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輞川中心小學 陳杰明
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說理”是老師教學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及學生都需要構建“說理”意識,提升“說理”品質,自然而然地實現深度學習,進行深度思考。少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同樣也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基礎性的問題。老師要想找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突破點,需明確并厘清現在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小學生的思維大多是具象思維,相比起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小學生更喜歡接觸形象具體化的東西。而數學則是理論性很強的自然學科,單調枯燥乏味,小學生自然無法對數學的學習提起太大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學生亦無法理解與內化教師課堂上所教的知識,最終導致學生無法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會將之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其重要性不可忽視。然而,傳統教師難以擺脫“填鴨式”教育的枷鎖,教育理念老舊,注重升學率和高成績,疏忽數學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如果教師過于注重成績,以成績論成敗,這樣會導致學生長期處于極大的學習壓力下,極大可能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出現厭學心理。
教師現有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每個學生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不能用條條框框束縛他們的天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每個人自由自在地發展。我們有幸生長在這個自由和平的國度,絕不能讓祖國的花朵在數學課堂上枯萎掉。
課堂上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避免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參與部分微乎其微。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動員、組織、指導、調控、點撥這五點。動員就是動員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其方式多種多樣。組織就是進行組織教學。指導,顧名思義就是指導學生學習活動。現階段,小學生處于懵懂階段,學習活動不能自主進行,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
現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追求學生自由發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我國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所以,要構建“說理”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理”,讓學生在“說理”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考,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構建“說理”課堂,落實深度學習。
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精心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愉快地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在講授有關面積與周長時,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空白的A4紙,并提出問題:如何讓學生穿過一張小小的A4紙。課堂上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舉手發言,自由表達自己看法,活躍課堂氣氛,構建“說理”課堂。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于面積與周長的關系及數學定義的理解,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教師要建構“說理”課堂,組織團隊進行辯論活動,這有利于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說理,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在進行辯論主題:三角形與四邊形哪個更加穩定?辯論活動時正方觀點認為三角形更加穩定,并陳述了原因。反方觀點認為四邊形更加穩定,其理由是:既然三角形更為穩定,那么為什么我們住的房子每面墻都是四邊形結構,窗子是四邊形,凳子也是四四方方的?辯論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習的深度。
數學本來就是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在學習了數學課本知識后,學生就要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當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學生肯定會有滿滿的成就感。成就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美妙的數學。當學生與父母一同逛街,在買菜時,需要算錢,學生快速地算出花的錢,父母一定十分驚喜,學生也獲得成就感。
課后,教師一定要布置家庭作業,用來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在設計家庭作業時,教師要多加入讓學生能積極主動探索、思考為主的作業。比如,當學生在學習有關小數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收集家里百貨超市購物小票、新衣服上的標簽等,然后讓學生帶到課堂上,進行物品展示,讓學生說明小票或者標簽上的整數部分代表何意,小數部分代表何意。通過來自生活的實踐,學生了解數學,愛上數學,讓原來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在學生的“說理”中變得生動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說理”課堂的建構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師的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課堂的重點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教會學生敢于表達自我,學會終身學習。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積極向上的朝陽。作為園丁,教師要精心“澆灌”,培育其健康成長,要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以達到學生熱愛數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