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生成與啟示

2022-03-01 22:48:12張巾幗
教育與職業(上) 2022年2期
關鍵詞:教師

[摘要]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生成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它是一種建立在德國歷史文化傳統、制度現實及整個社會有關職業的信念體系和精神基礎之上的觀念,是指導其教學科研等職業活動的引擎和動力。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生成經驗為我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師德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應立足于我國的文化語境、法律制度、教師所在學校的特征定位,通過塑造我國文化語境下的教師道德信念、建立整體統一的師德師能評價制度、更加關注教師的內隱性要素、凸顯自身師德建設的特色加強應用技術大學師德建設,使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德建設能夠獨樹一幟,發揮教師教學信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關鍵詞]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師德建設

[作者簡介]張巾幗(1964-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研究員。(天津 300350)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應用技術大學教師隊伍師德師能耦合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JJX20-021,項目主持人:張巾幗)

[中圖分類號]G719.3/.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3-0096-07

2016年起,我國在不同地區相繼建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在原有職業教育的辦學基礎上探索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理論基礎、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能力、企業生產實踐與管理經驗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國應用科學大學重視教師教學信念,認為教師的教學信念體現出的價值理念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將教師的教學信念視為影響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對教師信念生成軌跡與內涵要素,尤其對內隱性要素的關注,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定義與源流

本文所提出的“教學信念”一詞,在我國通常以“師德”一詞對應,但兩者在內涵上又有不同(后文筆者會有分析)。現代德國教師教育和建設體系中通常將其表述為“教學信念”或“教學信仰”,以及其他含義相近的術語。教學信念是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下存在的一種隱性知識、情感和態度,指導著教學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德國及其他國家對教師能力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對于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較為少見。直至20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通過研究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現教師所秉承的教學信念不僅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行動,而且同樣影響著整個高校教學與繼續教育的開展與效果,對教學過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德國學者慕爾德研究發現,“教學行為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個人的信念與意志,并非教師通過培訓而能夠獲得”①。瓦爾與迪特海姆認為,“尤其是在面對壓力與沖突的情境下,教師處理教學情境的行動動機是源于自我信念指導下的行動原則,而不是教師在培訓中習得的方法”②。皮亞爾斯研究發現,“在面對較為激烈的教學爭執中,教師源于本能意識的教學信念對處理問題發揮的作用會比教學反思更為直接,比那些學到的教育學專業知識更為有效”③。教學活動中凡是教師不能很好地運用教學方法的地方,往往是由于教師內在的教學信念基礎沒有與外在的教學行動達成統一。

因此,提升大學教學質量需要從根本上做出改變,而這個根本即是教師由自身衍生出對教學這一行動的觀念性認知。教學行動是表象,支配這一行動的深層次動力源是教師的教學信念。德國學者邁克艾爾賓和威斯頓認為,“要改變大學教學的質量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教授們的教學信念,對根深蒂固的教與學信念的檢驗是實現大學教學專業化的先決條件”④。塞弗里德同樣認為,“信念是決定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要素”⑤。呂貝克從評價的視角發現,教學信念不僅可以作為教師個體內生信念結構的基礎,指導著教師教學行動,還可以將其作為教師資格標準的檢驗指標。因此,研究教師的教學信念是研究一切教學活動要素的基礎與本質。

(一)教師教學信念的定義與特征

教學信念的研究最初源于對教師認知主體的研究,通過研究教師掌握知識與行動間的關系來檢驗教師教育的培養質量。對教師認知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以卡納為代表的學派將教師認知劃分為知識、信念與思維三大層面,發現教師思維的過程對行動的影響要多于決策對行動的影響。隨后學界對教師思維過程的研究逐漸延伸至教師信念與教師具備知識的范疇,將教師信念劃歸到知識的范疇,這些知識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正式的、官方的或開放性的知識,是被普遍接受的客觀性知識;另一種是教師個人范疇內的主觀性知識。教師信念屬于后者,是一種基于教師個人經驗與自身認知理解的個性化的知識,與存在于外界的客觀性知識相互交流。

以知識的視角來理解教學信念,羅基奇與米爾頓認為,“教學信念是在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存在,這些存在是可以根據教師的言行來推斷的”⑥。佩科寧與皮蒂拉斯將教學信念定義為“客觀存在的教學情境及其關系懷有的一種主觀的、隱性的知識與情感”⑦。菲利普從心理學的視角將其解釋為“心理學范疇內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前提或過程”⑧。加根認為,“教學信念是教師理解教室、學生、學習的自然之道、是教師在教室中的角色以及教育目標等高度個人化的行動方式”⑨。

教師的教學信念主要源于他們自身學生時代的經歷,是學生在經歷教師教育過程中由教師灌輸的精神信念中生成的新觀點。帕哈雷斯將教學信念比喻成“記憶經過‘著色’后的結果,是個體選擇性回憶、扭曲回憶以及自我價值實現預感的組成部分”⑩。正由于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內心共鳴會產生極大的張力,因此教師的教學信念會對未來即將成為教師的學生在職業道德的培養、個人修養的養成、教師治學信念的塑造方面起關鍵作用。教師不僅要構建課堂情境,還要根據主觀選擇和關聯信息對教學過程做出相應的評價,客觀相同的情境往往由于教師投入情感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效果與反應。

(二)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定義

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還沒有哪一位學者給出明確的定義,它是在教師普適性教學信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融合了應用科學大學的辦學屬性和建設特色,教師教學行動的表達充分彰顯了“應用科學大學”賦予它的特色。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稱為“教授”,德語“Professor”(教授)一詞本身的含義代表了個人的職業性所達到的卓越水平,而“Profession”(職業)這個詞在德語原意中指“專業層面的職業活動”,“傳統上是指高校教師開展的職業活動以及教師們在專業上繼續發展的方向”11。對應用科學大學的教授(為了與我國教師稱謂統一,筆者下文將其統稱為“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應用性的學術訓練知識或技能,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技術服務產業、服務社會的能力。而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既要具備高超的專業學術能力,又要懂得如何與產業一線保持密切的聯系,而最為核心的是如何將應用科學大學“應用型”的特色融入個人已建構的教學信念體系中,并內化于心。此外,還受到歷史文化、法律制度與學校定位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使得教師內在的教學信念與外部影響因素不斷交互作用,并在實踐中反復驗證,從而內化生成獨立的教學信念體系,成為指導教學過程的動力源泉。

(三)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源流

1.傳統職業觀。對職業抱有執著的熱忱與崇敬是德國人的特質之一,這源于德國傳統的職業觀,而其形成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職業一詞最初源于教會,是德國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首次將《圣經》翻譯為德語版本中的變體詞,具有“天職”的含義。經濟學家韋伯將英語中的“calling”一詞與之對應,也即工作是上帝賦予人們的使命。自此“職業”作為新的概念,將教會中已經存在的對教士履行天職的道德概念轉變為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所有民眾的勞動觀念,第一次將勞動與道德結合起來,通過肯定上帝對體力型工作與精神型工作的價值,賦予了職業更多神圣的內涵,從根本上扭轉了中世紀勤奮工作受到鄙視的觀念,在民眾中獲得了強烈的普適性,喚醒了每個人積極對待工作的精神面貌。在馬丁·路德的倡導下,人們建構了新的職業觀,將職業視為自己的使命,只有努力勞動才能履行自己的價值。馬丁·路德的職業觀使人們逐漸從忽略職業的團體概念,轉向注重發現自我的價值與興趣,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在德國,教師被視為崇高、公正的傳道者。教師對教師職業的信念與其他職業者相同,同樣源于德國傳統的職業觀,這使得教師成為責任重大的職業之一,其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本質更是源于傳統的職業觀。

2.古典大學觀。德國的古典大學觀誕生于18世紀初,主要內涵包括修養、科學、自由、寂寞。在普魯士大敗于法國的背景下,普魯士簽署《提爾西特合約》,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以及在這些國土上的7所大學。其中,最為著名的哈勒大學校長帶領部分教授逃離法屬統治的地區并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請求在柏林重建大學,認為在國家危難之際應注重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物質上的損失。后來,以洪堡為代表的一大批有識之士紛紛加入,將當時啟蒙思想運動中理性、純粹的精神追求融入大學的治學觀念中,逐漸形成古典大學觀。古典大學觀不僅對現代大學治學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德國教師教學信念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修養觀。德語中“Bildung”(修養)一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兼有“精神”“文化”“人道”等概念的含義。這一觀念得到了以洪堡、費希特等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教育者們的認同,他們也深受馬丁·路德新教思想的影響,認為純正的信念必然會體現于行動之中,即不斷追求個人修養的養成,也同樣會在國家建設和職業生活中有所建樹。洪堡認為,個人的修養是一種內在的成長,是精神層面的培養,是非功利性的,而大學無疑是養成這種修養的理想機構。兩個多世紀以來,大學的培養目標在不斷改變,但是這種修養的核心價值觀卻沒有改變,且已深深地扎入德國大學的文化土壤。

第二,科學觀。科學被視為個人涵養品質和促進修養的必經之路,是德國古典大學的核心任務。洪堡首次提出大學“教學科研統一”的觀點,認為大學的學習不應是單純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與再創造的能動過程。因此,德國大學的教學過程始終透露著濃濃的研究氛圍。研究成果和科研能力是德國古典大學衡量教師的核心標準。大學在聘用教師時考量的首要條件就是教師是否具備高超的科研能力,即通過考查教師發表的學術成果質量及從中體現出的獨立研究能力決定是否聘用。

第三,自由觀。自由觀在德國古典大學主要體現為學術自由、教學自由與學習自由。德國教育家施萊爾馬赫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高尚修養,而這無法靠強制產生,只有在教學自由與學習自由中產生。著名法學家達爾曼在其《政治學》中闡釋,教師在職業范圍內有權講授他所認為正確的內容,對大學生來說,也同樣有權根據自身或他人的觀點選擇教師和課程。只有在特定自由的范圍內,才能保證教師、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純粹性和非功利性;也只有開展這樣的研究,才能錘煉人的品質,檢驗人的信念,不斷鞏固教師的信念基礎。

第四,寂寞觀。德語“Einsamkeit”(寂寞)一詞實質與英語的“loneliness”(寂寞)多有差別,德語中對寂寞的理解相比英語更偏重強調人在獨處時從內心所迸發出的堅毅力量,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從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到近代的彼特拉克、蒙田等都認為寂寞有利于科學研究,有利于人格的修養。18世紀德國社會以大學為代表的普遍社會成員關注對寂寞精神的追求問題,認為寂寞的狀態能夠使人在精神自由的狀態下拋開世俗功利的誘惑專心投入對科學真理的探究,由此逐漸衍生了德國大學獨特的“寂寞觀”。

總之,上述修養、科學、自由、寂寞等思想構成了德國古典大學的核心觀念,這四者在本質上是相互關聯融合的。修養是一種對人的天賦和性格全面發展的理想,是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基礎和培養目標。寂寞和自由是教學、研究以及學生學習賴以持續的條件保障。以洪堡為代表的教育先行者推出的古典大學觀中對純粹科學真理探索的理想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卻塑造了19世紀德國大學的核心信念體系,而且這些價值信念現在依然深刻映射于德國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樣,它還塑造了德國教師的治學觀念和嚴謹的學術規范,從而影響了德國大學的整體風貌。

二、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生成機理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興起于德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其原型是工程師學校。實踐證明,應用科學大學是德國經濟發展以及新結構轉型的最重要的教育助推者之一。如今,應用科學大學成為德國在校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類型,畢業生因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應用研究能力得到行業企業的高度認可,應用科學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參與者——教師備受矚目,其教學信念的生成過程與實踐應用成為指引和踐行學校辦學理想的關鍵。

(一)歷史文化孕育教師生成教學信念的內核與外延

歷史文化因素在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生成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路德的天職觀與古典大學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在德國民族精神的土壤中,構建起一整套相對牢固的社會認同體系。職業觀與古典大學觀之所以經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通過了歷史的考驗、實踐的驗證,將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面貌趨向于更好的狀態。天職觀直接作用于社會個體的生產生活,這種精神信念已經演變為一種德國特有的職業哲學并深入人心。古典大學觀也在洪堡等一大批教育實踐者的推進下,使洪堡大學這所新式大學發展成為世界的研究中心,它所提倡的精神信念培養出了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讓德國一度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對待職業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寂寞中堅定不移地開展科學研究、不追求名利的精神追求滲透在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成為教師之前的成長軌跡與求學歷程中,為其內化自我生成的教學信念提供了基礎和參照。

(二)法律制度賦予教師履行教學信念的權利與義務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雖然源自德國古典治學觀念,但促使其作用于人才培養過程的卻是一系列法律制度。首先,國家層面頒布《高校框架法》《高等教育法》等系列法案,提出對高等教育體系中各教育組織類型的戰略發展定位,明確對各類教育組織教師的職責。其次,各聯邦州在國家頒布框架法的基礎上根據所在州的條件和基礎,頒布符合所在州發展特點的《高等教育法》。再次,具體明確各類學校教師的聘用要求、教育職責等。最后,各應用科學大學根據國家、所在聯邦州的法律要求,提出本校對教師的聘用要求、職責范圍、職業期待等。國家、州、學校從不同層面通過法律制度確立教師生成教學信念的方向、目標,為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信念提供法律依據,并為其行使正確的教學信念給予權益保障,為其踐行教學信念確立條件和基礎。可見,教學信念雖然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存在,但通過法律制度為應用科學大學教師勾勒出“好的教學信念”的范圍與內涵,為教師向“好的教學信念”努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三)特征定位詮釋教師踐行教學信念的方向與主旨

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至今,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一直在探索自身的特色發展之路。“不同類型,同等重要”詮釋了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應用科學大學與綜合大學之間的關系,二者肩負的社會責任、承擔的培養職能不同。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是以應用為導向、貼近實踐的教學,它的職能與綜合大學不同,不是去尋找至高真理,而是面向市場的技術需求能夠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首先,國家通過頒布法律政策體現出對應用科學大學差異化發展的國家意志,鼓勵其以這種差異為基礎,尋求特色發展。其次,迎合市場的需求。應用科學大學服務面向的主要是經濟界,相比學術界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在綜合大學追求學術地位提升的同時,經濟界更加關注應用科學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以及直接服務于生產過程的技術研發能力,因此應用科學大學教師需要時刻對經濟界的人才需求與研發需求做出及時的回應。最后,既得利益者維護既有秩序。教師的教學信念離不開所在集體組織的價值與特征。應用科學大學的特征定位影響著教師職業發展的傾向,使他們難以將追求純粹的科學真理作為貫穿教學的主旨。因此,應用科學大學的職能定位決定了教師“應用型”教學信念生成的方向與主旨。

三、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德建設的啟示

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將教師職業視為帶領學生不斷探索真理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秉承不求于外而求內化于心的非功利化的教學信念,使得具有市場價值屬性的應用科學大學的教育活動避免了逐利的功利化色彩,從而成為德國應用科學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保持優異的秘訣之一。我國的應用技術大學兼具職業性與學術性的特征,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師德建設是決定教師能力的關鍵。

(一)塑造我國文化語境下的教師道德信念

德國傳統職業觀與古典大學觀對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生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角色,在我國歷史中始終承載著較高的社會期待和個人標準。教師的教學信念是不同時代的教師個體伴隨著歷史的演進與所處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相互作用、激蕩、融合中慢慢構建起來的、具有普適性的教師信念體系。我國的教師教學信念體系生成于早期的圣賢文化,后來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德服人、躬身垂范、師德尊嚴都強調了教師樹立崇高道德的示范性。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傳統的教師形象已經超越了教育的普世價值,是傳統思想與道德文化的傳承者、示范者和踐行者。與德國教師的教學信念相比,我國更加注重教師道德精神的養成,認為教師道德高于教學活動,并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歷史發展與更迭中,對教師道德的定義和社會期待也在不斷演變修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師社會認同體系。我國應用技術大學教師的職前教師教育以及入職后的教師繼續教育,應增加引入我國文化語境下教師社會認同體系的比重,這樣才能讓教師明確個人信念、教師道德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建立內在統一的道德信念體系;注重提煉我國教師道德信念的理論框架,在教師求學階段將其與教師個人實踐結合起來,使具有中國文化語境特色的教師道德信念內化于心,而不是在成為教師后再去重新理解師德的內涵與標準。

(二)建立整體統一的師德師能評價制度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學信念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教師能力建設形成的緊密聯系。師德是師能的基礎與根源,師能是師德的外在表達,因此兩者是相互包容、互為依存的整體。德國經驗表明,師德不僅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效果,更決定了學校整體事業的發展。我國應用技術大學作為兼具職業和應用屬性的新類型高等教育組織,轉型后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的轉變對原有的教師團隊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應用技術大學為了適應這種轉變,努力調整并嘗試構建具有應用科學特色的師德與師能體系,師德建設通常集中在教師的意識形態、道德行為標準等方面;師能建設則體現在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培養方面,但師德建設未與教師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熱情。

另外,應用技術大學區別于綜合性大學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應用型知識傳授的比重加大,在貼近生產與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偏向實用主義,成為純粹意義上的技術教育,而忽略專業領域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應用技術大學教師恰恰應肩負起這樣的職責,重視知識、行動與能力間的聯系,在課程設計、教學安排中融入更多的與課程主題相關的人文通識內容、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等,使學生深入了解所學專業內涵的立足點與遵循主線,理解專業的價值與意義,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在解決國計民生問題中。若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具備非常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修養,而支撐教師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正是教師的道德修養。沒有堅實的道德修養作為支撐,難以將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遷移到教學過程中,也難以支撐自己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

(三)更加關注教師的內隱性要素

德國學界的研究證明,教師信念中隱性要素對教師行動發揮的作用要明顯多于顯性要素,教師主觀因素發揮的作用要多于客觀因素。內隱性要素包括影響教師教學行動的教師情感、心理、意識、情緒,以及教師入職前的求學軌跡與成長軌跡等。我國應用技術大學教師群體較為特殊,既包含轉型前職業院校的教師,也有轉型后引進的高學歷研究人員以及在不同專業領域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也有相當比重的沒有接觸過企業生產一線的新教師。所以,如何在新的組織環境中使專業背景、學歷背景、工作經歷各不相同的教師具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信念的共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學校人力資源部門只有切實地通過深度訪談,了解教師群體的特征、職業訴求與期待,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整、改進師德建設的內容與方向。學界圍繞教師教育的研究應將對教師職后師德建設的重點轉移到職前,即準教師在求學過程中自我道德信念和職業精神理解的生成階段。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德建設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內在動力。

(四)凸顯自身師德建設的特色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經驗表明,教師教學信念離不開所在集體組織的價值追尋與屬性特征。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師通過貼近生產實踐的應用研究將教學與科學統一起來,教師教學信念折射出所在學校的辦學屬性與特征。國家層面通過立法、特殊項目等來鼓勵應用科學的差異發展,支持其挖掘自身的特色。

我國的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前多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或職業本科,具有較為深厚的職業屬性,原有的教師隊伍更多肩負著職業教育的職責,尤其在國家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對待職業的態度深刻影響著學生的職業觀,因此需要在教師教育與職后培訓中增加職業科學、職業倫理方面的內容;同時,應用技術大學要從課程體系上體現出自身的特色,增加與理論課程相匹配的科研實踐、社會拓展課程,教師對待應用科學研究的態度、對服務社會的公益理解等也應潛移默化地帶入教學中,從而將應用技術大學的特色與師德建設有機結合,并直接作用于人才培養過程。

[注釋]

①MULDER MARTIN.Kompetenz-Bedeutung und Verwendung des Begriffs in der beruflichen Erstausbildung und Weiterbildung[J].Europ?ische Zeitschrift für Berufsbildung,2007(5):24.

②WAHL DIETHELM.Handeln unter Druck[M].Weinheim:Deutscher Studien Verlag, 1991:52.

③PAJARES M.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307.

④MCALPINE LYNN.Reflection-Issues related to improving professors’teaching and students’learn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0(28):363.

⑤SEIFRIED JüRGEN.Unterricht aus der Sicht von Handelslehrern[M].New York:Peter Lang, 2009:158.

⑥ROKEACH MILTON.Beliefs,attitudes and values: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1968:93.

⑦PEHKONEN ERKKI.Beliefs:a hidden variabl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M].Dordrecht:Springer,2002:57.

⑧PHILIPP RANDOLPH A.Mathematics Teachers’Beliefs and Affect[M]//Lester, Frank K. (Hrsg.).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a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Charlotte: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7:259.

⑨KAGAN DONA M.Ways of evaluating teacher cognition: Inferences concerning the Goldilocks principl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0,3(60):419.

⑩PAJARES M.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3(62):309.

11J?RG-PETER PAHL.Fachhochschule[M].Bielefeld:wbv Media GmbH,2018:180.

[參考文獻]

[1]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M].康樂,簡惠美,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9.

[3]徐純,連曉慶.職業如何發揮社會融合的功能——德國“職業融合”在職業教育學與職業社會學理論的歷史演進與實踐反思[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72-79.

[4]SEIFRIED JüRGEN.Unterricht aus der Sicht von Handelslehrern[M].New York:Peterlang,2009.

猜你喜歡
教師
最美教師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山里的教師
黃河之聲(2021年5期)2021-05-15 02:31:24
盡責教師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2-08 12:01:58
教師備課“十要”
教書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20
教師如何說課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師的煩惱”
教育家(2018年41期)2018-11-20 11:49:54
教師贊
不能容忍這樣的教師
談教師的有效講解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午夜婷婷|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国产va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精品福利视频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在线五月婷婷| 欧美精品xx|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91精品专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a级高清毛片|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色| 成人综合网址| 播五月综合|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区|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久久福利片| 青青草原国产|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在线国产资源| 亚洲第一色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五月天综合婷婷| 婷婷色狠狠干|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啪啪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免费高清a毛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91精品国产福利|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欧美伦理一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在线日本|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