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瀚,黃志豪
(普寧華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揭陽 515300)
幽門螺桿菌(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難以治愈,易反復,其臨床癥狀表現為空腹痛,進餐后緩解。目前,臨床上多采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即阿莫西林、艾普拉唑、克拉霉素及鉍劑枸櫞酸鉍鉀聯合治療,阿莫西林與克拉霉素聯用不良反應小,抗菌效果良好,但隨著耐藥菌株的增加,導致抗Hp治療失敗;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聯用可促進胃黏膜保護層形成,促進患者恢復,但艾普拉唑質子泵抑制劑受CYP2C19基因多態性影響較大,穩定性差,且在停藥后易復發[1-2]。近年來,臨床逐漸廣泛應用微生態療法,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為微生態療法的一種,相關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中包含多種腸道益生菌,可對胃內菌群失衡進行有效調節,維持胃內穩態,更好地緩解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的癥狀,降低停藥后的復發率和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歧桿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對其血清胃動素(MTL)、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Ⅱ(PG Ⅱ)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普寧華僑醫院就診的60例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4例;年齡24~64歲,平均(41.56±9.34)歲;病程3~9個月,平均(6.03±0.72)個月;潰瘍直徑5~15 mm,平均(9.62±2.13) mm。觀察組(30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16例;年齡23~65歲,平均(42.31±9.22)歲;病程2~8個月,平均(5.83±0.62)個月;潰瘍直徑5~16 mm,平均潰瘍直徑(9.45±2.38) 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幽門螺桿菌感染診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經14C呼氣實驗結果顯示Hp陽性;X線鋇餐檢查顯示龕影、黏膜皺襞集中者等。排除標準:入組前1個月內有質子泵抑制劑使用史者;既往有胃腸道大出血或潰瘍穿孔史者;對本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者;伴有出血或幽門梗阻等并發癥者等。普寧華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餐前半小時口服艾普拉唑腸溶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 H20070256,規格:5 mg/粒),10 mg/次,1 次 /d;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51,規格:0.25 g/粒),1 g/次,2次/d;克拉霉素片(廣東逸舒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139,規格:0.125 g/粒),0.5 g/次,2 次 /d;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規格:0.3 g/粒),0.6 g/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四聯療法的治療基礎上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格:0.5 g/片)治療,1.5 g/次,3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14 d,并定期隨訪60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于治療14 d后,使用胃鏡與14C呼氣實驗檢測兩組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面積與Hp感染情況,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其中顯效:潰瘍面消失,患者體內Hp根除;有效:潰瘍面減少≥?50%,Hp減少;無效:潰瘍面減少<50%,Hp無變化,甚至增多[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Hp根除率、再感染率及潰瘍復發率,于患者治療后30 d,使用14C呼氣實驗復查體內Hp指標,記錄Hp根除率,并統計治療后60 d內感染率與潰瘍復發率。③胃腸激素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MTL、GAS、PG Ⅱ水平。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腹瀉、腹痛、胃灼燒感、嘔吐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臨床療效、不良反應、Hp根除率、感染率及潰瘍復發率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胃腸激素指標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3.3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Hp根除率、感染率及潰瘍復發率 治療后30 d,觀察組患者Hp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60 d觀察組患者Hp再感染率與潰瘍復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p根除率、感染率及潰瘍復發率比較[ 例(%)]
2.3 胃腸激素指標 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MTL、GAS、PG Ⅱ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TL:胃動素;GAS:胃泌素;PG Ⅱ:胃蛋白酶原Ⅱ。
組別 例數 MTL(pg/mL) GAS(pg/mL) PG Ⅱ(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89.67±67.22 257.32±41.52* 126.98±24.74 109.56±21.35* 18.58±3.82 15.31±2.75*觀察組 30 389.77±66.54 227.75±49.53* 127.91±23.66 95.21±20.55* 18.95±3.18 13.51±2.12*t值 0.006 2.506 0.149 2.652 0.408 2.83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6.67%,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3.3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因胃酸、胃蛋白酶侵襲球部黏膜,胃酸攻擊力超過胃蛋白酶防御力所致,主要表現為空腹時疼痛、進餐后緩解,且具有高復發率、病程長、發作呈季節性等特點的消化性潰瘍,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出現潰瘍出血、潰瘍穿孔、潰瘍癌變等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上對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使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由于胃潰瘍球糜爛主要由Hp感染引發,因而治療多采用抗菌藥物和胃黏膜保護劑如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及克拉霉素等,治療效果好,但部分患者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較高,導致治療過程中易存在不良反應,病情復發率較高,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尋找用藥方案來提高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治療效果,對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至關重要[6-7]。
雙歧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腸道有益微生物,可補充腸道正常菌群,調節胃腸道酸度,控制腸道致病菌的繁殖[8]。雙歧桿菌四聯活菌主要成分為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腸球菌屬,均為腸道益生菌,其能在胃腸道形成一種生物屏障對Hp進行阻滯;同時可分泌乳酸與細菌素,使Hp生長受限,抑制Hp菌群,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加強巨噬細胞活性,從而使患者恢復加快[9-10]。本研究中,治療后30 d觀察組患者Hp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60 d Hp再感染率與潰瘍復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14 d后兩組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雙歧桿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有效提高Hp根除率,降低Hp再感染率與潰瘍復發率,療效與安全性良好。
GAS是一種胃腸肽類激素可刺激胃酸的分泌,使胃黏膜更適宜Hp生長;PG Ⅱ為胃蛋白酶前體,可反映胃黏膜腺體、細胞數量及胃黏膜分泌功能,該指標水平上升與胃底黏膜病變具有相關性,將會影響胃黏膜保護功能;MTL是一種活性多肽,通過對胃小彎和胃體的運動進行刺激,從而促進胃腸排空,加快胃酸分泌,易導致消化道疾病的產生[11-12]。相關研究顯示,GAS、PG Ⅱ、MTL均是預測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情進展的重要指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MTL、GAS、PG 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雙歧桿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有效改善其胃腸激素,促進病情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藥物的成分中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均是人體健康腸道的正常菌群,可以抑制腸道內某些致病菌,維持正常的腸道蠕動,調節胃腸道的菌群平衡,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同時其可對Hp導致的化學、生物、機械及免疫屏障損傷情況進行修復,使消化系統防御功能得到恢復,調節胃腸道菌群使其維持胃內部環境穩態,與四聯療法聯合應用,可提高對Hp的根除率,降低患者機體相關炎癥反應,進而提高胃腸激素水平[14-15]。
綜上,雙歧桿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有效改善其胃腸激素,提高Hp根除率,降低Hp再感染率與潰瘍復發率,療效與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