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宇
科技服務業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服務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科技服務業,主要是基礎研究、研發服務、智能科技、專業技術服務等,其中服務于制造業的研發服務功能最為重要。此外,職業教育和培訓是制造業做強、服務業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實施創新戰略的重要支撐,與科技服務的發展具有密切的功能關聯。另一部分是服務于研發和創新的服務業,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服務于研發的細分領域,包括中試、孵化等;另一部分是創新成果走向產業化的配套環節,包括知識產權、法律、中介、金融、市場營銷等,實際上屬于商務領域。科技服務業的專業性和多門類決定了科技服務功能區細化為不同的類型,其區位指向由于支撐功能區發展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要素條件、環境條件、關聯配套部門等產學研用因素的空間差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指向型、產業園區指向型、市場與商業環境指向型、復合指向型等不同類型。
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隨著天津功能定位的提升與拓展,中心城區的功能地域范圍呈現出核心功能區(市內六區)—核心功能區拓展區(外環線以內區域)—中心城區(市內六區+環城四區)的動態變化與擴張趨勢。2020年,中心城區以17.3%的面積承載了全市57.3%的人口、42.4%的GDP和50.6%的服務業增加值。在軌道交通建設、人口和投資的流入、產城融合和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等諸多因素推動下,環城四區的中心城區化過程已經開始。著眼于天津的中長期發展趨勢和發展目標,有必要在更大的中心城區范圍內優化人口、經濟存量,承載新的增量,推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天津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心城區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態勢和趨勢、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看,需要在廣域中心城區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重點發展六種類型的科技服務功能區: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智能科技服務功能區、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功能區、專業技術服務功能區、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業功能區和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功能區。
基礎研發是創新發展的源頭,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是具有戰略性的科技服務功能區,主要依托少數一流高校布局,在中心城區范圍內主要有環天南大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和海教園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海教園基礎研發轉化功能區是環天南大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在空間上的異地拓展,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但從長期看成長前景良好。
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國家級、市級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優勢,重點支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微電子、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精密儀器、環境工程等優勢學科的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實體和以中試為主的硬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重大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深化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合作,促進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三區”融合,強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功能,完善助推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創新產業鏈和服務鏈,構建良好的科技服務創新生態,打通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通道。利用南開區西部片區地鐵開通優勢,盤活老舊工業廠房,加強載體建設,提升拓展創新發展空間,重點推進啟航灣創新產業區(包括毗鄰南開大學的創新創業十字街區、環天津大學的青年湖片區、位于南開區西部片區的清華啟迪科技城)的建設。完善科技、商務和生活配套設施,營造適宜創新創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進一步聚集國內外科研和設計機構,形成以培育重大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為主的國家級創新功能區、北方地區重要的新興產業策源地、天津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源。
依托海河教育園區眾多高等院校的智力資源和科研力量,特別是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基礎研究優勢,對接國家和天津重點支柱產業,強化提升電氣自動化、機電一體化、信息通訊、現代裝備研發與加工工藝、汽車制造、軟件、物聯網等應用基礎領域的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推進以天南小鎮為重點的載體建設,將海教園基礎研發轉化創新功能區打造成為集科技創新、孵化轉化、國際交流、生活配套于一體,產學研高度融合發展的,服務天津、輻射全國的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服務基地。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等為主要內容的智能科技是天津再造發展新優勢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技術支撐,智能科技服務功能區是推動經濟社會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引擎和輻射源。在空間布局上,一部分智能科技服務企業屬于輕資產的小微企業,需要接近人口和服務活動密集、應用場景豐富的消費市場;另一部分具有新基建性質和服務制造業的智能科技服務業企業,由于占地較多、電力保障要求較高、投資規模較大,主要指向制造業集中的生產性園區和土地資源較多、能源保障條件較好的區位。中心城區核心區集中了最多的人口、擁有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豐富多樣的消費性與社會性應用場景,是生活性和社會性場景為主導的智能科技服務功能區布局的主要區域。環城四區眾多的產業園區、較豐富的土地資源是基礎設施性質和生產性導向智能科技服務功能區布局的主要區域。
對接中心城區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發揮新八大里地區高端優質載體資源聚集優勢,依托互聯網中央街區公園、互聯網商業e谷和網信大廈,吸引和匯聚網絡內容生產、網絡信息傳播、網絡安全服務、網絡金融支付、網絡文化創意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經濟產業,支持京東云等互聯網龍頭企業創辦產業生態創新中心,培育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天津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標志性區域。
以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為引領,依托行業企業,瞄準技術前沿,集聚國內外相關資源,吸引人工智能人才,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創新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建設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前沿技術研發中心,逐步形成國內外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創新學術信息和學術交流的核心機構,努力打造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落地實踐,培育建設一批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等試點示范項目,推進東麗區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壯大智能產業,助力東麗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培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打造融合5G和V2X技術的開放路段無人駕駛試點和車路協同示范區。
依托西青開發區等載體和土地資源優勢,重點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人工智能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智能科技項目,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制造研發服務平臺、產業標準化服務平臺和創新孵化產業平臺四大載體平臺。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建設虛擬測試場、開放測試道路、封閉測試場,打造中國北方場景最豐富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測試認證平臺;依托全球最大的ERP系統企業——思愛普、國內最大的安防系統集成商——海康威視、國內最大的工業互聯網集成商——東方國信、國內最大的安全系統企業——奇安信以及TCL、金山云等領軍企業,構建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對接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建設圍繞數據采集、整理和應用環節的大數據計算中心,集大數據發展規劃設計、制度規定完善、應急調度指揮等為一體的大數據運營中心,“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大數據政務中心和集聚數據挖掘分析、數據應用、創新孵化等為一體的大數據孵化中心,形成互相支撐、互相配套的“四中心一基地”大數據產業園,打造“云上西青”“數字西青”,全方位推動“數據驅動發展”新模式。
重點推進華錄未來科技園、華為物聯網創新中心、阿里云創新中心、海爾智能+5G智慧園區等智能科技項目。華錄未來科技園以大數據和孵化器為核心定位,依托大數據產業中心,構建集大數據領域產、學、研、展、銷為一體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推進城市各類數據資源規范化、標準化,探索建立政務數據、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有機融合的共享機制,建立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大數據產業聚集區。華為公司著力打造華為天津物聯網創新中心,天津市物聯網云服務及大數據平臺、天津市物聯網產業云平臺、天津市物聯網產業創新孵化器和天津市物聯網人才培育及品牌推廣平臺,積累物聯網產業創新生產要素,形成產業聚集,促進津南區及全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津南區和天津創新型城市建設與轉型發展。阿里云創新中心引進云計算、大數據、雙創培訓、企業培育等方面優質生態資源,對接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人才與科研優勢,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發、大數據可視化展示、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智慧小鎮建設,助力打造津南區創新創業生態高地。海爾智能+5G智慧園區通過建設集成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樣板工廠,打造全球衣物洗護行業首家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大規模定制示范基地,構建工廠、門店、家庭并聯的場景生態,塑造衣聯網品牌,以園區的輻射、示范效應,引領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重點推進朝亞北辰大數據云端存儲中心項目、北辰迪信通惠普5G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建設迪信通全球采購基地、IOT產業生態創新總部基地、智能制造“兩院四中心”、迪信通貿易結算中心和以云計算為核心的大規模數據中心集群,培育數字化信息產業聚集新優勢,提升信息化驅動引領能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導區內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科技創新、電子商務等基于互聯網的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推動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打造立足京津冀、輻射全國的“5G+物聯網”產業示范區。
深化智能技術在經濟社會全領域的應用,全面建設智慧交通、智慧工業、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商務、智慧政務、智慧應急、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食品藥品監管、智慧城市管理、平安城市、智慧生態環保、智慧社區等,打造“智慧中心城區”。
產業技術研發是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產品創新和制造的研發活動,是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體技術過程,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各類生產性企業,因此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功能區主要依托科技資源集中區和產業需求區布局,趨向于制造業生產基地和理工類院校與科研機構集中的區位。天津創新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家級和市級產業園區,產業技術研發功能區布局相對廣泛,構成科技服務功能區的主體。
發揮地理位置優越、生活條件便利、創新資源豐富、高端人才集聚優勢,進一步完善綜合配套功能,打造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基地和研發服務功能區。建設和完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創新應用,擴大基礎軟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網絡的高端軟件、工業軟件、數字內容相關軟件的專業技術支撐和服務平臺。發展云安全、虛擬化安全、風險評估、容災備份和災難恢復、安全測評等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引進北京及國內外先進技術與領軍企業,完善生物醫藥、綠色儲能、光熱、新能源汽車、高端服務器研發與智能制造等產業鏈和服務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加快集聚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集群成為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按照“科技創新為源、政府引導為媒、資本投入為核、產業發展為本”的“政產學研資介”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拓展和深化從“科研項目—項目公司—更多衍生項目公司—產業集群顯現”的創新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協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功能區建設,構建面向天津、輻射北方、特色鮮明、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生態區。充分發揮南京理工大學北方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優勢,重點推進3D打印、高功率激光、機器人研發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培育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依托中國電子信息集團46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半導體公司、天津光電集團等企業和研究機構,進一步做大做強光電材料、新型醫療數字打印膠片、光電儀器、新一代數字通信等技術領域,打造技術領先、服務增值、綠色低碳、資源集約的光電產業集群;適時在河西區以外地區建立承接自創區核心技術智能制造的生產基地,打造以“研發+基地”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創新生態系統,形成智能制造產業的策源地。
聚焦發展創業服務、信息服務和研發服務等業態,打造產業技術研發服務重要功能區。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創業聚集的優勢,積極探索“投資+孵化”“產業+孵化”“平臺+孵化”等發展模式,打造智能化眾創空間。培育信息服務,支持數據處理和存儲、軟件開發和移動互聯網服務發展,做大做強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行業。借助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商業大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優勢,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完善科技成果共享、轉移、擴散機制,增強研發服務能力。
以自創區河東分園為載體,充分發揮中國能建集團、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的龍頭作用,建設以智能電氣研發與制造、電力工程技術研發和電力建設為核心的特色產業科技園區。開展對能源新技術、智能電網新技術、機器人技術等核心環節的研發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匯聚各類服務要素,完善園區服務體系,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和產業特色的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西青分園,發揮大學城智力優勢、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先進制造基礎和梅江生態居住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服務制造業工藝改進、技術升級需求,加快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形成一批科技服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面向汽車、電子信息產品、機械裝備等的工業設計服務、軟件研發及服務、信息技術研發及服務、產品技術研發及服務、游戲動漫與創意設計,積極發展專業技術咨詢、專業技術培訓、人才中介、工程咨詢、科技金融,配套發展信息服務、酒店服務和餐飲服務。
依托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辰科技園,加快集聚各類研發機構,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打造一批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一批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平臺,形成支撐重點產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公共平臺體系。發揮中船重工707所、中船重工718所、中國兵器集團70所、航天科技集團8357所、天津工程研究院、哈工大研究院、河北工業大學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發優勢,扶持和培育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研發設計服務,培育第三方安全檢驗、質量檢測、檢疫、計量和認證服務,發展科技咨詢、科技信息、科研中試、科技孵化等綜合科技服務,打造天津高端技術的創新高地和先進制造業的研發轉化基地。
依托華明高新區、東麗開發區、空港經濟區等載體,發揮中國民航大學、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天津中心、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天津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優勢,瞄準汽車、精密儀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重大關鍵技術難題,以“人才+技術+基金+產業”的融合平臺發展模式,突破高新技術成果落地產業化的瓶頸問題,打造集金融創投、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創業孵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功能區,建設立足天津、輻射京津冀的高新技術創新創業基地。
設計產業和檢驗檢測產業是中心城區和天津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專業技術服務業。設計產業專業性強、知識技術密集、服務領域廣、產業關聯度大、附加價值高,與生產、流通、消費、城市建設、生態治理、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是天津具有優勢的專業技術服務業。檢驗檢測作為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技術基礎,在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斷上升,是專業技術服務業面向天津先進制造與研發基地定位的重要發展方向。設計產業和檢驗檢測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均有發展成為支柱性服務業的潛力,是中長期內需要重點培育的新動能。在區位指向上,設計產業趨向于政府機構和公共資源集中、生活配套便利、同業集聚、營商環境良好的中心城區核心區布局;檢驗檢測產業趨向于環城四區制造業集中的產業園區布局,已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和布局基礎。
發揮天津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工業基地、商業中心、消費高地、“一帶一路”樞紐節點的多重優勢,利用河西區核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和完善的綜合配套優勢,以北方設計之都核心區為載體,發揮中交一航院、中水北方公司、華北市政設計研究院、天津建筑設計研究院、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等領軍企業的帶動效應和凝聚效應,引進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大型設計企業總部和知名科研機構,推動中小設計企業和關聯產業集聚發展,在鞏固提升港口設計、建筑設計、市政設計、水利水電設計等工程設計領域優勢的基礎上,適應消費升級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需求,發展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積極向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新領域拓展設計業務,并以豐富的設計產業內容和強大的設計能力與競爭力,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舞臺,構建以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創意設計三大產業板塊為主體,城市—產業—文化—社會—生態相融合為導向,知識產權、中介服務、設計交易市場為配套,北方設計聯盟為平臺,專業化、全領域、內外聯動、互促共進的設計產業體系,打造國際知名、全國一流的設計產業標志性聚集區,助推天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之都”。
以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賽達檢測認證產業園為載體,服務電子信息、汽車配套、生物醫藥、高檔生活用品及機械制造產業等優勢產業升級發展需求,加快檢驗檢測企業集聚,優先發展標準化、計量、環境質量、消費品、工業品、醫學檢測、認證認可等檢驗檢測服務核心產業,配套發展法律服務、信息服務、培訓認證等關聯服務行業,提升區域軟硬件服務功能,不斷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將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貫穿于區域產品研發、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打造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和立足天津、輻射京津冀的檢驗檢測服務功能區。
發揮環城制造業帶與濱海新區制造基地交匯節點的區位優勢,制造業基礎雄厚、高水平科研機構集中的產業和技術優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法國必維、華測檢測、斯坦德檢測等行業領軍集聚的優勢,以東麗經濟開發區為載體,進一步推動檢驗檢測產業集聚。以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項目為支撐,建設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規模最大和覆蓋新能源汽車研發全流程鏈、全產品鏈、全生命周期、全應用領域的綜合性研發驗證、測試評價基地,帶動汽車上下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吸引和集聚優質汽車工業項目,完善天津汽車產業布局。構建以新能源汽車檢測驗證為引領,質量、健康和安全、環境管理、工業產品檢驗、航空航天檢驗、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等細分行業多元發展的檢驗檢測服務體系,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國家級公共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助力天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長期目標。
科技成果轉化為具有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的產品和服務是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是集成眾多服務功能、廣泛匯聚社會資源、培育創新企業、具有公共性的重要功能設施,在空間上表現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綜合配套良好的中心城區等多種區位指向,中心城區各區均有發展,布局比較廣泛、均衡,形成了廣域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功能區,是中長期內孵化器與眾創空間布局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要功能區。
中心城區科技成果產業化廣域服務功能區發揮中心城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產業園區廣布、樓宇載體眾多、軌道交通發達、人才資金信息市場匯聚、配套服務完善的綜合優勢,順應中長期內以年輕群體為主體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趨勢,聚焦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目標,面向各種細分領域的中小微企業,強化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功能,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培育專業化與綜合化相結合的多功能、多類型的孵化器與眾創空間。以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為載體平臺,在創業指導、技術咨詢、資金融通、行政許可、項目合作、信息交流、培訓指導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打造天津創業創新和新動能培育的活力區、京津冀創新發展的主要策源地、匯聚國內外創新要素的樞紐區。
海河職業教育和培訓園區發揮海河中游區位、土地、生態環境的稟賦優勢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政策優勢,強化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深入推進海河教育園區建設,打造天津南部的人才高地和創新基地、服務天津和中國北方地區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示范區、國內外職業教育展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建成全國理念最先進、設備最高端、功能最完善的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對接天津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調整優化專業布局和學科設置,做強航天航空、裝備制造、生物工程、電子信息、航運物流等優勢專業組群;構建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型本科院校相互依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縱向貫通、橫向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學科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緊密對接,集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職業指導、技能競賽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綜合體。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加強與天津各區及經濟功能區和大型企業集團的溝通協作,廣泛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工程實踐創新中心,設立工匠涵養基地,深化園區產教對接聯盟建設;促進文化創意、工業檢測、新能源、電子商務、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等產教對接聯盟開展深度合作;深度開展與企業在重點領域的合作,包括頂崗實習、訂單培養、聯合開發技能培訓包,共建實訓基地、培訓中心、工藝創新研發中心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配合我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參與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完善教育合作機制,搭建教育交流平臺。有效推動中國—西班牙機床技術培訓中心、中國—新西蘭職業教育合作研究院、美國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人才培訓中心、中國—瑞士精密模具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落地國際合作項目的運營,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中國—西班牙機電工程學院、中國—波蘭烹飪培訓中心、中國—新西蘭創新創業培訓中心以及巴基斯坦、柬埔寨、韓國對外培訓項目等一批國際合作項目,形成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培育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聯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