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志濤 翟鳳霞 廉 晨 王 琳
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地位不斷提升,企業作為主要的碳排放主體和治理主體,具有不可推卸的環境治理責任。在國民經濟發展進程中,民營企業的重要性逐漸突顯,成為維持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力量,在社會經濟發展、保障就業、改善環境問題、縮小貧富差距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發展經濟與環境規制雙重壓力下,天津民營企業應當在追求企業經濟貢獻的同時,增加保護環境貢獻,擔負雙重責任。天津民營企業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首先要提高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基于環境責任,加強企業技術環保化轉型,增強環保投資。同時,政府作為行政主體,不僅要在環境治理價值觀念上進行引導,還要為民營企業參與環境治理提供政策、資金、技術等外部支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民營企業保障基本生存發展的逐利性行為,易引發對環保責任意識的忽視。在2020年天津2萬多家企業“散亂污”專項治理名單中,民營企業占據大部分。因此在環境政策“發展本位”3.0版本下,民營企業作為環境治理的主體,必須平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環境政策兼顧經濟與生態,助推天津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提升。隨著保護生態利益自覺成為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民營企業更加注重尋求商業利益和生態利益間的最大公約數,使得環保成為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行為。為獲取良好的政企關系,民營企業傾向于自覺履行環境責任,主動承擔環保責任。
對于天津民營企業來說,政府環境規制是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遵守的強制性正式約束,而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是緩和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矛盾的非正式約束,是對正式環境制度的補充。民營企業環境責任表現為通過企業綠色生產、綠色運營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體內容。因此,天津民營企業既通過整合社會、信息、技術和資金資源履行環境責任促進企業價值的提升,又通過履行環境責任積累企業綠色信譽、人才資本實現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形成穩定可持續競爭優勢。
2007年,我國建立起綠色信貸制度,“十三五”又將綠色金融提升為國家戰略,綠色金融綜合考慮項目的資源環境效應,為環境友好型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金融部門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充分評估企業活動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收益、成本和風險。民營企業環保投資一方面與企業管理者的認知程度相關,企業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會高估企業節能減排環保技術和環境治理能力,低估企業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出于聲譽考慮,企業管理者會高估企業環保投資的短期成本,低估環保投資產生的長期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導致民營企業管理者做出非理性環保投資決策。
政府環境規制能夠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根據《2020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報告》顯示,500強企業中,北京(58家)、深圳(43家)、上海(42家)、杭州(31家)、廣州(14家)、南京(14家)六個城市上榜企業總計達到202家,在區域創新綜合指標排名中,天津以27.08位居第15名。政府應以技術標準、污染物排放量等環境規制措施對天津民營企業行為進行約束,當企業管理者意識到環境壓力,同時受利潤最大化驅使,會迫使企業進行技術戰略調整。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的非正式環境規制,不僅是環境治理的倫理要求,也是促進企業技術升級不可忽視的力量。資金支持不僅能夠為天津民營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可行性,也可用于企業生產活動污染的末端治理,改善企業環境績效,有助于企業獲得環境資格認證,幫助企業進一步獲得資金支持,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形成環境融資、環境信譽和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
資源與環境具有公共屬性,而民營企業的逐利性導致其因污染治理成本大,抑制環境保護的積極主動性,如果民營企業成本中缺乏社會成本,污染物排放將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政府環境規制成為對民營企業發展進行環境保護監督、降低民營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緩解天津民營企業追求經濟利益與環境污染之間矛盾的重要力量。為了提高政府環境執法效率,實行《環境保護部約談暫行辦法》對地方政府環境治理進行“環保督政”,被約談的地方政府有效提升了地方環境治理效果,行政區域內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的污染物排放有所減少。根據波特假說,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能夠為企業帶來市場競爭優勢,可以抵消環境規制所產生的環境成本。因此,政府環境規制對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沖突。
環境信息的披露促進民營企業吸引投資,刺激企業增加環保性投入和綠色技術創新,進而提升企業價值。環境信息披露是民營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社會責任的表現,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受民營企業家環境意識和政府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變更等內部與外部因素影響。
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使得民營企業在環境治理社會責任履行中不得不考慮較多的利益相關者。2020年100強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僅為29.3分,遠低于國企的58.5分,說明大部分民營企業在自覺履行環境治理責任上有所欠缺。天津民營企業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欠缺承擔環境治理社會責任的能力。一方面,源于外部情境因素,民營企業環境治理責任為企業行為設置了生態紅線,受經濟利益驅使,過度追求短期企業價值的實現,寧愿選擇接受違規環境處罰,逐漸呈現出環境治理向底線發展的態勢。另一方面,企業內生動力不足,民營企業家多以慈善捐贈的方式履行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發展的政治策略,以強化政企關聯程度,同時由于環境規制的“弱激勵”,更容易導致企業以慈善捐贈代替綠色技術創新和只采用末端治理的情境。
民營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存在市場經驗和抗風險能力不足,過于注重新產品和新技術研發,缺乏對組織內部的權責劃分,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無法合理規劃獲得的銀行貸款。基于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角度,天津大部分中小型民營企業主要通過傳統融資方式獲取技術創新和污染治理的資金。股票和債券資本市場進入門檻高,部分股權交易平臺有較嚴格的限制條件,受地域限制,部分中小企業獲得私募股權投資的機會較少,貸款、擔保等融資利息,加重了企業融資負擔。從金融機構來看,當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股票和債券融資、私募股權時,傾向通過民間借貸解決企業資金問題,但是關于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融資隱患和損失。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對融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基礎條件不能滿足時,技術創新活動難以展開。
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激發民營企業履行環境生態責任的重要前提。目前,雖然降低了民營企業在進入石油、天然氣、水利等能源資源領域、項目驗收和企業環境評價等方面的門檻,但是對實力較弱,又想獲得發展資源的民營企業來說,仍然存在環境成本高、環境信息不對稱等障礙因素。同時政府參與環境治理工作中表現出的對民營企業吸引和保護力不足、治理環境不穩定等行為,對形成良好營商環境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調動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在立法層面加強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減緩社會責任法律法規建設的時滯性,強化事前預防,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面對環境治理要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低標準,增加民營企業違規違法成本。二是借助輿論壓力迫使民營企業家改進自身行為,培養環境治理法律責任意識,通過企業聯合建立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資源,提升企業價值。三是完善政府與民營企業合作,激發企業自愿保護環境責任和政府環境規制共同作用,借助民營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樹立民營企業綠色信譽,降低民營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成本。
改善環保型企業融資質量。一是拓寬民營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融資渠道,對影子銀行(委托貸款、理財產品、互聯網貸等)、民間借貸等融資方式進行規范化管理,納入政府正規監管框架中,利用金融技術、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構建商業信用融資體系,突破融資地域限制。二是政府應聚焦環境治理綠色金融和技術創新領域,推動資金從高污染、高耗能型企業流向綠色企業,搭建投融資交流合作平臺。三是發揮綠色金融與環境規制的互補作用,緩解企業融資困境,改革金融機構運作模式和對民營企業融資的限制條件,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培養專業的企業管理者隊伍,以政產學研用助力民營企業環境治理綠色技術創新。
營造高效、廉潔的營商環境,增強民營企業環境治理能力。一是政府部門要繼續放寬民營企業進入能源資源壟斷行業的門檻限制,制定政府償債方案,給予有資質的環保類民營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的機會,同時加快中小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孵化器”載體建設。二是重塑民營企業包容發展體系,對民營企業的環保新技術和新興環保產業采取包容性態度,預留上升空間,區分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企業產權的法律責任,建立協同包容政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