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偉
(重慶市巴南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320)
眾所周知,大部分中職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較強,具有性格活潑、好玩、好動、好勝的特點。將信息技術引入到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語文知識以生動的情境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感性的畫面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運用多媒體的情境性特點,讓學生發揮形象思維的優勢,理解語文知識,提升中職語文教學質量[1]。
為了讓學生更為高效地理解相應的語文知識,教師往往運用講述的方式,導致部分學生因為一時的疏忽,無法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針對這種狀況,中職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授課,即運用此技術的動畫、聲音、圖片等技術手段,營造與教學內容相貼合的情境,提高學生的中職語文知識學習效率。
眾所周知,語文知識包羅萬象,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呈現上述內容,讓學生更為形象地感知。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適時對相關內容進行延展,為學生呈現更大的語文學習世界,如展示語文中的古詩意境、時間世事變遷以及風土人情等,更好地與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貼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獨有魅力。
在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突出體現在如下幾點:首先,一些中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一味地按照教學流程開展教學,不能從傳統的教學思維中挑出來。其次,部分中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注重從學生的生活、興趣入手開展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教低。最后,有些教師存在嚴重以教材、教師為中心的理念,不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即并未將生本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部分中職語文教師的應用方式較為單一:有些教師只是單純地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圖片,展示視頻,將信息技術當作一個“移動的板書”,導致學生對此種方式產生厭煩心理,而真正運用信息技術高效開展中職語文教學便成為空談了。
在中職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方式,導致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知識,并未真正理解這些內容。與此同時,有些中職教師并不注重設置相應的獨立思考平臺,導致學生無法深入分析相應的問題,造成學生對教師產生較為依賴的心理。此外,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運用大包大攬的方式授課,將一個知識點捏爛揉碎,減少學生的思考含量,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樂趣。為此,中職語文教師需樹立生本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開展中職語文授課,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與他人的探討、教師的指導中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2]。
(1)加強內部培訓
在加強內部培訓的過程中,中職學校需讓教師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觀念,即不僅僅要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基本的授課中,更需具備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思想,有效對語文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高效的收集、加工、整理和運用,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其次,讓教師掌握必備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中職院校可以通過多種培訓的方式,如網上培訓、線下培訓、專家講座的方式,讓教師掌握基本的教學軟件運用方法,如“網絡學習資源的應用”“Word的高級運用”“微課及教學應用”等,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信息運用能力,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增強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最后,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中職院校可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構建具有中職語文教學特色的教學資源庫,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中職語文教學,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3]。
(2)引入外部教師
在引入外部教師時,中職院校需落實“提門檻”“開培訓”“求穩住”的方針。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學校一方面需關注教師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了解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引入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信息素養的教師。在開展培訓時,學校可讓新任教師了解本校的教學氛圍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并開展針對性培訓,讓教師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與現階段的中職語文教學融合。在求穩住方面,中職學校在關心新任教師的同時,更需用真金白銀留住這些優秀教師,為本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高貢獻力量。
(3)重視培訓考核
中職院校在完成教學培訓后,應對參與培訓的教師進行考核。在實際的考核過程中,學校可從如下幾點入手:首先,重視理論考核。中職院校可設置不同形式的理論考核,如線上考試、線下考試等。其次,開展實踐考核。學校可設置相應實踐題目,讓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課件制作,了解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最后,再次實訓。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實訓結果,進行再次實訓,讓他們真正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運用方法。
(1)采用微課教學,攻克教學難點
在中職語文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微課教學,利用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攻克教學中的重難點,提升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以現代詩歌《雨巷》為例,因為這首現代詩具有很多古典元素,所以運用現代的視角很難深入解讀相應的詞語。針對這種狀況,在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微課教學,展示這首現代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解釋此首現代詩中的古典詞語,如丁香花等,讓學生在感受古典美元素美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此首現代詩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讓學生發表學習此首詩的看法,并結合他們的表達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現代詩歌的學習方法,促進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提升中職語文授課教學質量[4]。
(2)用混合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混合教學法是結合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手段優勢的一種新型的授課形式。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此種教學模式,達到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借鑒如下幾點:首先,布置課下學習作業。教師一方面需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具有綜合性的課下學習作業,讓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次,以學生的問題為導向,彈性選取教學方法。教師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統計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他們的學習水平,進行針對性教學方法的選擇,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到“對癥下藥”,提升教學的精準性。最后,開展課堂教學。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分組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探討中解決實際的語文學習問題,充分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3)使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的講解上,并未落實生本理念,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薄弱。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可引入信息教學法,通過展示生動情境和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學習相應的知識,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信息技術授課效果。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教師可從如下角度入手,以《故都的秋太》為例,在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我國不同地區的秋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導入。在此之后,教師引入本篇課文,并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秋天的樣子,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為課堂教學“預熱”。在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后,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展示此篇文章的行文脈絡圖,讓他們對本篇文章形成整體性認知。通過采用信息技術的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場景,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實現教學的順利導入,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1)搭建網絡師生互動平臺
中職語文教師在一節有限時間的課堂中不能解決所有學生的學習問題。對此,教師可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網絡師生活動平臺,讓師生之間在平等的交流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互動平臺中,學習更多的課本上沒有的語文知識,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動性,獲得良好的互動平臺教學效果[5]。在實際平臺的構建上,教師可從如下幾點入手:
首先,文字互動模式。教師可設置文字消息溝通區,讓學生在此區域發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并實時解答他們的學習困惑,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時空局限。其次,連麥互動模式。在進行一對一、小班場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連麥授課的方式,以學生的舉手為標準,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白板互動模式。教師通過白板提出相應的語文問題,讓學生在白板上作答,并用畫筆結合他們的答題結果和思路,進行針對性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輔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最后,隨堂測試模式。教師可在此平臺上構建隨堂測試模式,設置答題時間和規范,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在實際的測試互動中,教師可靈活采用全班測試、抽查以及課堂測試等形式。
(2)巧用情境,降低學生學習坡度
在中職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多種情境,在調動學生好奇心的同時,適時地對他們的語文學習思維、解題思維進行情境化的指導,最終達到降低學生學習坡度的目的。在實際的情境設置中,教師從借鑒如下的方法:
方法一,設置問題情境。中職語文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設置具有生動、趣味的情境,讓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對情境問題進行分析、比較,使他們在情境問題的思考中,完成知識的學習的順應和同化,降低他們的學習坡度。
方法二,創設“親歷”情境,攻克教學的知識難點。在解決教學重難點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和互動優勢,為構建“身臨其境”的授課范圍,讓他們運用個人的生活感知以及經驗理解、解決語文問題,實現語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學效率。
方法三,創設激勵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反應速度、表現力強、信息量大等優勢,設置具有激勵性的情境,如構建精彩情境,當學生表現良好時,教師可設置鼓勵的聲音,激發他們的潛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降低他們的學習坡度。
總之,通過設置不同的語文學習情境,教師在豐富原有的語文授課形式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降低他們的語文學習坡度,提升整體的語文教學質量。
(3)構建自主學習網站,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語文內容的多樣性,可結合不同的語文內容以及知識點,設置不同的語文學習模塊,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學習情況,如語文學習興趣、存在的問題等等,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為了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教師利用網絡設置不同形式的模塊,比如基礎模塊(此模塊涉及的內容包括字、詞、句、段、篇、章等基礎性的內容);能力拔高模塊,其包括閱讀、寫作、口語等多方面內容;課外學習模塊,包括自然、人文、地理、社會等多方面內容,旨在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眼界。此外,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設置多種自主學習模式,如引導式自主學習模式、探討式自主學習模式、任務式自主學習模式、互動式自主學習模式等,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模式中掌握各種語文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水平[6]。
總而言之,在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深入把握語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基礎上,靈活選擇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在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讓他們參與相應問題的討論中,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讓他們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提升中職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