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凡,馬瑞娜,張 薇,王德賀,石 雷,郝二英,陳 輝
(河北農業大學 071000)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指出: “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1]。為深入貫徹落實“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精神,加強全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轉型,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2-3],不僅僅在思政課程中育人,而是充分發揮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學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促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4]。這就要求全體高校教師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模范作用,轉變觀念,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不斷擴大思政教育資源,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將其融入教學過程。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全面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融滲透[5],最終“潤物細無聲”地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為我國培育高素質復合應用型農科人才奠定基礎。新時代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的總方針,全面提高學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6]。思政教育對于培育高素質復合應用型農科人才意義重大,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
本文將以《禽生產學》的第四章——動物育種為例,深度挖掘蘊含在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為進一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專思融合教學建設提供有效思路。
新農科視野下,農林高校應培養研究生“愛農、知農、強農、興農”價值觀,這就離不開課程思政,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8]。《禽生產學》課程是闡述現代家禽生產條件下的實際生產技術、基礎理論、管理方法的一門專業課程,包括家禽的生物學特性、品種和育種、人工孵化、蛋雞生產、肉雞生產、水禽生產等內容。根據動物科學專業的建設需求和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結合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優化教學大綱。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其科學性、實用性及先進性,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的同時,將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和思政元素滲透融合于課程核心內容。為貫徹習總書記所指出的“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總方針,高校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思想政治修養提升,巧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讓課程更加生動鮮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其中“動物育種”一章是《禽生產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核心章節,在學習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家國情懷、哲學道理等思政元素,始終秉承“專思齊抓”,達到“專業知識+思想政治”雙層教學目的。
以新農科背景下復合應用型畜牧人才培養方案為立足點,基于學情分析和痛點問題分析,本章節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正確闡述出家禽育種原理的四大核心要素。
能力目標:學生能夠辨析四大要素之間的聯系;能夠結合成功案例,逆向思維分析品種的育種目標設計及對應用到的育種原理。
素質目標:學生能夠結合社會需求,構建新品種設計思路,樹立育民族雞種,創世界品牌之志。
重點:育種原理—加性效應與非加性效應的實質與應用;純系—純系繼代閉鎖選育與雜交利用。
難點:如何通過純系選育和雜交實現制種和育種。
由教師布置課前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整理我國現有的家禽品種,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展示。課堂開始時各個小組派出代表進行展示,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教師以引導為主,講授作輔,使得學生們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也讓學生系統形象的了解我國目前的家禽品種,其中包括數十種高產蛋雞品種、地方特色蛋雞品種、肉雞品種、兼用型品種,繁多的家禽種類讓學生體會祖國的地大物博,品種資源的豐富。我國的豐富的畜禽品種資源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正是由于無數農學學者前仆后繼,嘔心瀝血,投身于畜禽品種的培育、動物品種資源的保存、品種遺傳資源的利用,才使得中國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畜牧業大國,我們農學學子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正確理解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對優良的品種努力傳承,有缺陷的品種通過雜交育種技術不斷提高改良其性狀,為國家畜牧產業帶來創新動力。此外,團隊品種搜集和溝通交流過程中,也加強了同學們的團隊協作意識。
育種原理的四大板塊比作汽車的四大模塊。第一核心要素育種目標,對應汽車導航地圖,決定了我們的目的地,保證少走彎路,不偏航。第二板塊育種值對應汽車的核心部分發動機。第三個板塊高強度選擇,對應汽車提速器。高強度選擇方法除了傳統依據個體選擇,家系選擇、合并選擇外,近幾年基因組選擇等分子手段應用加速了育種速度。第四板塊類似汽車預警系統,對應平衡育種。如果過于強調某一性狀,則與之負相關的性狀會獲得不利的間接選擇反應,因此在育種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生物體的性狀關聯性,保持性狀間的綜合平衡關系,就像我們開車在兼顧速度的情況下考慮安全性。育種原理四大核心要素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看問題,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
通過Jigsaw拼圖法,以沃德188肉雞為案例,借助逆向思維分析其應用到的育種原理:小組成員每人有不同顏色,分別代表不同角色。紅色:育種目標;橙色:遺傳效應;紫色:常規選擇方法;藍色:分子育種方法;綠色:性狀間平衡,每組討論完畢后,相同顏色的學生組成“專家組”,繼續進行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后回到原位置。借助Jigsaw“拼圖”法可以使“專家組”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交流更加有針對性,效率更高。強化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思路交換和團隊協作,促進學生從多維角度思考問題,辯證看待問題。此部分用到的育種原理同樣是四大核心要素;確定合理育種目標,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效應,保持高強度選擇,兼顧性狀間平衡。在沃德188肉雞培育過程中,如果動物體重增長速度過快,就會影響其繁殖性能,例如公雞精液品質下降,母雞繁殖能力降低等,這啟發同學們要運用辯證法看待事物的優缺點。
在線上學生學習動物育種相關基本理論知識,并進行討論后。線下課堂教師梳理學生的具體疑惑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解決。最后會立足于產教、科教和專創,進行項目實戰演練。教師發布項目大方向: “根據動物育種原理與程序的基礎知識,精準定位市場需求,擬定一種家禽新品種,創新設計符合實際育種程序的育種方案”,團隊進行方案設計,以ppt的形式演講匯報。在進行設計之前,教師會引導學生一些基本考慮因素:①明確該品種的用途,觀賞雞、蛋雞、肉用雞等等;②要確定新品種的亮點;明確新品種的定位和主要消費人群,例如外觀優美,毛色鮮艷,觀賞性強;性狀優良,生產性能好,料蛋比、料肉比低,飼糧轉化率高;免疫水平高,抗病力強;適應環境能力強,可以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具有地方特色,特殊羽毛或特定殼色;肉質鮮嫩,蛋品質優良,營養價值高等。③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育種方案,包括祖代品種,父本、母本性狀、培育流程,傳代次數,確定篩選和淘汰的標準等。每個團隊展開“頭腦風暴”各抒己見,探究合作解決問題,然后分工合作,最終在課堂上由小組代表匯報成果,其他小組和老師進行點評。
小組代表展示結果完畢后,其余小組隨機抽取角色牌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從消費者、養殖者、政府官員和科學家的角度對新培育的家禽品種進行評價,角色扮演式教學的目的是避免思維混雜,按照角色設定在規定時間內只按照一種模式思考,站在某一特定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消費者會更注重家禽新品種的食用價值、食品安全和商品價格,養殖者則更關注養殖經濟效益,飼料轉化率,死淘率等,“項目式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小組展示成果后扮演不同角色的小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改進意見,提問完畢進行總結后,同學們會發現思路更加開闊,分析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化,提升辯證分析問題能力。同時,促進團隊協作、合作共贏意識。此外,育種工作的實踐激發學生強農興農等家國情懷。
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課程中設置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在授課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教師課堂授課、學生參與研討、學生專題匯報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增加了師生互動頻率,有助于教師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建立完善了多元評價系統,在教學考核中從多個角度采取多種方式,不局限于對課內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提高平時考核的比例,結合課堂表現、專題項目和期末考試等綜合考核方式,充分體現教學效果;其中項目考核通過分小組收集資料,課前自學,進行總結歸納,以PPT、微視頻、調查報告、設計方案等形式進行匯報,最后通過學習通平臺,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組間評價和教師評價,提出優、缺點最終由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從多維角度見證學生的成長。教師應把課程思政工作以“云課堂”形式推向縱深,通過學習通、大學生MOOC課程平臺等各種途徑和方式補充課程教學內容,并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們的專業視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我學習成果、上交的作業可共享到教學平臺,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相互看到彼此的作品,不僅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還能夠互相評價,討論交流。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本文緊密圍繞《禽生產學》第四章動物育種,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教師采用一系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打破了傳統課堂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兩層皮”現象,達到了從專業層面和素質層面雙重育人的效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哲學道理等思政元素與《禽生產學》課程中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質復合應用型畜牧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