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制約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發生深刻變革沖擊大學生就業、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適應性變化凸顯就業結構性矛盾,以及人職供求的不平衡導致大學生就業不充分。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邏輯包括提升人力資本、獲得社會資本、促進人職匹配。據此,文章提出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可從國家助推、高校助力、學生自為三個方面齊發力。具體來說:國家層面優化就業環境,鼓勵支持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開拓新職業空間;高校層面調整就業模式,統籌“人·環境·資源·職業”產生多維聚合效應促就業;學生個體則通過完善就業素養,理性決策達成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充分就業;就業策略;就業路徑
[作者簡介]許濤(1972- ),女,重慶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研究員,碩士。(北京 ?100048)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8年度校級教育管理系列一般項目“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YYJG005)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4-0058-05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8月,為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就業質量穩步提升、結構性就業矛盾有效緩解、創業帶動就業動能持續釋放、風險應對能力顯著增強等目標”,這一政策的落地為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帶來重大的歷史機遇。大學生要實現高質量就業,關鍵在于大學生以個體就業核心競爭力為基礎,形成“人·環境·資源·職業”互促的就業多維聚合生態,從而實現就業主體的個性特征、就業核心素養與職業崗位性質的價值匹配。
一、制約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主要因素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的疊加影響,市場需求下降,很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意愿降低,新增崗位大幅減少,尤其是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大幅縮水,給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造成極大沖擊,就業難度大大增加,進而導致高??佳腥藬翟賱撔赂?,公務員招錄競爭激烈。諸多復雜嚴峻的挑戰使得部分畢業生出現延緩就業的“慢就業”打算,影響其順利就業,也間接影響了求職質量。
1.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發生深刻變革沖擊大學生就業。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發展產生了廣泛深入影響,從云計算、大數據到移動互聯,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新業態。在此背景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不同產業進行重組,企業內部價值鏈與外部產業鏈不斷融合,商業模式、產業組織和企業形態不斷創新,有些行業出現新的職業形式,新的就業形態應運而生,如線上教育、遠程辦公、平臺經濟等。人們對職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逐漸有了新的體驗,改變了對過往工作經歷和工作經驗的觀念認知??傮w來看,經濟新業態及就業新形態加劇了優質工作崗位的競爭,新的職業領域和新的崗位也影響和沖擊著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傳統認知和對就業新形態的接受度。
2.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適應性變化凸顯就業結構性矛盾。大學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圍肆虐,全面沖擊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等,中國經濟也受到不小的影響。加之,疫情常態化導致諸多不確定性,一些行業、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在這樣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傳統就業環境和就業生態受到極大挑戰,就業崗位大幅減少,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就業。
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用人單位改革崗位設置,將崗位需求、選人標準及招聘方式與市場對接,進行適應性調整。雖然經濟新業態為大學生就業創業開辟了新空間,但同時也對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由于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并不能隨著就業市場用人需求的變化而立即調整,這種滯后性激化了大學生求職與崗位需求之間不能完全匹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
3.人職供求的不平衡導致大學生就業不充分。早在20世紀初,美國“職業輔導之父”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特質因素論”,美國職業心理學家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提出“人格特質類型論”。他們采用心理學依據,指出人的個體特質和工作崗位的特性,并且強調在職業決策中進行人與職業的匹配。人與職業的供求不平衡,既可能是數量上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也可能是人與職業的供給結構不平衡;還有可能是人與職業的不匹配而引起的人職供求的不平衡。人職供求的不平衡使得就業不充分,是影響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人口不斷增長,勞動力供給過剩,勞動力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2021年全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需要安排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在1500萬人左右。加之受疫情影響,新增就業崗位大大減少。2021年1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由于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好職位減少,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進一步加大,大學生要與心儀的崗位進行精準匹配以達到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
課題組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應屆畢業生開展網上《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有效數據1030份。對多項選擇題“您對就業影響因素的優先排序是什么”的回答中,選擇“自身適應職業發展”的畢業生占76.10%,選擇“薪酬待遇”的畢業生占71.20%,選擇“個人興趣與工作對口程度”的畢業生占60.60%,選擇“人職供求不平衡”的畢業生占53%,選擇“公司發展前景”的畢業生占40.20%。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能理性地認知經濟發展態勢、就業形勢,以及就業市場和新職業形態,對職業的選擇充分考慮到自身與職業的協同發展,在人職匹配過程中積極調整對職業價值的適應性期待和發展愿景,以此實現個人價值。
二、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邏輯
對于大學生本人而言,其自身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憑借。新形勢下,大學生要主動應對來自職業領域的挑戰,不斷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增加求職效能,積極適應勞動力市場供需側的互生關系,實現人職匹配。
1.提升人力資本,增強就業競爭力以應對職業世界的挑戰。人力資本是勞動者通過對自身投入教育、實踐、保健等而獲得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收益,形成一種特定的資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體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美國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加里·貝克爾提出“個體人力資本”的投資目的是獲得個人未來更高的收入。大學生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可促使其獲取更適合的就業崗位,甚至使職業發展更為順暢。
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也革新了人們對工作崗位與工作選擇的認知。作為勞動者個體應順應時代變遷,將個體發展與職業理想有機結合起來,適應經濟新業態帶來的行業、職業、崗位和工作方式的變化,這樣才能在變革中抓住機遇。新時代大學生要勇于突破,敢于創新,既要改變自身人力資本稟賦條件,又要在專業知識體系、專業能力結構的基礎上構建遠程工作能力、云辦公能力等適應互聯網社會的職業核心能力;既要整合資源提升個體人力資本,增強就業競爭力,又要契合用人單位的選才標準、選人方式,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只有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效能,跟上新時代的節拍,才能應對職業世界的挑戰。
2.獲得社會資本,開拓就業渠道以適應職業崗位變化。社會資本是個體與社會關聯以及由所處的社會網絡位置而衍生的各種資源。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為個人擁有,由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要素形成,為關系結構中的個人提供便利條件。大學生身處社會網絡結構中,社會資本對個人的資源配置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可為大學生帶來現實收益和未來收益。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資本是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大學生個體作為家庭成員與社會網絡發生關聯,其社會資本受到以家族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來自家庭結構的社會關系,而且因在社會結構中所處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會資源。同時,大學生所在學校的實力、聲譽以及師生關系等也可以成為其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源。此外,大學生還可通過交友、實踐、求職等社會鏈接與他人交往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網絡。在職業選擇與發展過程中,這些社會資本將對擇業途徑、擇業能力、就業競爭力、職業穩定和職業發展等產生積極影響。例如,優先獲取就業信息和就業機會,就業信息渠道更便捷且有用有效,有穩定的經濟支撐等,這些社會資本大大促進了大學生個體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
因此,大學生面對就業整體環境之大變,不應消極等待和頹廢無為,而是要與外界鏈接,與職業世界發生交互關系以獲得社會資源,有效度地動員社會關系網絡以獲得社會資本,尤其是那些嵌入在個人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源,如家庭資源、學校資源、社會組織、人際關系結構、網絡數據資源等。大學生將社會資本介入就業過程,開拓就業渠道為自己所用,并與環境、資源進行精準互動和積極改變,以適應職業崗位,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
3.促進人職匹配,增加求職效能以適應勞動力市場供需側的互生關系。弗蘭克·帕森斯在其著作《選擇一個職業》中提出每個人的人格模式都有其獨特性,職業選擇的焦點是人與職業的匹配度;認為人的個性特征對應一定的職業性質,每種人格模式對應與之相適應的職業類型。人職匹配成功與否關系到個人是否最大限度地勝任、熱愛工作,是否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取得職業成功。人職匹配理論強調人的個體特質和工作崗位的特性。以人力資源部門選人用人的視角為例,人職匹配的重點不是證明求職者具有某種能力,而是求職者與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素質與能力是否匹配,即驗證求職者是否是崗位最合適的人選。因此,大學生選擇職業時要根據個體的差異,如性格、氣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適配相對應的職業類型,避免個人在職業上的不適應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人職匹配的前提是有適應性的多個職業選擇項。在新常態下,雖然就業市場的人才競爭壓力加大,但求職者不是消極地被職業所選擇,而是在選擇中與職業崗位互動和匹配。人力資本效能的充分發揮需要個體通過找尋、動員、啟用、配置各類社會資源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條件,形成人職精準互動匹配機制以及同向支持的助推合力。因此,大學生要在專業能力訓練方面下功夫,提升專業素質,適應就業環境,抓住就業機遇,主動求職就業。
三、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路徑
隨著職業環境與業態發生改變,大學生不僅要進一步提升就業核心素養,而且要提高個人與職業、環境、資源的匹配度。通過人和環境的精準互動來解決人的積極適應問題;通過人和資源的自在互耦,動員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擇業就業服務;通過構建就業核心素養,在職業選擇中適應勞動力市場供需側的互生關系,進行價值選擇和人職動態匹配,就好業、入對行,在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同時實現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價值統一。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可從國家助推、高校助力、學生自為三個方面齊發力。
1.國家助推:優化就業環境,鼓勵支持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開拓新職業空間。在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生活方式、就業環境、就業方式的巨大變革,助推經濟新業態、新職業空間的形成,就業新形態應運而生,引起就業范式也發生變化,創造出新職業。新職業的產生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例如,2020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個領域催生出的16個新職業,如網約配送員、供應鏈管理師、健康照護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呼吸治療師、裝配式建筑施工員等。
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穩定就業總量,調整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尤其對重點群體的就業從國家層面予以保障,使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并持續強化。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22年的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這一系列中央的決策部署可以看出,密集出臺一系列穩就業、促就業政策,就是要使各項就業政策措施落地落實,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要形成合力促進就業,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多措并舉幫助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和失業青年有業可就。此外,政府還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總之,國家持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勵支持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開拓新職業空間,優化就業環境,為中小企業減負、穩定崗位擴大就業機會,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對高校畢業生實施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這些改革措施非常有利于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2.高校助力:調整就業模式,統籌“人·環境·資源·職業”產生多維聚合效應促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僅是人與職業的單一鏈接,簡簡單單找到一個工作崗位,而是尋求人與環境、人與資源、人與職業多維聚合而形成的職業生態模式。職業生態不再是單純的求職與就業,而是一種人與環境的適應、人與資源的整合,更是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變化適應中進行調整,從而使得職業生態中各種關系互相影響和重構。
高校傳統就業工作模式主要在線下開展,隨著經濟新業態和就業新形態的形成,對現有的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職業崗位為大學生帶來就業機遇,但優質崗位競爭激烈,這需要高校適時調整就業工作模式。例如,高校就業服務由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流程模式。尤其在疫情常態化下,有的高校通過一系列便捷的“云就業”服務,將線下品牌講座活動移到線上,開展線上求職課堂、就業直播講座,以及網上簽約等,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線上線下融合式、一站式服務。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調整求職就業模式以利于充分就業,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高質量就業的核心就是要回歸到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其關鍵是助力學生立足自我危中求機,創造就業機會,統籌“人·環境·資源·職業”互促的就業多維聚合生態,形成聚合效應,實現大學生個體特質、就業核心素養與職業性質的價值匹配。
3.學生自為:完善就業素養,理性決策達成高質量就業。弗蘭克·帕森斯的“特質因素論”認為,個體心理與行為中普遍存在個別差異現象,個體具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質,而這種獨有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質又與某些特定職業類型存在相關性,不同的人格模式對應相適應的職業類型。個體人格與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其實質在于勞動者與職業的相互適應。
大學生的個性特質、人生觀、世界觀和職業價值觀正處于建立塑形時期,其人格特質與職業性質不一定完全一致匹配,這就需要大學生充分地認知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及擇業傾向性,在擇業就業過程中進行動態適應與調整,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來選擇是在傳統行業就業,還是在新業態行業就業,或者自主創業,其最終的指向都是使個人與職業高度匹配與適應。
人職匹配不是靜態的,而是互為選擇和互為需求的動態互配。每名大學生都可能有多次選擇職業、選擇崗位的機會,新的職業和崗位也需要新的人才梯隊,因此,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學生要自我認知,了解個人特質與什么樣的職業類型以及哪種具體崗位最適合、最匹配。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看重的是大學生個體的核心競爭能力,不僅考察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還注重網上求職應聘、線上面試和應急反應等通用能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根本評價標準是求職者能否很好地適應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的要求,也就是個體的專業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在崗位適應上的體現。因而,大學生要適應新形勢,全面整合和優化知識能力結構體系,將就業核心素養與就業崗位需求對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尋求適合發揮才能的工作崗位,高質量地就業并實現自身價值。
四、結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在于擁有過硬的就業核心競爭力,而且在有限理性的職業選擇過程中要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進行重構,形成“人·環境·資源·職業”互促的就業多維聚合生態,在人與環境、人與資源、人與職業的“三互”模式中使人職動態匹配,真正達成人職融合、適應和發展。因此,大學生要自我認知,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素質,形成正確的職業成就動機,積極應對就業環境的多變與挑戰,善于耦合動員社會資源為我所用,在內外部的資源和矛盾中找到真正的突破點,積極作為,使個體與職業高匹配度地動態適應,從而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許濤.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云就業”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15):34-39.
[2]趙延東.“社會資本”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8(3):19-22.
[3]許濤.高校視角下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1):62-64.
[4]楊光富.弗蘭克·帕森斯與現代學生指導制度的建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35-139.
[5]李婕.2020年中國經濟怎么干?穩就業,政策發力更精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