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可意
近年來,天津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創新要素、創新體系、產業創新等多個維度多措并舉,明顯提升科技創新能效,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在多家權威機構的評估中均為全國前列。《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范圍涵蓋全國31個省市,天津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是79.79,高于平均值72.19,排名第4位;《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范圍涵蓋全國289個城市,天津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是0.6004,高于平均值0.3325,排名第10位。
1.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國第三
研發經費作為創新要素之一,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通過研發獎勵、專項補助、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增加研發經費投入。2019年,天津市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62.97億元,是十年前的2.6倍;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3.28%,比十年前增加0.91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列京滬之后,排在第3位。
2.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
研發人員同樣是創新要素之一,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骨干作用。十八大以來,天津市通過緊抓高校人才培養、鼓勵研發人才流動發展、大力引進海外專家人才隊伍等,逐漸形成了一股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新人才力量。2019年,天津市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是十年前的1.8倍,數量達到9.25萬人年;每萬名社會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從十年前的77人年增長到103人年。截至2020年,在津院士3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人才分別達到138人、136人;累計培育新型企業家965人;累計引進創業團隊306個、各類人才35萬人、國外高端人才1萬多人次。
1.知識創新布局取得突破
近年來,天津市發力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獲批,既是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也是天津市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標準建設的天津市實驗室進展順利,目前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已經揭牌。根據天津市科技局網站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天津市共有1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集中在化學、醫藥領域,其中9家是近十年建設的;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和企業重點實驗室分別達到161家和160家。
2.技術創新布局規模擴大
近年來,面向產業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需求,天津市積極布局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技術創新平臺,包括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天津平臺)入圍國家試點等。根據天津市科技局網站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天津市共有1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0家天津市工程技術中心,8家天津市綜合性技術創新中心;20家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68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646家天津市企業技術中心。
3.技術服務布局提質增量
近年來,除了基礎領域前沿突破、應用領域技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環節同樣是天津市的布局重點,包括提供科技服務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培育企業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根據天津市科技局網站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天津市擁有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6家;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6家,全國排名第3位;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市級眾創空間數量分別達到88家、128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達到36家、44家。
1.科技論文數量持續增加
科技論文既是開展科研的手段之一,也是知識資源的組成部分,可以作為衡量創新成果的指標之一。2008年以來,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天津科技論文總篇數不斷增加,特別是SCI論文和EI論文始終保持增長態勢。2018年,SCI收錄天津論文篇數11411篇,是十年前的近4倍;EI收錄天津論文篇數8705篇,是十年前的3倍。
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不斷提高
專利主要體現了技術創新成果,作為科技產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創新能力的強弱。2009年以來,天津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持續增長,2020年達到24.4件(圖1)。2020年,天津市專利授權量7.54萬件,有效專利量24.55萬件,包含有效發明專利3.82萬件;核準注冊商標5.1萬件,有效注冊商標量達到28.89萬件,其中國外注冊商標353件;作品著作權登記達到21.34萬件,全國排名第4位。

圖1 天津市發明專利有效量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009—2020年)
1.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成倍增長
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高新技術企業同樣是天津市重點發展對象。近年來,天津市國家級高企數量穩定增長,2020年的最新數據為7422家,是2015年的3.4倍左右 (圖2)。根據天津市科技局網站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底,天津累計認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216家,上市科技型企業達到40家。2020年,天津市有8179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57家雛鷹企業、385家瞪羚企業評價入庫。

圖2 2015—2020年天津市國家級高企數量(家)
2.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千億
技術合同交易額既能衡量科技成果轉化情況,也能反映出區域創新的活躍度。2009年以來,天津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始終保持增長趨勢(圖3)。2020年,天津市技術合同登記9822項;年成交額達1113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的3.94%;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為7.9%。

圖3 天津市技術市場各類技術合同成交情況(2009—2020年)
3.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基本保持增長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更容易產生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成果,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的重要體現。2014年以來,天津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增長趨勢,2020年達到26.1%,比2014年增加9.7個百分點(圖4)。

圖4 天津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2014—2020年)(%)
近年來,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整體向好,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足。通過橫向對比全國其他省市,以及縱向對比天津近十年來的發展變化,發現以下問題:
對比歷年數據,可以發現天津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投入金額均在2017年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圖5)。對比全國數據,天津市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雖然在全國31個省市中穩居前三,但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等發達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圖6)。

圖5 天津R&D經費投入(2009—2019年)

圖6 2019年部分城市R&D經費投入強度(%)
天津存在人才流失問題,研發人員總量和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均從2016年開始下降,天津研發人員總量從2015年的12.43萬人年下降到2019年的9.25萬人年,與京滬粵等發達省市存在不小差距 (圖7)。同時,天津科技領軍人才數量偏少。截至2019年,全國兩院院士共有1738名,其中在津兩院院士38名,占全國比重僅為2.19%。

圖7 天津市R&D人員(2009—2019年)
作為培育科研人才的主要陣地,高等院校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科技人才情況。目前,天津市本科院校數量是30所,包含5所“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通高校總數是56所;共有A類學科31個,A+、A、A-學科數量分別是2個、10個、19個。相比之下,京滬蘇的高校數量分別是92所(含30所雙一流高校)、63所(含14所雙一流高校)、167所(含15所雙一流高校),數量均超天津市。
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加強前沿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核心基地。目前,天津市擁有1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中上游,但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天津的國家級平臺數量相對偏少。
從財政投入總金額和結構配置兩方面進行優化升級,在增加科技總投入的同時,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傾斜,最終形成長效機制,確保研發主體有足夠資金開展科研活動。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前沿和優勢領域,加快建設原始創新平臺,重點瞄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進行謀劃建設。在加快建設海河實驗室的過程中,積極爭取面向實驗室研究方向的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高性能的大科學裝置是實驗室運行的強力科研保障,要主動參與國內外優勢資源的合作共享活動,促進創新資源集聚,爭取承接更多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建設,面向社會發展需要加大對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新興交叉學科的科學布局,鼓勵高校形成學科特色、學科優勢,提升國家重點學科數量。
建立天津科技人才數據庫,理清各領域特別是重點發展領域人才分布情況,繪制高端緊缺人才目錄,針對性引育戰略科學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及團隊。充分發揮人才引進和招商引資的相互促進作用,通過引進好企業、好項目吸引人才來津工作,通過不斷完善產業生態構建人才生態。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柔性引進的同時,鼓勵落戶天津的人才工作在天津,加大政策激勵力度,對來津高學歷應屆畢業生進行補貼,抓住畢業季人才流動的機遇。積極推動天津本地的就業單位特別是科技領域的單位與高校建立人才合作關系,探索多種合作形式,例如創業輔導、聯合培養、大學生實習基地、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將在津學生轉化成留津人才。通過主辦、承辦國際性學術活動,主動創造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來津交流的機會,加強國內外人才資源對接,吸引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參與天津科技項目。
加速提升大學科技園的質量和數量,持續建設完善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南開大學科技園,鼓勵其他條件合適的高校自建或參建,構建校區、園區、社區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注重科技園建設與學科建設的促進發展,依托優勢學科吸引市場資源集聚,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及動力機制,構建更加健全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體系,完善和豐富現有成果轉化平臺的各項功能,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升用戶量;將成果轉化效果與科研人員職業的工作評價相結合,引導科研人員更多關注研發成果的轉化可行性。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通過開展專業教育培育專業人才。例如,在高校開設技術轉移碩士研究生專業,面向工作相關的在職碩士以及專業相關本科畢業生招生;不斷提高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的培訓和考核質量,提升技術經理人考試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形成優秀的專業人才隊伍。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人才激勵等多種方式,提升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能動性,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攻關關鍵技術。繼續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天津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服務機構的作用,建設信息資源豐富的專業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重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鼓勵產業園區、龍頭企業等組建專利技術產業聯盟,引導企業進行專利創造,完善現有專利相關激勵政策,提升企業專利申請質量,提高專利授權率,同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充分保障。梳理各重點領域企業創新資源,充分挖掘實力強、潛力好、前景廣的科技企業,開展企業培育行動計劃,推動企業提質增量,構建更加完善的企業發展梯度培育體系。
不斷完善科研組織方式和運行管理機制,深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簡化項目管理流程。科技立項項目堅持需求導向,結合“揭榜掛帥”“以賽代評”等多種遴選方式,實現項目和院所企業的精準對接。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各類創新平臺應布局統一、定位清晰,整體上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技術服務之間協同融合,海河實驗室應充分吸收美、英、德等地國家實驗室建設經驗,從主管機構、人員分工、財務模式等方面共同建立起能夠高效運行的管理制度。創新科研人才評價方式,將專利轉化等體現科研成果轉化的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從研究性質、科研資歷等多角度考慮設置彈性評價周期。健全科研激勵機制,開放更多自主權限給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從職責、業績、實際貢獻等多維度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機制,提高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