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暉,單君康
(宜興市中醫醫院脾胃科,江蘇 無錫 214200)
潰瘍性結腸炎現多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變位置主要在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痛、便血、體質量減輕、里急后重、嘔吐等癥狀,患者病情輕重不等,多呈反復發作,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臨床上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多以緩解癥狀為主要治療原則,常規使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其是柳氮磺吡啶的主要活性成分,在結腸中細菌的作用下,柳氮磺吡啶可以轉化為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其可抑制炎性介質白三烯的形成,還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釋放及中性粒細胞的遷移、脫粒,從而對腸壁炎癥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單一用藥的療效不佳,為了增強療效,需對患者開展聯合藥物治療[1]。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痢疾”“下利”“腸風”等范疇,本病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致中土脾胃損傷、氣血凝滯、氣機逆亂、臟腑失和,而致病程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其病位在脾胃與大腸,但與肝腎關系密切,應以解表祛風、理氣止痛為治療原則[2]。灌腸可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加速壞死組織脫落,清除直腸內異物,迅速修復各類創傷創面,對局部血液循環有促進的作用;同時,對局部炎癥的消退和病變組織的修復也有治療效果,康復新液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與血管新生,改善潰瘍病變部位的微循環,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能進一步提高機體免疫力,還可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淋巴細胞與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使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回升,調節機體的生理平衡[3-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康復新液與美沙拉嗪聯合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8(IL-8)、白細胞介素 -6(IL-6)水平,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宜興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分別為17、13例;年齡18~53歲,平均(35.78±3.14)歲;病程1~4年,平均(2.76±0.11)年;病變部位:直腸、乙狀結腸、直腸+乙狀結腸、左半結腸分別為7、4、9、10例。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女分別為14、16例;年齡20~58歲,平均(36.74±3.16)歲;病程2~5年,平均(2.79±0.12)年;病變部位:直腸、乙狀結腸、直腸+乙狀結腸、左半結腸分別為8、6、10、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久痢)的認知與探索》[5]《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年齡18~60歲者;通過臨床表現與病史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者,且入院前4周未接受其他治療者;具有慢性腹瀉、黏液便、血便、腹痛,呈反復性或持續性發作者;發病部位在直腸、直腸+乙狀結腸病變、左半結腸者;結腸鏡檢查顯示血管紋理模糊、黏膜充血水腫者等。排除標準: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細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結腸炎者;1個月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者;有胃腸道手術史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糾正水與電解質失衡、改善營養狀態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片)治療,1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康復新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995,規格:20 mL/瓶)灌腸治療,取20 mL康復新液,加入0.9%氯化鈉溶液100 mL中,進行灌腸,灌腸前康復新液加熱至37 ℃后使用,需根據患者病灶部位的深淺與面積,決定灌腸管的插入深度,通常插入深度為距肛門10~15 cm,時間25 min/次,1次/d。在注入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如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兩組患者均進行4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兩組患者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結腸黏膜恢復正常,原潰瘍面全部愈合,未見糜爛;有效: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一系列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結腸黏膜恢復正常,原潰瘍面部分愈合,未見糜爛;無效: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一系列臨床癥狀未見消失甚至加重,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結腸黏膜未恢復到正常,原潰瘍面未愈合[7]。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于治療前后早晨空腹狀態下,采集所有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TNF-α、IL-8、IL-6水平。③凝血功能。血液采集方法同②,置于預先盛有抗凝劑的采血管中,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漿,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計數(PLT )水平。④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②,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其中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s)、[ 例(%)]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8、IL-6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g/L)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8:白細胞介素 -8;IL-6:白細胞介素 -6。
TNF-α IL-8 IL-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43.75±23.89 188.89±17.68* 112.75±11.73 79.68±7.06* 186.89±18.76 168.78±16.98*觀察組 30 240.86±23.78 173.26±17.35* 111.68±11.67 71.43±6.47* 185.34±18.58 153.76±15.73*t值 0.470 3.456 0.354 4.719 0.322 3.55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凝血功能 治療后兩組患者PT均顯著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長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PLT與觀察組患者FIB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FIB水平低于治療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T:凝血酶原時間;PLT:血小板計數;FIB:纖維蛋白原。
PT(s) PLT(×109/L)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8.76±3.86 11.35±4.89* 218.89±21.38 189.68±18.96* 3.98±1.86 3.19±1.25觀察組 30 8.84±3.88 15.86±4.93* 217.96±21.34 178.63±17.34* 3.96±1.85 2.38±0.86*t值 0.080 3.557 0.169 2.356 0.042 2.9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T淋巴細胞亞群 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CD8+百分比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63.78±6.45 69.32±6.78* 31.78±3.43 37.63±3.78* 28.34±2.78 25.78±2.56* 1.12±0.32 1.45±0.52*觀察組 30 64.12±6.46 73.45±7.62* 32.13±3.51 41.89±4.23* 28.26±2.74 23.36±2.12* 1.13±0.34 1.79±0.62*t值 0.204 2.218 0.391 4.113 0.112 3.988 0.117 2.30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目前臨床上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當發生在乙狀結腸與直腸時,容易發生腸道出血、結腸癌變等嚴重并發癥,臨床體征、病程和臨床表現都有著直接的關系,患者往往表現為體質量減輕和面色蒼白;而在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結腸鏡檢查時,表現為明顯的病變部位充血和水腫,且伴有潰瘍的發生,表面呈現糜爛狀態,嚴重者可出現腸腔逐漸狹窄與結腸袋逐漸變淺或消失的情況。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無特效藥,主要以改善臨床癥狀為主。美沙拉嗪藥物屬于5- 氨基水楊酸類,可增強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且具有修復腸道黏膜的作用,口服后在近端小腸迅速吸收,少量抵達結腸,轉化為乙酰水楊酸,其中一部分被腸道菌群分解,從糞便排出,另一部分由腸黏膜吸收與血漿蛋白結合,若和中藥聯合治療,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對降低疾病復發率具有積極意義[8-9]。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釀生濕熱;或外邪內侵,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所致,均可導致濕熱腑氣不利,蘊結大腸,呈現出腹痛、腹瀉、膿血、便下黏液等癥狀[10]。康復新液提取于美洲的大蠊干燥蟲體,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多元醇類、肽類、黏糖氨酸與氨基酸,其中多元醇類、肽類可修復細胞,改善細胞代謝,從而改善創面微循環與加速上皮組織新生,并且還能夠提高T淋巴細胞數量和活性,改善機體免疫狀態,發揮抗炎功效;黏糖氨酸具有祛腐生肌、抑菌抗炎與消除水腫等作用;氨基酸能夠合成蛋白質,并轉化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直接產生能量,負責參與物質的代謝,增強患者免疫力,促進免疫系統發揮抗炎的作用[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8、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康復新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病情恢復,且效果顯著。
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活動期,患者血液會出現高凝狀態,腸壁上的肥大細胞增多,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后釋放出大量組胺,引起腸壁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致使患者腸壁血管發生血栓,嚴重的會出現黏液膿血便,鮮紅色血絲或者血塊等現象[13]。康復新液灌腸治療是采用導管從肛門插入到病變部位,灌注藥物,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受損結腸黏膜表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面壞死組織脫落,從而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防止腸壁血管血栓形成[14]。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漿PT顯著長于對照組,PLT、FIB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康復新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有助于改善機體凝血功能。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康復新液中的乙二醇等有效成分均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淋巴細胞與血清溶菌酶的活性,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進而穩定病情[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CD8+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康復新液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可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
綜上,康復新液與美沙拉嗪聯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有效降低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機體凝血功能,調節機體T淋巴細胞亞群,提高免疫功能,治療效果顯著,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