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爭輝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提升教育發展的生機活力,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目標導向,優化教育生態,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高等教育起高峰。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戰略思維、戰略舉措,系統謀劃、高位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加快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提質進位,打造并駕齊驅的“雙航母”,在中原大地起高峰;遴選7所高校11個學科重點培育,力爭2—3所高校在下一輪遴選中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同時,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推動“大部制”“書院制”“院辦校”等改革,調整優化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專業設置,探索建立具有法人資格的“學院、學科研究院、產業研究院”共同體,激發辦學活力,提升辦學質量,更好服務產業發展,更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高校要主動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河南轉型發展需要,在原創性、基礎性、應用性領域梳理出一批重大課題,直道沖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在“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全力攻堅,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職業教育建高地。以部省合建、整省推進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為契機,加強一流職業院校和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打造中部地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積極探索“職教高考”等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著力打造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一批職教集團和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學院;強化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定位,推動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銜接貫通,積極構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聚焦全省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推動職業教育結構和產業結構更加匹配,更好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節選自《堅持人民至上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原文刊載于《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