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潤
(揚中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鎮江 212200)
2型糖尿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患者血糖水平顯著升高,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因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所致[1]。糖尿病腎病是由2型糖尿病病情控制不當引起的并發癥之一,疾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增高,若患者可控制好機體血糖水平,可長期穩定病情;中期主要表現為尿微量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間歇性升高,并伴有病理組織學損傷;末期為尿毒癥期,患者將出現持續性的微量白蛋白尿,以及血肌酐、血壓升高,即終末期腎病,機體腎臟結構與功能均出現一定程度的受損,這時大多患者需要進行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生存質量低下[2-3]。因此,臨床應重點研究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糖尿病腎病的相關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而控制病情發展,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揚中市人民醫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UACR將其分為兩組,并發糖尿病腎病組(28例,UACR≥?30 mg/g)和未并發糖尿病腎病組(52例,UACR<30 mg/g)。診斷標準:并發糖尿病腎病組患者參照《中國糖尿病腎臟疾病防治臨床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大量蛋白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兩組患者均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善者;確診為2型糖尿病者等。排除標準:短期內服用過影響腎功能與尿蛋白排泄的藥物者;患有嚴重的免疫系統疾病者;急性、梗阻性腎損傷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泌尿系統障礙者;有其他傳染性疾病者;1型糖尿病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①對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基礎資料包括:年齡(≥?60歲、<60歲)、性別、病程(≥?10年、<10年)、是否吸煙、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腦卒中、是否飲酒、是否參加體育鍛煉、腰圍、肉類攝入頻次(>1次/周、 ≤?1次/周)。生化指標: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指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②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多因素分析。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是否發生糖尿病腎病為因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篩選相關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危險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未并發糖尿病腎病組年齡≥60歲、糖尿病病程≥10年、合并高血壓、合并腦卒中、肉類攝入頻次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并發糖尿病腎病組,參加體育鍛煉的患者占比、HDL-C水平均顯著高于并發糖尿病腎病組,腰圍顯著小于并發糖尿病腎病組,HbAlc水平顯著低于并發糖尿病腎病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病程≥?10年、合并高血壓、肉類攝入頻次>1次/周、HDL-C水平低均為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HbAlc水平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保護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446、1.793、1.857、1.667、1.980、0.520,均P<?0.05),見表 2。

表2 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型糖尿病是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血糖升高的一種慢性疾病,該疾病會損壞機體多項系統,造成心臟、神經、血管等組織器官功能不全。目前2型糖尿病尚無法徹底治愈,但可通過長期用藥控制血糖,輔以運動、飲食干預等穩定病情。若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將會產生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等多種并發癥。在糖尿病腎病的發展過程中,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等腎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極易導致機體腎小球體積增大、毛細血管表面面積增加,該疾病僅能通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來延緩病情進展,嚴重危害了患者身體健康,應引起高度重視,且糖尿病腎病是致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時有效地了解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相關因素并對此采取相應措施至關重要,以便臨床對其展開預防措施[6-7]。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糖尿病病程≥?10年、合并高血壓、肉類攝入頻次>1次/周、HDL-C水平低均為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HbAlc水平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保護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患者病程和自身年齡的增長,機體腎小球濾過率與微量白蛋白尿不斷增加,致使患者的腎小球功能逐漸喪失,并提高了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從而加重腎臟負擔,誘發糖尿病腎病,且隨著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其不僅可加重患者病情,且可造成永久性損傷,進而提高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越長、年齡越大,其并發腎病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8-9]。糖尿病腎病是一種慢性腎臟疾病,高血壓是糖尿病腎病的常見癥狀表現,高血壓持續升高就會加速腎病病情發展,在短時間內引起腎功能衰竭,從而加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病情;另外,高血壓是誘導機體發生微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可提高糖尿病腎病發生的風險[10]。肉類攝入頻次>1次/周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發病率較高,考慮可能與羊、牛、豬等肉類攝入較多,加重脂質代謝紊亂有關,易發生高脂血癥;同時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患病風險,故應適當減少糖尿病患者膳食中肉類食物或者高膽固醇及脂質類食物的攝入量[11]。另外,機體內的糖代謝與脂代謝關系密切,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發生異常時,就會影響體內脂質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體內脂質的合成增加,分解過程則減慢,因此當患者機體內HDL-C處于低表達水平時,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內的糖代謝處于較不穩定狀態,患者出現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應加強對患者機體血脂、血壓的控制,以降低腎臟壓力,避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12-13]。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應定期對其相關血脂指標水平進行監測,并盡量縮短糖尿病病程,以幫助減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近年來有研究發現,HbA1c水平低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惡化的保護因素,HbA1c水平升高可顯著提升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與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日常生活中應對應控制自身血糖攝入情況以降低患者并發腎病的概率[14]。
綜上,年齡≥?60歲、病程≥?10年、合并高血壓、肉類攝入頻次?>1次/周、HDL-C水平低均為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HbAlc水平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保護因素,在臨床治療中可針對以上各個因素進行監測與評估,以幫助預防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的發生。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后期可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