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偉,楊社珍
(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南通 226100)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和胰島素分泌障礙,從而引起機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性疾病,多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截肢、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血管病變的基本病理改變,相比于糖耐量健康人群,糖尿病患者AS的發生率顯著增高,同時AS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1]。阿司匹林為水楊酸的衍生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對改善脂代謝效果較差,而脂類代謝異常會導致血脂升高,進而引起AS[2]。阿托伐他汀屬于他汀類血脂調節藥,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臟,可減少膽固醇的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質蛋白受體的合成,保護內皮功能,延緩AS進程,保護靶器官,改善預后,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的調節血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之一[3]。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對糖尿病合并AS患者糖代謝、脂代謝、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AS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21例;年齡42~78歲,平均(59.07±6.12)歲;病程1~6年,平均(5.12±0.19)年。觀察組(40例)中男、女患者各20例;年齡43~79歲,平均(59.12±6.13)歲;病程2~7年,平均(5.13±0.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診斷標準:參照《內分泌疾病診斷與治療(上)》[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40~80歲者;經影像學檢測確診為AS者;治療前未服用過其他降血脂、抗生素類藥物,且對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肝、腎、肺、心嚴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已取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糖、飲食運動指導等治療,并于早餐前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270,規格:25 mg/片)100 mg/次,1次/d。以上述治療為基礎,觀察組患者于晚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70,規格:20 mg/片)20 mg/次,1次/d。若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需對癥處理,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臨床治療效果。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5]中的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斑塊數量與面積減少>80%;有效為臨床癥狀改善,斑塊數量與面積減少50%~80%;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改善,斑塊數量與面積減少<50%,甚至增加。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比較。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其中3 mL經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血糖監測儀檢測空腹血糖(FPG)水平,采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另2 mL空腹靜脈血常規抗凝處理后經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漿,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水平,HOMA-IR=FPG×FINS/22.5。③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比較。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式同②,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④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水平比較。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式同②,采用放射免疫法、化學比色法、多普勒超聲顯示儀分別對患者血清內皮素 -1(ET-1)、一氧化氮(NO)、IMT水平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糖、脂代謝指標,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與IMT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糖代謝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FBG、FINS、HbA1c、HOMA-IR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PG:空腹血糖;FINS:空腹胰島素;HbA1c:糖化血紅蛋白;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
組別 例數 FPG(mmol/L) FINS(m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9.12±0.71 8.68±0.52* 18.19±1.82 17.31±1.72*觀察組 40 9.09±0.68 8.14±0.49* 18.15±1.79 15.43±1.68*t值 0.193 4.780 0.099 4.945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HbA1c(%)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8.12±1.82 7.18±1.64* 2.71±0.82 2.14±0.75*觀察組 40 8.09±1.78 6.42±1.59* 2.68±0.81 1.68±0.37*t值 0.075 2.104 0.165 3.47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脂代謝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C、TG、LDL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
組別 例數 TC TG L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9.07±1.82 8.19±1.72* 1.41±0.69 1.07±0.49* 3.72±1.08 2.71±0.82*觀察組 40 9.04±1.79 7.12±1.69* 1.39±0.62 0.75±0.31* 3.68±1.05 2.41±0.39*t值 0.074 2.806 0.136 3.490 0.168 2.0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與IMT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ET-1水平及IMT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血清NO水平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與IMT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與IMT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ET-1:內皮素 -1;NO:一氧化氮;IMT: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組別 例數 ET-1(ng/L) NO(μmol/L) IMT(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90.17±9.04 84.85±8.72* 15.72±1.69 18.82±1.86* 1.89±1.04 1.36±0.23*觀察組 40 89.82±8.96 72.93±7.41* 15.83±1.72 25.73±1.92* 1.88±1.05 1.14±0.21*t值 0.174 6.588 0.289 16.348 0.043 4.4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較為多見,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常出現脂代謝紊亂,導致機體脂肪細胞功能失調,血糖持續升高。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生理病理基礎為AS,而作為AS過程中易受累的血管之一的頸動脈,容易產生脂質沉積、斑塊形成、血管壁僵硬等癥狀。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不可逆的抑制環氧合酶的合成,減少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影響血栓的形成,對血液黏稠度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但其調脂作用顯著,單獨使用效果不佳[6]。
糖、脂質代謝異常是引發糖尿病并發AS形成的重要因素,當糖尿病患者血糖處于高水平狀態,血脂代謝紊亂,導致小動脈發生纖維病變、心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進而誘發血栓形成,從而促進AS的形成[7-8]。阿托伐他汀是3- 羥基 -3- 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可通過增加細胞表面LDL受體以增強LDL的攝取和代謝,同時促進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的升高,繼而減少血清脂蛋白含量,達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并可使斑塊內脂質成分減少,繼而降低IMT,延緩AS發展[9-10]。阿托伐他汀具有抗氧化作用,主要通過抑制氧化應激對機體氧化還原敏感通路激活作用,增高胰島素傳導通路信號活性,對胰島素效應受抑情況進行緩解,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起到降糖效果[11]。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升高,而血清FPG、FINS、HbA1c、HOMA-IR、TC、TG、LDL 及 IMT水平均呈降低趨勢,提示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糖尿病合并AS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糖、脂代謝,延緩AS發展,效果顯著。
相關研究顯示,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對AS的發生和發展起始動和促進作用,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質的沉積,引起新生內膜的增生,最終引起AS的發生[12]。當出現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時NO合成減少、內皮素(ET)分泌增加,兩者的穩態被打破是AS的起始環節。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血清ET-1水平呈降低趨勢,血清NO水平呈升高趨勢,提示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糖尿病合并AS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內皮功能,促進病情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阿托伐他汀通過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分化,促使內皮細胞合成及增加NO釋放量,發揮修復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從而促進患者病情恢復[13-14]。
綜上,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糖尿病合并AS患者,可有效調節其糖、脂代謝,改善其血管內皮功能,且療效顯著,從而延緩AS發展,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