“引進文化”類圖書中,涉及的人物、事物眾多,且有的名稱相近,如果前后用字不統一,很容易給讀者造成混亂,產生不好的閱讀體驗。
案例5:①《蘇珊娜與長老》(Susanna and the Elders)的故事是取自《圣經》以外(《圣經外典》)的故事。②在《蘇珊娜出浴》中,丁托列托發揮了他描繪曲線健美的人體的專長。
案例6:①《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章題。②《上帝創造亞當》選用濕壁畫技法。
案例7:①根據神話,亞歷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完成了《米洛斯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②《斷臂維納斯》現收藏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是盧浮宮博物館三大鎮館寶物之一。
案例8:①《奢侈的寓言》(Venus,Cupide and the Time)(阿尼奧洛·布隆齊諾)——章題。②《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又名《奢侈的寓言》。③《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也預示著17世紀洛可可式宮廷藝術的誕生。
案例剖析:直譯與意譯是兩種普遍的翻譯方法。直譯既保持原文內容,也保持原文形式;意譯更注重原文內容,不在意原文形式。無論直譯還是意譯,只要能準確表達原作者的意圖,就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很多舉世聞名的作品,都有直譯和意譯兩個甚至多個翻譯版本,且每個版本都家喻戶曉,知名度不分伯仲。
在案例5~案例8中,單純根據外文翻譯,《蘇珊娜與長老》《創造亞當》《米洛斯的維納斯》《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更符合作品對應的外文,屬于直譯;《蘇珊娜出浴》《上帝創造亞當》《斷臂維納斯》《奢侈的寓言》是對作品內容的解釋,屬于意譯。在同一本書中同時出現直譯和意譯兩個甚至更多版本,若讀者并不掌握多個版本的譯名,很容易誤以為是多個不同的作品,影響其對原文的正確理解和對知識的精確掌握。另外,案例8中雖然②對該幅作品的直譯版譯名作了補充說明,但宜將章題換成《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一方面,這樣更符合該作品的對應外文;另一方面,“某某”又名“某某”一般是前一個已經出現,后面對其做出解釋,這樣后續再用《奢侈的寓言》代替《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就順理成章了。
案例9:①《帕里斯的評判》(The Judgement of Paris)(盧卡斯·克拉納赫)——章題。②克拉納赫在這幅《帕里斯的裁判》中所描繪的與傳統畫法不太一樣。
案例10:①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1450—1516)1450年出生于尼德蘭北布拉班特的斯海爾托亨博斯鎮的一個繪畫世家,這正是他名字的由來。②20世紀以前人們對博斯的了解和研究甚少。超現實主義畫派崛起后,才對波希進行了重新評價和研究。
案例11:①這兩個堂侄為了在佛羅倫薩生存下去而改掉了曾經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姓氏——洛倫佐(Lorenzo)。②羅棱佐是一位真理愛好者,他的門下聚集了無數偉大的學者。
案例12:①1884年,地質學家約瑟夫·蒂勒爾帶領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Alberta)紅麋河邊發現了第一塊艾伯塔龍化石。②1920年,多倫多大學的野外隊伍在加拿大埃布爾達紅麋河畔的桑德河附近發現了副櫛龍化石標本。③1902年,勞倫斯賴博將一個發現于加拿大阿爾伯塔的四肢化石命名為糙齒龍的一種。
案例剖析:案例9~案例12都是由于翻譯的偏差,導致出現了字不同音相近的不同譯名版本。評判和裁判,博斯和波希,洛倫佐和羅棱佐,艾伯塔和埃布爾達以及阿爾伯塔,對應于原外文翻譯都無誤,但是從漢語的角度出發,它們又確確實實不同,出現在同一本書里,很難不讓讀者疑惑這到底是同一個人(事物)還是不同的人(事物)。以案例12為例,在加拿大艾伯塔發現了第一塊恐龍化石,并將其命名為艾伯塔龍化石,如果把艾伯塔翻譯成埃布爾達或者阿爾伯塔,那是不是就應該將其命名為埃布爾達龍化石或者阿爾伯塔龍化石,那當艾伯塔龍化石、埃布爾達龍化石、阿爾伯塔龍化石同時出現在一本書里時,想必大多數的讀者會產生疑惑,甚至想要去一探究竟而查閱其他相關資料,增加讀者不必要的困擾。由此可見,在書中保持同一事物前后稱呼一致是很容易被作者和編輯忽視,但卻很重要的事情。
案例13:①對于威爾弗里德修建的里彭教堂和赫克瑟姆教堂。②威爾弗里德在約克、里彭和赫克瑟姆建立的修道院彰顯了基督教這種新信仰的教義。
案例14:①在威爾弗里德于惠特比宗教會議上取得勝利的兩年后。②經過惠特比主教會議激烈辯論后。
案例剖析:如果不是教徒,很難厘清宗教里有關的稱呼和概念,而這些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概念,實際上卻“千差萬別”。由于信仰的原因,大多數西方國家的藝術家在創作時,或多或少受宗教因素的影響。而中國的(作譯者),如果沒有相關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容易在翻譯時不經意地偷換概念。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由于相近概念混淆導致的前后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更容易引起更大的問題。案例13中,將修道院和教堂的概念混淆。“修道院”是天主教和正教教徒出家修道的機構;“教堂”是基督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二者所屬人群、受眾和分類都不相同,不能通用。案例14中,將主教和宗教的概念混淆。“主教”是天主教、正教的高級神職人員,通常是一個地區教會的首領,指代人。“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現象,是對客觀世界一種虛幻的反映,指代事物。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通用。
對同一事物前后稱呼不一致,不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心生疑惑,影響閱讀的連貫性,而概念的混淆更是導致詞不達意,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這些問題,輕則引起讀者的不良閱讀體驗,重則影響讀者對出版社的整體印象。
仔細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原稿自身的缺陷。如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許由于創作時間較長,間隔較久,前后文沒有嚴格地保持一致;又或者一本書由多個作者參與寫作,由于對同一個事物,每個作者習慣用的稱呼不一致導致前后行文不一致;間或作者本身并沒有意識到前后一致的重要性,而編輯在組稿時也沒有及時提醒作者需要注意此類問題而導致。另一種是編輯自身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職業敏感性,沒把這類問題當作問題,無論在組稿時還是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都忽略了前后一致的重要性。而這種問題,實踐工作經驗較少的新編輯更容易出現。
上述各類問題,如何避免在稿件中反復出現呢?下面從編輯意識和實際操作(組稿和編輯加工及審讀)兩個層面上提出防范對策。
編輯作為現代出版工作的能動主體和主要組成部分,個人的職業意識和素養,直接影響到出版物的質量和水平,乃至影響到整個出版產業的發展。一個優秀的編輯要兼具創造性和經驗性。
編輯的創造性[5]。編輯工作不僅是對書稿進行修修補補的簡單勞動,更是一項全流程的、系統性的創造性勞動。它的創造性既表現在圖書的選題策劃上,又表現在對書稿的編輯加工上,也表現在圖書的版式設計上。在全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編輯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圖書的市場營銷上。正是編輯的這種創造性,推動了出版產業的不斷發展。
編輯的經驗性。經驗的積累,在各行各業都十分重要,包括基本知識的積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技能的積累,將知識與技能融合,總結歸納后升華為職業的意識以及敏感度。
對于編輯而言,在策劃環節表現為有敏銳的嗅覺,能夠察覺并迎合市場的需求;在組稿環節,表現為能夠精準地匹配選題與作者,并根據不同作者的特點,給出預見性的建議和意見;在加工審讀環節,表現為能夠根據圖書的自身特點,推斷出容易出問題的幾個方面,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在版式設計方面,表現為能夠根據圖書的特點以及讀者對象,給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在市場營銷方面,表現為熟悉各營銷渠道的銷售特點,并為圖書量身定做合適的營銷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編輯的主體能動性。
意識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職業意識是工作人員有效開展工作的基礎。在策劃伊始,就要知道每一環節該做什么。對于文中討論的“引進文化”類書稿,作為編輯,首先要意識到會有行文前后一致性問題;其次,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從各環節徹底解決此類問題;最后,在實際工作中落實相關規避措施。這樣才能生產出質量上乘,讀者滿意的圖書。
如在選題策劃時,就要知道“引進文化”類圖書,會存在由于翻譯導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的情況;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要注意書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如在組稿時,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組成情況,是一個作者單獨創作還是多個作者合作編寫。其次,在作者進行創作之前,編輯要建議作者(主編)將書中涉及的作品名、人名、地名等一一列舉出來形成名單,并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參考并沿用。多作者參與創作時,列出名單尤為重要,主編要將列舉出來的名單發送給每一位參編作者,請大家在創作過程中務必參考此名單。最后,作者(主編)在統稿時,重點注意全書是否做到了對同一事物的稱呼前后保持一致。這樣就能從源頭減少此類問題的出現,在稿件進入后續的出版流程中時,在審讀和編校方面,編輯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策劃到三審三校,再到印刷出版,一本書的誕生凝聚著編輯的眼光與智慧、辛勤和汗水。水滴石穿,從日積月累中總結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稿,探索并形成與之對應的獨特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圖書質量,為精品出版保駕護航。
針對“引進文化”類圖書中存在的由于翻譯導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問題,編輯在收稿時,向作者討要一份本書涉及的譯文名單。對于名單中的中文譯名,建議編輯翻閱資料查找其另外的譯文形式,并在書稿的電子版中使用Word的“查找替換”功能,將另外的譯文形式進行查找和替換;對于概念容易混淆的詞語,要先弄清楚正確的表達方式,再在書稿的電子版中使用Word的“查找替換”功能,將錯誤的概念替換掉,以使前后稱呼表述正確、一致。
在初審及編輯加工此類書稿時,要對這種外文譯名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對于不一致的、有疑問的表達一定要查閱資料,必要時向作者進行核實。另外,當一個譯文名稱第一次出現時,用括號備注該譯文名稱的其他譯文形式(如案例8②所示),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防范對策。這樣從書稿的編校處理中再一次減少此類問題的出現。
在稿件后續的復審和終審階段,同樣要充分利用好該譯文名單,它將時刻提醒審讀人注意各種翻譯名稱的使用,包括是否恰當、前后是否一致等。讓審讀人能夠有的放矢地關注這一典型問題,以便在審讀階段再一次消滅此類問題。
書是知識的載體,是人們的精神食糧。閱讀的意義在于過程中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和境界的升華。作為編輯,我們要懷著敬畏之心,從細枝末節做起,在作者原有的創作基礎上,讓書的使用價值最大化,使讀者在閱讀時不僅甘之若飴,也賞心悅目。對實際工作以及生活閱讀中遇到的由于翻譯導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與分析,并提出防范對策,分享出來以期和更多的編輯同人交流討論, 希望能夠引起同人的重視并有效避免此類問題,共同助力精品圖書的出版,給讀者創造更良好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