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寨橋小學 陳美娣
“生長點”是植 物學 名詞,指 的是 植物的根和莖的 頂端不 斷進 行 細胞 分裂,生 長旺盛的部位。 在小 學語文 教學 中,所謂 的生長點主要是 指能 激活學 生思 維,讓學 生思維拔節,讓課 堂煥 發出活 力的 地方。 在實際語文教學 中,經 常會見 到一些 教師 對學生的閱讀指 導平均 使用 量的現 象,不 能真 正 激 活 思 維 , 傾 聽 學 生 思 維 拔 節 的 聲音,這與教師不 能就 生長點 展開教學有 著直接的關系。 那么,教 師如 何基于 學生 思維的生長點展開教學呢?下面筆者主要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疑點即學生閱讀中的疑惑點。閱讀教學中 ,只有精 湛的思 考 才 能 讓學生 讀 有所獲,實現知識的增長。如何做到精湛的思考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質疑,教師關注學 生疑 點,并以 此 展 開教學 ,可 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的發展。
如統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閱讀這 樣的課文, 他 們 可以很 快 讀 懂課文 內容,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疑點上下功夫,必然會起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于是,教師在學生 讀懂 課 文 內容之 后 就 留給學 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質疑。須臾,學生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 .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 地?手術臺 與 陣 地之間 有 著 什么關 系嗎 ?2.白 求 恩 作 為 加 拿 大 一 名 共 產 黨 員 ,不遠千里萬 里來到 中國 ,幫助中 國人 民進行 抗 日 斗 爭 ,可 他 為 什 么 說“ 我 是 一 名 八路軍戰士,不是你們的客人?”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學生們經過精湛思考以后提出的問 題 不 僅 思 維 含 金 量 高 還 極 具 思 考 探 討的 價 值 ,之 后 ,教 師 引 導 學 生 的 疑 點 進 行學習交流探 討,他們 明白 了課文 為什 么以“手術臺就是陣地 ”作為 題目,并 對白 求恩這種國際共 產 主義 精神深深地 感到敬 佩。教師就學生疑 點引 導學生 深入 探究思 考,可以促進學生 對文 本內容 的深 刻理解 ,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語文教 學中 ,教師如 果沒有 讓學 生進行精湛的思 考,學生 們也 就很難 有深 度的質疑。在《手術臺 就是 陣地》教 學中 ,教師引導學生對 提出的 問題 進行梳 理,就 疑點展開探究學 習,使學 生們思 維的 深度得到了開掘,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聯點”即與文本內容或者作者有相關聯系 的地方,閱讀 教 學 中,在學生 熟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就文本關聯點啟發學生思考,可以使學生閱讀的目光不僅僅局限于本節課內容的認識上,而是能夠 舉 一 反 三 ,觸 類 旁 通 ,發 展 學 生 思 維 ,開闊學生眼界,起到提升學生閱讀品質的目的。
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課時,課文主要 講的是 楊 氏 之子風趣幽默,機智巧妙應答他人的故事。在這一課學習完畢之后,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 :今 天我們認 識 了 風趣幽 默 的 楊氏之子,在古代像這樣的聰明智慧兒童還有許多,請把你知道的關于聰明智慧兒童的故事說一說,可以是自己課本中學過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課外閱讀過的其他故事。這個問題的提 出 使 學生想到 了 遇 到問 題 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的司馬光,想到了善于根據自己觀察所得做出正確推斷的王戎,還有孔融讓梨,曹沖稱象等故事,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把有關聯的內容整合在一起,發展了學生思維,為兒童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 閱讀,開闊自 己的閱 讀 眼 界,奠定了基礎。
閱讀教學中,可就文本關聯點展開閱讀的方法有許多,除了上述案例中就相似內容進行關聯閱讀之外,還可以把同樣文體的文章關聯在一起閱讀,可以就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關聯閱讀等等,教師要善于發 現和挖掘 出這些 文 本 內 容之 間 的 關聯點,提出恰當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以讓學生真正走向閱讀的深處。
“爭議點”就是指學生對文本內容感到 有爭 議的地方,閱 讀 教學中 ,由于 受 學生閱讀生活經驗以及生活閱歷所限,即使是同樣的閱讀內容,學生的感受也會千差萬別,有時難免會對一些內容產生爭議,教師就“爭議點”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走進文本的深處。
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 ,課文主 要講了“我”班級 演出時上臺扮 演 老 虎 演出的 經 過 。課 文 以“一只窩 囊的大老虎”為題目,教學 時 ,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目,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我”的演出窩囊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的認識看法明顯不 同,存在著爭 議,有學生 認 為 扮演老虎就應該會“豁虎跳”,這樣的演出才能算作成功,有學生認為演出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大家帶 來快 樂,不管“我”會 不 會“ 豁虎跳”,只要“我”的表演能給大家帶來笑聲,帶來快樂,那么這樣 的表 演就是 一次 成功的演出。教師引導學生就文本爭議點展開學習交流活動,可以 使學 生明白 作者 為 什么 以 此 為 題 目 以 及 作 者 對 這 次 演 出 印 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的原 因,深化 了文 本主旨及其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 ,當教 師 看到 學生 對文本內容存在爭議的 時候,教 師鼓 勵學生 大膽表達自己的獨立 見解,并 注重 對學生 學習 交 流 活 動 的 調 控 引 導 ,這 樣 教 學 ,可 以發展學生思維,使整個 語文 課堂 閃 耀著 智慧的火花。
重難點,是兒童思維發展的又一重要生長點,也 是學生經過 閱 讀 思考仍 然 難以解決的地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難點 處品 讀思考 , 實 際上就 是 在品味文本的 內涵 與本質 ,這 種 品味 ,有助于兒童思維的生長與拔節,教師要善于采取恰當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優化課堂教學。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花的學校》為例,這單元的語 文要 素是“閱 讀 時 ,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從單 元目標重 點出發 ,引 導學生 在閱 讀中關注 有新鮮 感 的 詞語和 句子,并說說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么。如“濕潤的東鳳走過荒野,在竹林里吹著口哨?!薄坝暌粊?,他們便放假了?!边@些句子與自己以前學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表達好不好,好在哪里。學生就難點處思考之后就會發現“吹口哨、放假”這些詞語本來是描寫人的,可是在這兒作者運用上這樣的語言之后,感覺文中描寫的事物都像活了一樣,更具靈性。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抓住重 點引 導學 生 閱讀品 味 語 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比喻、擬人這些表達方法的好處,發展 了學生 思維 ,為學 生 今 后的語言運用奠定了基礎。
《花的學校》一文中“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中這些句子的主要特點是作者把描述的事物想象出來,并以比擬等手法的運用來表達作者賦予事物的情感,教師從重點入手引導學 生品 味語言 ,發展 了學生 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品味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的盲點主要是指學生對文本的細微之處視而不見之處。盲點不 同于難點,相 對于 難 點而言 ,盲 點 更具有 隱蔽性和不 確定 性,不啟不 發 ,學 生更難把握。教師捕捉學生學習盲點之處,引發學生探究思考,是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又一生長點。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句話學生們在 閱讀的時 候 對 作者 蘊 含 的 深意很容易忽視,也就是學生思維的盲點之處。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從寫法上展開思考,并說說這個句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 們很快發 現這個 句 子 中一連 用 了 四個“立刻”“又”這樣的詞語。在學生找出這兩個詞語之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從“立刻,又 ”這兩個 詞語中還讀出 了 什 么?學生 在再次朗 讀句子 中 從 這兩個 詞 語 中感受到了“母親 工作艱辛 ”“母親 工 作 量大,爭分奪秒 ,一點時 間也 不想 耽 擱”“ 母親想多掙點錢,馬不停蹄地工作”等等,在這種學習情形下,學生們對母親的辛勞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感受。盲點是最容易被學生忽視之處,教師就學生閱讀的盲點處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讓學生把薄書讀厚,讓學生真正讀懂文本那意已到言未盡的地方,深化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語文教 學 需 要帶著 語 文 的眼 鏡 去 捕捉智慧,獲得新知。教師依據閱讀內容以及學生認 知特 點,捕捉 盲 點 ,引 導學生 發現細節以及一些不同尋常之處品味閱讀,可以化盲點為精彩點,實現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與提升。
“矛盾點”即前后矛盾的地方。統編教材一些文本中存在著一些看似矛盾而實則合理的地方,教學時,教師就文本的矛盾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可以啟迪學生思維,使 學生 對文本 主旨的 領會 更加深刻。
如統 編教材 六年 級上冊《橋》一 課,文章 中 老 漢 對 待 小 伙 子 的 態 度 對 學 生 來 說會明顯感到 矛盾 ,從文 中內 容可以 看出,一開始 小伙 子想奔 上木 橋的時 候,老 漢兇得像只 豹子 把小伙 子從 隊伍里 揪出 來,可是后面 當只 剩下他 和小 伙 子的 時候,他 又用力把 小伙子 推上 木橋,這 老漢 的行為 不是前后矛盾嗎?他到底是想讓小伙子上木橋還是不想讓小伙子上木橋呢?老漢為什么要這樣做 ?從 老漢的“ 一揪 、一推”的 看似矛盾的動作行為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師問題 的引領 下,學生 們從 文本的 矛盾 處展開探究 ,結合 課文結 尾部 分學生 明白 了“一揪”表 現出 的是老 漢作 為一名 共產黨員嚴以律己,不 徇私 情的高 尚品 格,而“一推”表 現出 的是作 為一 個父親 在危 險來臨時把生的 希望留 給兒 子 ,把 死留給 自己 ,這 個“ 一 推 ”表 現 出 的 是 作 為 父 親 對 兒 子深深的愛。教師引導學生就文本矛盾處探究思考,不 僅可 以引起 學生 的思維 沖突 ,而 且 還 可 以 讓 學 生 對 人 物 形 象 的 品 析 顯得更加深刻透徹。
在《橋》教學 中,教 師就文 本矛 盾處引導學生展 開探究 思考 ,可以幫 助學 生的閱讀由文字 表 面直 擊語言 深處 ,此時學 生對文本的理解 已經 不再是 停留 于表面 ,而是在 矛 盾 沖 突 的 引 導 下 使 學 生 的 思 維 在 飛速發展中真正感受到了老漢的高大形象。
人本主 義 羅 杰提出 的“ 共 情 ”指 的 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又稱移情或者同感。閱讀教學中的共情點是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產生共情的地方,教 師緊扣共 情 點 展開教 學 ,可 以促進學生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感知,讓學生的思維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走進閱讀的深處。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 《父愛之舟》一文的教學,多數教師都是從場景入手,讓 學生畫出課文中 描 寫 了“ 我”和父親 相處時的哪些場景,在這些場景中發生了什么事情,表現 了父親對“我”怎 樣的 情 感 。這種教學環節雖然無可厚非,但是很難打動現今的小學生,這是因為雖然父愛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環境下學生們對同一件事的感受體驗是不同的,學生也很難與文本作者產生共情,自然也就很難感受到隱 藏在文本 樸實語 言 下 隱含的 父子深情,甚至有學生對父親連一碗豆腐腦都舍不得買感到不可理解,這主要是因為作者 生活 的年代距 離學生 現 實 生活較 遠導致的,他們很難感受到文本中流露出的父子情深,為了讓學生真正對作者筆下的父子感情 有深刻的 感觸, 教 師 先 把歌曲《父親》播放給學生聽,在歌曲音樂的烘托下,教師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與父親的關系現狀,再把作者吳冠中父親的情況介紹給學生:冠 中先生之父 名曰 吳 爌 北 ,是 一位老師,平生教書育人,愛崗敬業,對兒子更是呵護有加,他一生非 常節儉 ,可 是 對兒子卻毫不吝嗇……。隨著教師的講述,學生漸漸與作者產生共情,這時候教師再讓 學生 從文本中 最 能 打動自 己 的 地方以及自己從這些描寫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教 學,激活了學 生思維,使學 生 很 容易感悟 到了 文本中流 露 出 的父親 深 沉 的愛子之 情以及兒子 對 父 親的深 深 懷 念與感 謝之情。最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學完這篇課文有什么收獲,在學生的真情表達中,他們對父愛有了深刻的感知,父親平時對自 己的呵護關 心 等 等 也隨之 涌 入了學 生心間,促進了學生對父母之愛的理解,并自發產生回報父母,珍惜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想法與決心,把情感教育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連接學生與文本的共情點,啟發學生閱讀思考,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點燃激發學生思維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在深刻的情 感體驗 中 對 文本內 容 的 理 解感受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合學生深入閱讀思考的生長點有許多,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特點,找準恰當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咀嚼,咂摸,品味,可以真正關照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兒童思維拔節,使兒童看見新奇的風景,遇見最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