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琨,朱 穎,王鐵巖,陳 靜,趙 瑋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兒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喘息性氣管炎為臨床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多發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可見氣道狹窄、支氣管痙攣、黏液分泌增多等非特異性炎癥狀態,大多存在氣道高反應性,且其長期慢性發作容易進展為支氣管哮喘,病情嚴重者則可能因氣道阻塞而引發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影響嬰幼兒成長發育與生命健康[1]。因此,分析影響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危險因素,然后及時予以其針對性措施進行預防,對于改善患兒預后意義重大。現階段,相關研究認為,小兒喘息性氣管炎與機體免疫功能不完善及多種病毒、細菌感染密切相關[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防治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生提供參考,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喘息性氣管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患病組,另回顧性分析同期100例健康體檢兒童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健康組。納入標準:患病組患兒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中關于喘息性氣管炎的診斷標準;胸部X線檢查發現肺紋理增粗、支氣管周圍炎性病變者,部分患兒可見發熱;年齡0~3歲;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伴有肺結核、肺部感染、支氣管炎狹窄、支氣管異物、呼吸衰竭、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伴有先天性心臟病者;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嚴重營養不良者;伴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研究方法 ①收集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對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年齡、孕齡、母體妊娠期吸煙或者被動吸煙、母體妊娠期上呼吸道感染、母體妊娠期高血壓、母體分娩方式、出生體質量(正常為2 500~4 000 g,低體質量為<2 500 g,超重為>4 000 g)、出生時窒息、使用呼吸機、肺炎支原體(MP)感染[采用被動凝集法(MP抗體診斷試劑盒)入院后采集兩組研究對象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轉速:3 500 r/min,時間:10 min),取血清,檢測血清MP抗體滴度,MP抗體滴度>1∶80為陽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鼻咽分泌物中RSV抗原為陽性)、有過敏史、父母有過敏史、住房裝修時間<2年、住房飼養寵物、居住地靠近公路、室內油煙污染、床褥經常晾曬等。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病組中母體分娩方式為剖宮產、MP感染、RSV感染、有過敏史、父母有過敏史、住房裝修時間<2年、居住地靠近公路的患兒占比均顯著高于健康組兒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1。

表1 小兒喘息性氣管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以小兒發生喘息性氣管炎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MP感染、RSV感染、有過敏史、父母有過敏史、居住地靠近公路均為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3.979、2.924、1.921、1.857、1.723,均P< 0.05),見表 2。

表2 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有喘息表現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菌感染為其主要病因,炎癥、氣道痙攣為其主要病理基礎,致病菌侵入呼吸道后可導致炎癥發生,一旦感染蔓延至氣管則可致氣道黏膜充血水腫、氣管壁肌肉痙攣、氣管管腔狹窄等,從而誘發呼吸困難、哮鳴音、咳嗽、咳痰等癥狀。此外,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由于存在反復發作的喘息癥狀,容易損傷其肺功能[4]。因此,分析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危險因素,然后進行早期識別,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于降低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病率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MP感染、RSV感染、有過敏史、父母有過敏史、居住地靠近公路為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MP是一種可以誘發機體過敏的過敏原,可致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大量炎性介質、黏液等,引發氣道慢性炎癥而引起小兒刺激性咳嗽和喘息[5];申秋燕等[6]研究指出,MP感染可導致T淋巴細胞亞群紊亂,引起小兒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喘息,同時可促進炎癥因子釋放,進一步加重MP感染所引起的肺組織損傷。RSV感染后可損傷氣道,引起細胞免疫功能失調,使得1型輔助性T細胞(Th1細胞)免疫反應受到抑制,而2型輔助性T細胞(Th2細胞)免疫反應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進而促進局部組織炎癥反應,導致肺功能減退,使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風險增加[7-8]。王執勇等[9]研究亦指出,大多數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是由RSV感染所致,而RSV與毛細支氣管炎后的反復喘息發生存在相關性。因此,臨床應加強對小兒病毒感染的監控,重點監測RSV、MP感染情況,一旦出現感染應及時予以對癥干預。患兒有過敏史則可能誘發I型變態反應,進而導致氣道慢性炎癥產生,進一步增加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生風險[10];父母有過敏史則可能由于遺傳因素導致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生風險增加[11];劉鋒等[12]研究亦指出,父母有過敏史、患兒有過敏史為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應加強對小兒過敏史、家族過敏史的追蹤,一旦發現致敏原因,應及時將患兒進行隔離,并接受脫敏治療。居住地靠近公路則可能導致有害氣體、粉塵等進入室內,小兒吸入后容易侵犯氣道而誘發氣道炎癥,導致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生風險增加[13];因此對于居住地靠近公路者,應注意空氣污染情況,盡量改善患兒居住環境以較好地控制、預防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生。
綜上,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生與MP感染、RSV感染、有過敏史、父母有過敏史、居住地靠近公路均密切相關,臨床可針對上述因素采取相應措施,以降低小兒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