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興
(韶關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廣東 韶關 512000)
水工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承載水力,保護水資源,在水利工程建設、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工建筑物的基礎直接決定了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嚴格依照相關標準和規范進行設計和加固。對比常規建筑地基,水工建筑地基在要求具備良好穩定性和承載能力的同時,也必須具備較強的防滲性能,這樣才能適用環境要求,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赤石逕水庫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西部,距仁化縣城9公里,為已建的中型水庫樞紐工程,總庫容1487萬m3。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4.05 km2,全流域面積138.05 km2。水庫四面群山環抱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是仁化縣主要的灌溉工程之一。
赤石逕水庫建于1958年5月,當時興建的主要工功能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水庫建成后為仁化縣董塘、丹霞、仁化三鎮1567hm2農田提供灌溉用水,為農業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73年為解決水庫管理經費來源,在壩后建成二級電站,總裝機920kW,由于水量不足效益較差。1974年,赤石逕水庫上游建成集雨面積124km2,總庫容6780萬m3的高坪中型水庫,經13km渠道,引進5.3m3/s流量,除保證凡口鉛鋅礦0.6 m3/s流量生產生活用水外,尚有4.7 m3/s流量,通過火沖坑電站發電后注入赤石逕水庫[1]。此后赤石逕水庫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因此,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增加向仁化縣城供水的任務。所以,赤石逕水庫工程任務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供水等,是綜合利用的水庫。
振沖加固技術的作用機理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應力集中效應。碎石樁本身在強度和剛度上遠遠超過了樁間土,而在兩者共同作用時,地震剪應力會集中在碎石樁上,樁間土承受的應力大大減小,相應的減少了超孔隙水壓力引發的液化問題。借助橫向擠密作用,對地基土層進行壓縮,減少孔隙。樁體本身較高的承載力在和樁間土組成復合地基后,能夠實現對于地基的有效加固;二是振沖擠密作用[2]。借助振沖機的振動,確保軟土中的孔隙水壓能夠快速消散,加速地基沉降固結,進一步提升土體的固結度,增強地基的承載力。
振沖加固技術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在砂土、粉土、素填土等地基加固處理中,都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加固效果,理論上,只要地基中小于0.005mm的粒徑含量不超過10%,在借助振沖加固技術進行處理后,擠密效果都可以得到顯著提升。當土壤擠密度處于合理區間范圍時,填料遇到的抵抗阻力較小,需要用到更大半徑的樁體,土體和樁體的結合力更大,加固效果更好。如果土壤擠密度過低,在樁間土松動的情況下,土壤和樁體的結合難以達到平衡,地基加固效果也不夠理想。通常認為,振沖加固技術更適用樁體抗剪切力超過16kPa的區域[3]。
赤石逕水庫位于仁化縣西北部,屬丘陵盆地地貌,以侵蝕~堆積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區內地勢呈南低北高,北部為海拔300~500m的丘陵,山脈走向多為東西向,山體寬厚,山坡為緩斜坡,坡度約20°~40°,植被茂盛,南部沿錦江及其支流董塘河發育有較為廣袤的沖積盆地。
工程區內地貌特征屬丘陵盆地地貌,以侵蝕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堆積外動力地質作用次之。水庫左壩肩山體邊坡淺層土體多次產生大面積滑坡,滑坡體從坡下至坡上由三級次級滑坡組成。2005年5、6月份暴雨季節,邊坡下部以及中部第級堆積層失穩下滑,又產生了大面積滑坡,原排水溝和擋墻被沖毀;第三級潛在滑坡體處于邊坡后緣,地形陡峻,滑面陡傾,坡體結構為:上覆平均厚0.30~3.20m的殘坡積物,下伏基巖為石炭系砂巖、石英砂巖及泥盆系石灰巖,基巖面較陡,雨季接近于臨界失穩狀態。發生險情后采用截流排水、削方減載并設置重力式擋墻加錨索系統對此邊坡進行了加固[4]。
現狀山坡坡度以緩~斜坡為主,植被基本上發育良好。區域除局部小規模滑塌現象,未發現有嚴重危害邊坡穩定的軟弱面及構造組合,也沒有發現邊坡失穩的跡象,邊坡基本上是穩定的,工程區除左壩肩山體滑坡外,未發現其他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5]。
壩基地層主要為強風化、弱風化和微風化粉砂巖等。根據現場注水試驗及壓水試驗成果:
強風化粉砂巖為砂狀結構,塊狀構造,灰色~青灰色,巖芯多呈碎塊狀,塊徑約1~5cm,棱角狀,局部夾餅狀、短柱狀,長約5-10cm,斷面粗糙稍有光澤,節理裂隙較發育,裂隙面未變色,為軟巖。滲透系數為2.13×10-3~1.51×10-2cm/s,屬于中等透水,滲透性較強。
弱風化粉砂巖為砂狀結構,塊狀構造,巖芯多呈短柱狀,長約5~15cm,局部夾餅狀、碎塊狀,塊徑約1~5cm,棱角狀,斷面粗糙,稍有光澤,節理裂隙較發育,裂隙面未變色,為軟巖。壓水試驗透水率為2.5~10.0Lu,屬于弱透水,平均值為5.4Lu。
微風化粉砂巖為砂狀結構,塊狀構造,灰色~青灰色,巖芯呈短柱狀,長約5~25cm,斷面粗糙,稍有光澤,節理裂隙稍微發育,裂隙面未變色,為較軟巖。壓水試驗透水率為2.4~5.5Lu,屬于弱透水,平均值為3.8Lu[6]。
①應該對施工現場進行清理,避免雜物影響工程的質量和和進度,如果施工范圍內,存在淤泥等難以清理的物質,可以借助拋石擠淤的方法,將淤泥從施工區域擠出,以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②應該做好測量放樣。結合該工程的實際情況,在測量放樣中,可以采用標記法,對每根樁體的位置進行核對和標記,要求其能夠與設計圖紙保持高度一致;③應該加強技術交底。確定好碎石樁位置后,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確保其了解施工方案,明確振沖加固技術的施工方法,避免在施工中出現失誤。不僅如此,考慮水工建筑基礎的實際情況,在運用振沖加固技術進行處理時,還需要準備好施工材料和施工設備,如碎石填料、金屬材料、振沖器、起重機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的質量和效率;四是確定施工范圍。振沖技術的應用能夠切實提高地基加固效果,如果在進行地基加固的過程中,發現地基結構松散,需要調整施工范圍,在土質擠密區域進行施工。若土質擠密效果不理想,其對于填料的阻力較小,必須加大樁體直徑,提高土體和樁體之間的結合力,保證基礎的牢固性。在地基加固外圍區域,應該加寬約4m,確保地基加固的充分性,外圍需要設置振動樁和碎石樁,提升基礎處理效果。
通常情況下,樁位布設采用的形式有矩形、正方形和等邊三角形3種,矩形最為常見,正方形適用于大面積加固,等邊三角形則適用于單獨基礎的小面積加固。在對樁間距進行設置時,應該將現場的地質條件考慮在內,如果自然土的強度較大,可以適當的加大樁間距,如果自然土的強度較小,則需要適當減小樁間距[7]。孔位間距的計算同樣非常關鍵,在計算孔位間距時,需要確保相鄰樁體之間具備較強的阻力,提升樁體結構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結合該工程的實際情況分析,最終采用的是三角形的基礎結構。
應該依照地基土質確定樁體長度,若地基為軟土且深度較大,需要增大樁體長度,反之則可以使用短樁。結合該工程的實際情況,在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的情況下,采用的是9.4m的短樁,通過適當縮小樁間距的方式來確保地基具備較高的承載能力。應該對振沖深度進行控制,在土質砂層較淺的區域,可以穿過砂層來全面加固地基,在土質砂層較深的區域,可以根據地質情況考慮樁體長度。
填料施工的效果會對碎石振沖的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可以將樁體更好地擠壓到軟土層中。在地基力的影響下,石料間的相互作用能夠更好的保障地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石料將本身有孔隙的存在,可能影響水體的滲透效果,若在相對疏松的砂石區域進行振沖擠密,可以將石料和砂礫充分混合后填充,保證填充的密實性。
①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在針對地基進行振沖加固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施工用水量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水量不足引發的塌孔等質量問題。應該對水壓進行嚴格控制,水壓的調節需要結合施工現場土壤的性質進行,例如,在該工程中,地基土體的強度相對較小,需要適當減小水壓,如果是高強度土體,則需要增大水壓;②施工質量檢查。在完成振沖加固處理約30d后,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需要安排專人做好施工質量的檢查驗收,要求抽檢數量不能低于樁體總數的2%。完成地基加固處理后,可以通過靜載試驗的方式,對樁體的施工質量進行檢驗,確保基礎施工能夠很好地滿足水工建筑的整體要求。
對加固效果進行靜載荷試驗,通過振沖施工前后不同靜載荷下的位移,對地基加固程度進行檢測。靜荷載分布設置為0~900kPa,每次以100kPa遞增,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振沖施工前后靜荷載試驗
位移和靜荷載承載力的大小表現為線性變化,施工前靜荷載從400kPa增長到500kPa時,位移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表明此時靜荷載位移處于突變點。之后靜荷載的增長表現平穩,表明振沖加固后,地基的穩定性可以得到保障。對比施工前后,地基的承載力得到顯著提升,可以滿足工程實際需求[8]。
總而言之,在水工建筑物設計中,應用振沖加固技術對地基進行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地基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保證建筑整體的施工效果。在實踐中,施工單位需要切實做好前期施工準備工作,結合現場地質勘察數據,對振沖加固技術進行合理應用,將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切實提高水工建筑地基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滿足建筑地基使用的現實需求,實現對于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繼而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