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全勝 劉文娟 龔添妙



[摘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轉型升級的當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工匠人才成為時代的呼喚,“工匠型”教師隊伍是培養合格工匠型人才的關鍵。“工匠型”教師具有技術性、職業性和人文性特征。通過線上問卷調查與線下訪談發現,高職院校在“工匠型”教師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以標準為引領,建立培養標準體系;以分層培養為抓手,構建協同培養新模式;以提升內驅力為目標,完善發展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師德師風;培養標準體系;協同培養;發展機制
[作者簡介]曾全勝(1973- ),男,湖南婁底人,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劉文娟(1987- ),女,山西大同人,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龔添妙(1989- ),女,湖南長沙人,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湖南 ?長沙 ?41012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職業院校‘工匠型’專業教師培養路徑與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8ZDJ07)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4-0096-05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生產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短缺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路上必須逾越的障礙,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工匠人才成為時代的呼喚。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工匠型人才培養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使命與職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能否成功打造一支“工匠型”教師隊伍是培養合格工匠型人才的關鍵。
一、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的內涵解析
“工匠型”教師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培養優秀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是大國工匠之師,是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高層次人才。相較于傳統的“雙師型”教師,“工匠型”教師除了注重職業技能與教學能力之外,更加關注工匠精神的養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匠型”教師是“雙師型”教師的升級,屬于高級“雙師型”教師的范疇。“工匠型”教師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從匠技看,“工匠型”教師具有技術性特征,專業基礎扎實、技術技能過硬、教學技能卓越;從匠心看,“工匠型”教師具有職業性特征,師德高尚、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從匠魂看,“工匠型”教師具有人文性特征,精益求精、敬業樂業、創新超越。
二、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的現狀調研
(一)研究設計
1.調查對象。為客觀真實地了解我國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現狀,項目組采取線上問卷調查與線下訪談結合的方式。其中,對湖南、陜西、浙江、江蘇、廣東等多個省份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共收到488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地域分布見圖1;對38名不同省份的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和14名企業人力資源主管、高技能人才進行了線下訪談,樣本覆蓋面廣泛,實現了樣本的代表性。
從線上問卷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來看,男教師與女教師分別占55.24%、44.76%,男女教師比例基本持平;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占54.28%,學歷在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師占53.82%;職稱是講師及以上的教師占74.76%,取得高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占51.21%。可見,半數以上調查對象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及較高的專業水平,熟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基本符合研究要求,對統計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調查設計。項目組設計了《關于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成長規律、培養體系、培養內容、培養途徑、培養機制。經過前期的試測及修訂,問卷最終包括19道題,其中,13道單選題、4道多選題、2道開放題,題型多樣,題量適宜,可以客觀反映出調查對象的看法與意見。另外,針對高職院校管理人員、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和高技能人才三類訪談對象,分別設計了3份訪談提綱,共12道開放題。
(二)調查結果
1.高職院校對“工匠型”教師成長規律缺乏清晰認識。在“對倡導高職院校加強‘工匠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意見的個人看法”的問卷調查中,81.90%的受調查者表示“很有必要且符合實際”,10.48%的受調查者表示“不太切合實際”,4.76%的受調查者表示“只是一個噱頭”,2.86%的受調查者表示“不了解”,這表明高職院校對加強“工匠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較高認可度。在“對‘工匠型’教師應具備哪些能力素質的認識”的問卷調查中,22.36%的受調查者表示“比較清晰”,6.52%的受調查者表示“清晰”,71.12%的受調查者表示“不清晰”,這表明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認為“工匠型”教師隊伍建設十分必要,但是對“工匠型”教師需要什么樣的能力素質缺乏清晰的認識。結合線下訪談發現,截至目前,國家教育管理部門雖在文件中多有提及“工匠之師”“雙師型”教師,但尚未明確界定“工匠型”教師的內涵和素質要求,高職院校也對“工匠型”教師的內涵和特征缺乏統一的、透徹的認識,導致對“工匠型”教師專業成長規律把握不夠,“工匠型”教師培養缺乏系統規劃。
2.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體系不完善。項目組從“‘工匠型’教師培養標準制定、培訓課程開發、培養平臺建設、考核評價制度的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調查,以了解“工匠型”教師培養體系建設情況。問卷調查中,高達97.2%的專業教師認同“工匠型”教師應該是出類拔萃的“雙師型”教師,屬高級“雙師型”教師。基于這樣的認知,66.55%的受調查者表示“工匠型”教師培養標準制定不規范,58.57%的受調查者表示沒有專門的“工匠型”教師培訓課程,88.67%的受調查者表示“工匠型”教師培養平臺缺失,63.25%的受調查者表示對目前“工匠型”教師考核評價工作不滿意。結合線下訪談發現,目前高職院校關于“工匠型”教師培養標準普遍沿用已有的教育部“雙師型”教師認定條件要求,尚未就“工匠型”教師培養所需的培養標準體系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無論是培養標準建設、培訓課程開發、培養平臺建設、考核與評價標準等方面的規范度,還是專業知識標準、專業能力標準和個人專業素養標準等都處于不完整或缺失狀態。
3.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工匠精神培育不足。在“目前你所在學校師資培訓的主要內容”的問卷調查中,“技術技能”占48.36%、“教學能力”占43.12%、“職業道德規范”占6.31%,“工匠精神”占比僅有2.21%。在“你認為學校應該關注專業教師哪些能力素質的培養”的問卷調查中,所有受調查者都選擇了教學能力與專業技能,92.32%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教學能力、專業技能和師德師風,2.55%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其他,只有5.13%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大多注重教師教學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教師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足。在線下有關“行業企業參與學校師資培養內容設計與確定”的訪談中,發現培養內容制定中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存在培養內容難以與時俱進、難以適應最前沿的生產技術需求,培養內容與教師的實際需求不匹配,培養內容整體精準性不夠的問題。
4.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途徑單一。在“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主要培養途徑”的問卷調查中,“工匠型”教師的主要培養途徑集中在校本培訓(80.48%)、企業頂崗(77.62%)、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47.14%)等,而教師對大師帶培、項目歷練、技能競賽其他培養途徑了解不多,僅占16.19%。在“結合自身體會你認為哪幾種培養途徑效果最好?”的問卷調查中,83.57%的受調查者認為參加技能競賽對專業技能提升比較明顯,56.36%的受調查者認為經歷實際工程項目建設能明顯提升專業能力,32.89%的受調查者認為師帶徒的方式有比較好的效果,23.38%的受調查者認為購置設備器材教師自主學習有比較好的效果,其他占10%。結合線下訪談發現:首先,當前企業頂崗、校本培訓、政府培訓仍是我國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而對“工匠型”教師成長起重要作用的師帶徒、聯合培養、項目歷練、參加競賽等途徑應用不多,“雙師型”教師培養形式比較單一。其次,多數高職院校沒有認識到教師自身學習的重要性與個體成長的差異性,沒有為教師自主學習成長提供好的平臺和設備,缺乏對專業教師成長的個性化指導和培訓,培養的個體針對性不夠。
5.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機制不健全。對“對激勵專業教師成長的政策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如圖2所示),“不滿意”的占比超過一半(58.05%),其次是“一般”占23.56%,“比較滿意”占11.21%,“非常滿意”占7.18%。對“激勵教師專業技能提高的主要措施”進行調查,以進一步側面了解“工匠型”教師培養機制建設情況(如下頁圖3所示),“建立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職稱評聘制度”占84.15%,“建立讓專業技能突出教師優先發展的政策”占6.31%,“構建有利于教師專業技能培養的軟硬件條件”占8.52%,其他占1.02%。調查表明,真正意義上的“工匠型”教師隊伍培養機制尚未建立。結合線下訪談發現,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成長的培養機制不健全:第一,缺乏嚴格的準入制度,未能明確“工匠型”教師準入標準,不利于提升“工匠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起點。第二,缺乏“工匠型”培養的約束措施,不利于“工匠型”教師隊伍培養流程的規范化。第三,缺乏激勵政策。職稱晉升仍然是當前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成長的主要動力,大多數專業教師把重點放在職稱提升所需論文、專著和課題成果的積累上,少有教師潛心于技藝的提升,這不利于“工匠型”教師可持續發展。
三、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的對策建議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培養新時代“工匠型”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也是培育“工匠型”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素養以及工匠精神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要堅持以德立教,讓師德師風成為“工匠型”教師培養的主軸線。第一,加強師德師風載體建設。通過開展道德大講壇、師德師風專題培訓、師德楷模報告,以及構建師德教育課程體系等,大力倡導“敬業愛生、博學善教”的教風,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氛圍。全面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讓“工匠型”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培育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做好先進典型的挖掘、培養、推介工作。堅持開展評選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活動,廣泛宣揚師德師風先進事跡,建立良好的師德輿論宣傳導向。第三,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師德師風考核制度,發揮高職院校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先評優、績效考核、職稱評聘、崗位聘用的首要條件,堅持師德師風問題“一票否決”制。
(二)以標準為引領,建立培養標準體系
教師標準是對教師素養的基本要求,在教師培養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工匠型”教師培養要發揮標準的引領與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培養標準體系。“工匠型”教師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學術研究、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因此,為提升培養的時效性,高職院校可以分類建立“工匠型”教師培養標準。第一,“工匠型”教師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不同能力層次的教師在專業技術、教學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需求。高職院校可以依據能力遞進原則,制定“工匠型”教師資格初、中、高分級培養標準,提升培養標準的適用性。第二,高職院校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剖析“工匠型”教師的職業能力要素,構建職業核心能力模型,界定核心要素的特征權值,并據此開發教學能力標準。第三,高職院校結合“工匠型”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從專業實踐知識、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素養等方面對專業技能進行解構,構建“工匠型”教師專業技能通用標準。第四,不同的“工匠型”教師所面對的專業領域不同,其專業發展內容、產業發展動態、行業技藝更新等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在“工匠型”教師專業技能通用標準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專業群進行分類,開發不同專業群“工匠型”教師的專業技能考核與評價標準,讓標準更具針對性。
(三)以分層培養為抓手,構建協同培養新模式
高職教育以培養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智能制造的大國工匠為目標,是與行業、企業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離不開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需要行業、企業深層次的參與。高職院校要搭建“工匠型”教師優質協同培養平臺,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政府等多方資源與優勢,完善校企合作相關制度,明確企業開展“工匠型”教師培訓的職責、權利,規范“工匠型”教師培訓的內容、考核方式等。同時,高職院校內部應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所、教學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通過這些平臺為“工匠型”教師提供組建優質團隊的契機,提供良好的科研與技術攻關條件,提供技術技能歷練的項目載體。此外,“工匠型”教師培養的長周期性和教師個體需求的差異性要求高職院校實施分層培養。高職院校可以依據教師能力水平和專業發展規劃,按照新進、初級、中級、高級“雙師”分層系統設計專業技能培養方案;根據教師知識結構和成長需求的差別,有針對性地設計個性化培養內容;通過企業頂崗、校本培訓、政府培訓、高校進修、國際交流等多樣化的培養途徑,解決“工匠型”教師培養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流程固化的問題,形成“工匠型”教師校企協同、分層分類培養模式。
(四)以提升內驅力為目標,完善發展機制
“工匠型”教師培養需要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培育機制,通過完善的培養準入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長效合作機制、經費保障機制等實現提升教師發展內驅力的目的。第一,高職院校建立崗前培訓與能力測評機制,加強專業教師崗前培訓力度,引入先進的職業能力測評體系,特別是要建立專業技能測評體系,開展專業技能測評,嚴格“工匠型”教師培養的準入標準。第二,高職院校建立定期輪回的企業頂崗培訓機制,通過完善頂崗實踐、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加強“工匠型”教師培養的全過程管理和考評,形成有力的約束機制。第三,高職院校健全“工匠型”教師成長的激勵機制,優化教師成長環境,改革職級晉升,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在職稱評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工匠型”教師適度傾斜,形成良好的“工匠型”教師培育文化氛圍。第四,高職院校構建多主體協同培養的長效合作機制,以有效協調各協同培養主體的責任、權力、利益,形成長期良性互動、穩定、持續、有效的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各方相對優勢和整體效應,促進培養效果最大化。第五,高職院校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經費,保障“工匠型”教師培養所需經費。
[參考文獻]
[1]朱厚望,劉陽,楊虹.職業教育系統培育工匠精神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
[2]曾全勝,劉瓊.職業院校“工匠型”教師的內涵、特征與能力模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5):92-96.
[3]鐘斌.高職“雙師型”教師分層分類培訓的生成邏輯與實施進路[J].職教論壇,2021(8):95-102.
[4]李夢卿,刑曉.“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的制定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20(4):19-26.
[5]江軍,黃小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協同培養的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