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傳華 |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學校線上授課模式的推行,“網課爆破”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這種看似網絡惡作劇的新型網絡暴力不僅打亂了正常的課堂節奏、嚴重破壞了課堂氣氛、降低了教學效果,還對在線課堂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什么會出現這類現象呢?對此,人們給出了多種猜想。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是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展狀態在特定條件下,受到外部環境因素誘導后的一種反映。
青春期是孩子身體快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也是身心發展容易失衡的特殊時期。青少年的身高、體重以及身體各個系統的功能逐漸接近成年人,但他們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處于“半成年”的狀態。這是青少年有時顯得“行為怪異”的重要原因。
這一時期,在生理層面,青少年的生長激素、促甲狀腺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顯著增加,激素分泌的變化調節著青少年的睡眠、饑餓感以及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情緒、壓力感和思維方式。研究表明,激素發揮作用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路線。進入青春期后,海馬和杏仁核可以刺激下丘腦激素的分泌,這會刺激垂體釋放促甲腎上腺皮質激素,該激素會刺激腎上腺皮質釋放皮質醇,進而導致青少年身高、體重的顯著變化。另一條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路線。垂體分泌的激素會刺激性腺或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導致青少年的性成熟,引發青少年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激素的分泌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變化,還有心理的劇烈變化。通常,隨著身體的發育,青少年會產生成人感和自主、獨立的愿望,家長和教師不再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甚至會對成人的要求產生抵觸和叛逆情緒。身體的劇烈變化還會讓一部分青少年在短期內感到難以適應和接受,誘發他們的壓力感、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激發他們的攻擊性、暴力傾向和沖動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在線教學和網課可能恰好為少數青少年提供了釋放攻擊性的場合,進而促成了“網課爆破”的發生。
此外,青少年腦的發育也存在某種“失衡”。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腦是從后向前、從內腦向外部的大腦皮層依次發育成熟的,與情緒喚醒、強烈恐懼和興奮有關的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的發育先于與情緒調節、沖動控制、計劃能力有關的前額葉皮層。前者主管人的本能活動和情緒活動,可以稱之為“情緒腦”部分,它是人腦中追求快樂體驗的腦的“獎賞區”;后者主管人的反思和分析活動,可以稱之為“理智腦”部分,它是人腦中負責提醒和自控的“警戒區”。“情緒腦”發育相對超前、“理智腦”發育相對滯后,這種“失衡”讓青少年極容易產生情緒沖動而不受制約。
從這個角度看,一些青少年認為“網課爆破”可以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正是“情緒腦”占據優勢的時候。由于“理智腦”還不足以制衡“情緒腦”尋求快樂的沖動,“網課爆破”就成了某種必然的結果。
與身心發展失衡直接相關的是青少年認知方式的局限性。研究表明,青少年更喜歡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快速的、沖動的直覺式思維,將情緒凌駕于理性和邏輯推理之上。成年人通常以分析式思維為主,這種思維方式傾向于按照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與既有條件,理智地思考行為的過程、原因和后果,思考事情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并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分析式思維通常讓人遇事更謹慎,反應更理智。直覺式思維則不同,它雖然可以讓青少年快速高效地對一件事做出決策,也可能讓他們因過分沖動而不考慮后果,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因此,“網課爆破”其實也可以看作直覺式思維的反應。對于“爆破”的突發奇想,一些青少年直覺地感到“一定很好玩”,這種想象會直接轉化為他們的實際行動。在這種思維方式的驅動下,他們通常不會像成年人一般,在行動之前冷靜地想一想行為的后果,事后應該如何收場以及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相反,他們通常想到就去做,做了之后才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但悔之晚矣。試想,他們如果在行動之前稍加思考,考慮一下自身行動可能帶來的后果,也許就可以停止這種惡意行為。
進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心發展迅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高漲。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會出現“假想的觀眾”現象,二是會出現“個人的神話”現象。“假想的觀眾”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別人注意和關注的焦點,感到周圍的人都在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而自己好像在一個特定的舞臺上給周圍的觀眾表演。“個人的神話”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過分夸大了自身的重要性。這兩種心理傾向其實都是青少年將關注焦點轉向自身的結果,是自我關注的反映。在很多場合,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青少年在眾人面前過分張揚,或者自命不凡,其實都可能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在心理上將自己設想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或者說想做一個為眾人矚目的人。
在“網課爆破”行為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自我關注的推動。一些“爆破手”勇于“沖鋒”在前,很可能是想通過這種行動凸顯自己,以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或“勇氣”。網絡作為一個匿名空間,也在無形中提高了“爆破手”的膽量,讓他們成為一個在虛擬空間中為眾人關注的“勇士”。通過這種方式,滿足了他們受人關注的潛在需要,創造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神話”。
心理學有一種“挫折—攻擊假說”,即人們內心的挫折感可以促成攻擊或侵犯行為,當目標無法達成時,人們會感到煩悶和憤怒,這種負面的情緒可以激發人們的攻擊或侵犯傾向。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和刺激下,這種攻擊或侵犯傾向更容易成為現實的行動。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倫納德·伯克威茨在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發現了著名的“武器效應”:即攻擊或侵犯行為的發生常常會受到情境或場合中的攻擊線索的影響,武器的存在會增強人們攻擊的傾向或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憤怒的人在某個場合或情境中正好有可以實施攻擊的武器或工具的話,他就更可能出現攻擊或侵犯他人的行動。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倫納德·伯克威茨制造了一個挫折情境,讓被試感到憤怒,然后讓被試可以對激怒自己的假設實施電擊。電擊時有兩種情境:一種被試可以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把手槍,另一種,被試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結果發現,被試看到手槍時,比看到羽毛球拍時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換言之,攻擊性武器提高了被試的攻擊行為。
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情緒容易受現實處境的影響,波動較大,有的心理學家甚至將青春期稱為情緒的“狂風暴雨期”。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一旦在現實生活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可能產生極強的憤怒和挫折感。在負面情緒的驅動下,極容易表現出攻擊或侵犯他人的行動。如果身邊恰好有一個宣泄負面情緒的途徑或出口的話,這種攻擊傾向就更可能變成現實。事實上,網課就提供了這種途徑,成了少數青少年宣泄負面情緒的出口。在此意義上,“網課爆破”也可能是少數青少年傾倒“情緒垃圾”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青少年要完成較多的學習任務,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考試,學業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自我評價,也影響著周圍人包括家長、教師、同學、朋友對他們的評價。這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青少年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感到煩悶、苦惱和憤怒,這些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調節和緩解,就可能成為攻擊和侵犯行為的“導火索”。在一些青少年心目中,教師成了壓力源,他們可能不自覺地認定是教師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感到“壓力山大”,由此產生了與教師的對立或抵觸情緒。因此,在網課中,教師很容易成為一些青少年攻擊的對象。
在面對面的線下教學中,由于社會和道德規范的約束,這種負面情緒和態度通常不會促成真正的攻擊行動。但是,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社會和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大大降低,網絡的匿名性可以讓青少年“隱身”,從而產生了“去個性化”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青少年甚至天真地認為,不必擔心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也不必為惡作劇行為和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承擔任何責任。“網課爆破”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那些“找樂子”的青少年“爆破手”正是借助于網絡的“隱身優勢”,在一個虛擬空間中對無辜的教師發起了不應有的攻擊。在此過程中,學業和人際壓力很可能成了網絡暴力行為的催化劑。
不難看出,所謂的“網課爆破”實際上是多種環境因素與青少年自身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對待這種暴力行為,也應多方發力,因人因時制宜,基于上述多種因素,找到合適的干預策略和應對策略。
讀編往來

《教育家》11月第3期如約而至,閱讀過后,感觸頗多。在我從事教育工作的22年中,任幼兒園園長的這段時間是我職業生涯中挑戰最大的8年。為了更好地服務幼兒,我學習的腳步從未停止。無論是教育理論的科學解讀還是個性化案例的展示,《教育家》的內容總是專業而又充滿魅力,關于學前教育工作管理的文章更是拓寬了我的工作思路。
《讓綠色伴隨師幼成長》介紹了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中心幼兒園的實踐,該園“綠色教育”的辦園特色和我園的發展方向相符,相關實踐給我們的課題研究帶來很多啟發。比如“春播”中的“小小辯論賽”等活動,我希望學習借鑒,并在明年幼兒園的春播活動中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顯。《保持積極情緒,支持孩子主動發展》一文恰逢其時。文章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很多家長“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依然存在。如何實現積極情緒互動,讓親子關系融洽,如何實施有效的教育,還需要家長進一步學習。家長適時放手,讓孩子有機會成為自己,才是影響深遠的教育。
期待《教育家》呈現更豐富的內容,成為更多教育人的心靈家園。
——天津市武清區第一幼兒園 龔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