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青,樊保衡,趙亮,劉松,韓子鈺,馬駿,姚雙權,陳佳楠,劉月駒*
(1.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創傷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河北 石家莊050051;2.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1;3.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12)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治療的先驅Smith Petersen教授,這一篇介紹發明了空心釘,將Smith Petersen教授股骨頸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轉化為閉合復位內固定的Sven Christian Johansson教授。甚為有趣的是,兩位教授均來自髖部骨折高發的北歐地區,并最終在股骨頸骨折治療領域青史留名,可以說是命運的安排。
1880年1月30日,Johansson出生于瑞典卡爾斯港一個知識分子之家,在LUND和斯德哥爾摩學習,1924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在畢業論文中詳細研究了400多例骨結核患者,整理出來一套標準的治療方案。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骨結核這種疾病很快在抗生素時代被消滅殆盡[1],迫于無奈,他在骨科領域也及時調整了專業方向,轉向骨折的治療。
我們在《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治療先驅Smith Petersen教授》一文中提到,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骨科主任,挪威籍美國人Smith Petersen教授于1925年采用三翼釘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取得了巨大成功,論文發表在JBJS雜志上,這個消息傳到了大洋彼岸正處于轉型期的Johansson耳中,加深了他往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領域發展的想法。他和維吉尼亞州骨科專家Westcott在分別驗證三翼釘切開復位內固定有效性后,對這種切開復位方法進行了改良,設計了專門的牽引床,采用透視下閉合復位置釘,Smith Petersen教授在1936年欣然采納了這種微創置釘方式,使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從切開復位走向了閉合復位微創固定時代,深刻改變了骨科發展的進程。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Johansson在哥德堡著名的Sabbatsberg Hospital擔任外科和婦產科主任[2]。豐富的人生經歷以及專業的學術知識使Johansson備受上流社會的青睞,在醫學專業之外,其廣泛參與社交活動,在醫學領域更是涉獵頗深,發表論文幾乎涉及到了外科各個領域,但最終使其在骨科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還是1932年發明了空心釘治療股骨頸骨折。
Johansson在股骨頸骨折治療領域的成功,與他大學時代和工作初期在材料學和細菌學領域的工作基礎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工作基礎使他很快就沉浸于空心螺釘閉合復位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研究工作中。偉大的發明并不是拍腦袋空想出來的,這些基礎工作和他對股骨頸骨折治療的興趣,是他通往成功之路最重要的兩個條件。1932年,他成功實施了第一例股骨頸骨折空心加壓螺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3],1947年報道了第一批10年以上患者長期隨訪結果,這篇報道成為永遠的經典,同時空心釘技術也被迅速應用在骨科內固定的各個領域,成為了改變骨科內固定進程的最偉大發明之一。
空心釘的專利有多少呢?谷歌中文搜索有55萬,如果按英文搜索,則有94萬條,而且能夠查看大部分英文專利的證書,知道他們改進的地方。人類迄今為止有關空心釘的100萬個專利都是1后面的0,Johansson才是唯一的1,只有這個1的存在,后面的0才有了意義。其實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還有很多內固定物被發明出來, Müller是生逢其時,借鑒前人的成果,建立了統一的行業標準,成立了AO內固定組織,以至于后世都知道AO和Müller,而忘記了那些偉大的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