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碩

2022年1月15日, 海南省海口市博愛南路上,彩燈高掛,春聯高懸,民眾爭相采買年貨,喜迎虎年到來的氣氛濃厚。
每逢新春,春聯便成為中華大地上家家戶戶門前的“風景”。春聯是我國人民迎接農歷新年的一種重要習俗,要求對仗工整、文字凝練,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耳熟能詳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霧蒙蒙。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便是春聯的基本對仗規則之一。在與我們毗鄰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習俗,那叫“立春帖”,與中國春聯同源,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差異。
中國春聯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先秦之世,彼時民間即形成了貼“桃符”的習俗。由于周代以“木德”立國,故百姓采用“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辟邪,于其上書寫“神荼”“郁壘”兩位神祇之名。據東漢泰山太守應劭輯錄《風俗通》載:“上古有兄弟二人,曰荼、曰郁,律度朔山桃(樹)下,簡百鬼妄滑人者,援以葦索,執以食虎”。這則傳說又見于《山海經》《漢舊儀》,流傳甚廣。
到了漢代,懸掛桃符之風更盛,每到正月初一,千家萬戶“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漢書·禮儀志》)。因此,“桃符”被公認為“春聯”的雛形。五代十國時期,桃符上的文字實現了“突破”。后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割據四川的蜀主孟昶感覺年復一年,桃符之上都是“神荼”“郁壘”四字,了無新意。于是請蜀國飽學之士辛寅遜自由發揮,作詩兩句。辛學士遂提筆寫下我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談苑》)。孟昶觀之大喜,將其高懸于寢門之上。至次年,孟昶降宋,在桃符另題辭的作法也逐漸流傳開來,“天垂馀慶”“元亨利貞”等吉語亦廣為流傳。大家今天熟知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便是北宋宰相王安石在其名篇《元日》中寫下的。
明代,朱元璋坐上金鑾殿,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洪武皇帝時常在佳節微服出巡,體察民情。為了彰顯金陵城中的熱鬧景象,洪武皇帝詔令“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遂成定制。隨著造紙術的普及,紅紙最終替代了桃木,成為春聯的載體。所以,清代陳尚古在《簪云樓雜說》說:“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春聯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紅色的,民間傳說是與“年獸”有關。據傳年獸有三怕:“紅色、火光、炸響”。于是,百姓們在每年的除夕之夜貼春聯、放鞭炮,趨吉避禍,驅散年獸。
朝鮮半島也有春聯,名稱、顏色和貼法自成體系,與我國的春聯可謂同源異流。半島春聯的正式名稱是“立春帖”,又被稱作“立春榜”“立春書”,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大致相當于我國五代至北宋初期,由中國傳到半島。每年立春之前,高麗王朝文武兩班貴族都要向國王進呈“延祥詩”,供君主從中選擇佳句,于立春當日在宮中張貼,這與我國在除夕之日貼春聯的做法存在差異。在王室的倡導之下,高麗王朝的貴族階層鄒纓齊紫,紛紛在府邸大門上張掛立春帖。
立春帖在朝鮮半島從王室、兩班走入民間,是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至14世紀末期趨于成熟,與當時的東亞變局息息相關。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鼎金陵,建立明王朝,派遣徐達、常遇春北伐,與退回漠北的殘元勢力展開拉鋸戰。其間,李成桂在半島新建朝鮮王朝,遣使明朝明確友好關系。得知端坐南京城的明帝朱元璋提倡百姓在佳節期間廣貼春聯,李成桂也在半島大力推廣,由此形成了“立春帖”的習俗。
中國春聯在半島的流傳被注入了一些變化。除了前文提及的張貼日期差異之外,黏貼方式也有別于中國,是貼在大門左右形成對稱的“八字型”,而不像中國垂直貼在門上。最大的區別在于顏色:中國的春聯絕大部分為紅紙黑字,亦有紅紙金字,立春帖則是白紙黑字。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與半島王朝以白色作為吉祥色有關。不過,對于其尚白的緣由,長期以來史學界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朝鮮半島王朝實行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王室和貴族可以穿彩色服裝,平民百姓只能身著樸素的白衣。久而久之,在民間形成了崇尚白色的習俗,逐漸從服飾領域擴展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包括立春帖的用紙顏色。
還有一種說法是“五行五色”。商末,紂王的叔父箕子避居山林。商周易鼎之后,周武王久慕“殷商三仁”之一箕子的賢名,登門造訪,求教治國之道。箕子向武王詳細闡述了治理天下的九項措施(《洪范·九疇》),這便是“箕子明夷”的典故。在古代傳說中,箕子后來率領部分商朝貴族浮海東渡去了朝鮮半島。箕子始終以殷商王室的正統后裔自居,而按“五行五色之說”,商湯建立的王朝屬于“金德”,與之對應的顏色便是白色……當然,這缺乏確鑿史料支撐,只能當傳說看。
中國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可謂變化多端,即使天天更換都不會重復,但在半島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內容趨于單一。盡管半島的立春帖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經典對句,譬如“掃地黃金出,開門萬福來”,“萬福云興,千災雪消”,以及“立春大吉,建陽多福”等,可在平民群體中都不太流行,老百姓經常使用的對句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讀者如有機會在早春時節到韓國首都首爾旅游,可以留心觀察一下,會發現無論是“北山韓屋村”這類游客打卡點,還是一些民居,絕大部分門上貼的都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只不過字體有行書、草書之分。
在半島歷史上,即便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這八個漢字,也不是誰都能夠書寫的。由于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極力推行諺文(“訓民正音”),導致除了兩班貴族,普通百姓能書寫漢字的人越來越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韓國在1948年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發布公告,韓國的小學里不再進行漢字教育,中學、大學則辟為選修課。所以,今天很多韓國青年除了自己的漢語名字外,幾乎不認識其他漢字了,更不用說提筆揮毫書寫立春帖。我們在韓國看到的立春帖大多是由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專門的書法老師所寫,免費派送給大家,藉此傳遞祝福。
不管怎樣,春聯和立春帖都是東亞文化的重要象征物,都寄托著人們在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之際對幸福生活和繁榮前景的向往,代表著亞洲人內心向善向上的積極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