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在山西音樂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本文總結了山西音樂產業發展規律,指出政府政策引導對音樂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山西音樂產業走上了民族化、創新型的發展道路,要進一步推動山西音樂產業的發展,需要優化音樂產業內部結構,加大音樂產業扶持力度,加快轉變新興音樂傳播模式,促進傳統音樂產業跨界融合、轉型升級。
關鍵詞:音樂產業? 音樂文化? 文化政策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77-03
改革開放使得音樂產業迎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音樂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自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音樂產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國家、省市一系列產業政策規范、引導、扶持下,中國音樂產業繼續保持穩健增長。《2020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達到3950.96億元。音樂產業之所以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與改革開放政策是分不開的。
在國家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山西省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音樂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山西音樂產業發展的歷程經過了起步期(1978—1992)、探索期(1993—2002)、全面體制改革期(2003—2012)、繁榮發展期(2003—至今)4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自身的產業發展特點。起步期是山西音樂產業的形成期,山西劇團承包改制是產業市場化的初步放開和試水,音樂產業方面多以演出行業形態的多樣化和繁榮來顯現。在探索期,山西市場化建設進一步深入,音樂產業的核心層音像出版業率先發展起來,音樂培訓學校和機構增多,人們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城市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全面體制改革期是山西省出現重大戰略調整的時期,重視文化發展戰略,演藝行業出現全面市場化轉型,貼近市場需求,打造精品;琴行和音樂教育培訓機構持續增長,山西音樂產業朝著互聯網的趨勢發展。在繁榮發展期,隨著政策的大力支持,山西音樂產業在音像出版業、琴行、培訓機構、演藝行業、音響等行業均有快速的發展。《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提出,山西省要“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熔鑄發展軟實力”。要謀劃發展前景,并規劃落實,首先需要總結歷史發展過程,并總結規律。因此,本文總結了山西音樂產業發展規律,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山西音樂產業的發展規律
(一)山西省政府政策引導促進作用明顯
政策推動是山西音樂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出臺的相關政策緊跟國家文化政策的步伐,緊緊圍繞國家政策的理念和思路。2000年左右,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以文化事業改革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的政策,山西省政府多次開展了山西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的研討會,并出臺《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為山西經濟的文化轉型指明方向。在山西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也陸續出臺了《山西省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山西省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山西省文化產業統計調查實施方案》等方案政策,保障了文化產業轉型和結構的調整,也體現了山西省委省政府已經將文化產業作為山西產業結構中的重要部分。除了政策上的指引外,政府還通過多種途徑促進音樂產業的有效發展,如山西建設文化藝術場館、大力提倡惠民演出、扶持山西文化類企業發展等等,可以說,政府扶持在音樂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音樂產業堅持走民族化道路
走民族化的道路在我國近代五四時期就提出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實際意思是拿來主義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吸收外來文化,為本土文化提供養料。而近代時期所提出的新音樂亦是運用西方的作曲技法或者音樂語匯,結合本民族的音樂思想、風格,創作出新的音樂作品。雖然對于新音樂的理解各不相同,有學者持保留態度,但新音樂的本意其實體現了面對西化現象的一種中西融合模式,總體來說就是我們的中國精神不能丟。那么,把民族化理念運用到山西音樂產業中,是因為通過山西音樂產業這四個時期的變化發展,發現山西的音樂創作始終秉承走地方化、民族化音樂道路,地方音樂風格濃厚。而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提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而山西音樂創作恰恰提到了創作出應該具有“山西精神”的音樂作品,立足本土,走向世界。這一時期創作的大型音樂劇《火花》、舞劇《一把酸棗》、民族管弦樂《山西印象》等等,這一系列作品都擁有濃郁的山西本土風格,有濃厚的山西民族特色。山西有悠久的戲曲音樂歷史,上黨梆子、晉劇等等劇種在文藝下鄉演出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山西聽戲的戲迷非常多,形成了潛在的戲曲音樂消費市場。可以說,山西音樂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山西本土音樂的發展和影響。只有走民族化道路,山西音樂產業發展才有根基,創作山西原創音樂產品,才能有章可循,才能建立起山西省自己的音樂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山西音樂風格的審美價值。
(三)山西音樂產業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
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音樂產業是否也會有衰退期?現有的關于文化產業文獻的主要論點是,文化產業與制造業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們的特點是不斷要求創造性和獨創性(Peltoniemi,2011),音樂產業也是如此。把音樂作為一種產業活動來看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樂的藝術價值具有永恒性,但音樂內容的載體——音樂產品的確是發生變化的。不同于制造業以技術創新為主,在音樂產業中,風格創新非常重要。某個種類的音樂產品會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走向成熟或者衰退,所以必須不斷進行風格創新,才能延長其生命周期。以劇場演出為例,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隨著大眾流行音樂的發展,山西的劇場演出場次出現大幅度下滑,這就說明了音樂產品創新的重要性。演出行業在21世紀的復蘇當然有政府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改革的作用,但也離不開產品和營銷模式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因此,山西音樂產業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
二、山西音樂產業發展展望和建議
(一)優化山西音樂產業內部結構,加大音樂產業扶持力度
國家真正針對音樂產業制定的政策是2015年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運用市場機制,推動音樂文化企業聯合、兼并、重組,扶持具有創新能力、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大的大型音樂集團公司和特色音樂企業,打造和樹立民族音樂自有品牌,促進我國音樂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轉型。”可以看出,國家已經看到了音樂產業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山西音樂產業的發展應朝著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道路發展。在轉型期間,山西政府一邊轉型一邊扶持,也使我們在2011年完成了文化單位的全面改制。例如,山西演藝集團改制后,不僅新創劇目連獲好評,還開拓了文藝演出市場的版圖。因此,我們還要進一步優化企業內部結構,真正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音樂產業機構模式。加大對山西音樂產業的扶持力度,比如資金和政策扶持,建立專門的音樂產業規劃辦公室,明確政府單位的權責分配,使山西的音樂文化企業能夠找到發展壯大的路徑和方向,建立本地的精品品牌。
(二)加快新興音樂傳播模式的轉變
90年代,我國文化市場發展很快,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市場在國家經濟文化生活中吸引了很多社會投資,減輕了國家投資的壓力,促進了消費資金分流,增加了國家稅收。但在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音像市場走私販私、扒帶盜版、娛樂市場灰色服務、演出市場稿酬高價等現象。因此,必須要規范文化市場管理,除了政策的出臺和版權的保護,還要大力發展新型的音樂傳播模式。網絡音樂是以數字化方式傳播,是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各種有線和無線方式傳播的音樂作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用戶可觸及的互聯網內容信息呈現指數化升級,傳播介質的數字化是當前大環境下音樂產業的不可逆趨勢。自2004年網絡音樂產業化發展以來,數字化音樂產品的制作、傳播和消費模式逐漸完善。2019年4月11日,艾瑞咨詢發布了《2019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為76.3億元,音樂的傳播和儲存形態已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音樂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有了更加寬廣的傳播渠道和更加快捷的傳播速度。
事實證明,音樂產業的振興發展與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互聯網音樂線上線下的模式改變了傳統的音樂產業產品周期長、市場化滯后的弊端。山西數字音樂未來的發展路線應該是不斷學習數字音樂的一些操作模式,結合一切能結合的資源,用最大的力度推廣山西本土音樂前行,打造一條山西通往世界的音樂之路。
(三)加大對音樂原創作品和原創人才的扶持力度
音樂產品與創作者有著密切的關聯。音樂產品的成功與否,與創作者的專業修養和創作能力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如何給音樂創作者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長久以來,人們會忽略原創音樂人的地位和利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和目光短淺的表現。2018年中國國際音樂產業大會暨第五屆音樂產業高端論壇上就“獨立音樂人的生存與發展”展開研討會,這就表明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目前,騰訊、阿里、網易云、咪咕、太合音樂集團紛紛推出“扶持原創音樂人”平臺計劃,激發優秀原創音樂內容生產。山西搭建的山西原創音樂促進會,表明山西音樂屆人士充分認識到保護和扶持原創音樂人的重要性。山西的有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借著國家的新導向,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吸引和培養優秀原創音樂人才來晉工作,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大力扶持山西原創音樂的發展。
(四)推動產業主體的發展,促進傳統音樂產業跨界融合、轉型升級
產業主體是音樂產業發展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事業單位不斷改制轉型,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目前單位所有制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一種是民營企業私營所有制。音樂產業的市場主體主要依靠私人所有制企業,但真正意義上的山西音樂產業主體還很少,并且企業規模比較小,成長還不夠,生產能力不足,企業總體競爭力不足,很難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音樂品牌。陜西省歌舞劇院在90年代先后創作的黃河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先后獲得國家文華新節目獎和“五個一工程”獎,但后續由于缺乏市場化戰略意識,也缺乏大型傳媒企業的運營和運作,音樂演出活動受到限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山西只有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和“專精特深”的中小文化音樂企業,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才能充分發揮山西傳統音樂實力,并依托“智能化”科技,在傳統音樂領域實現突破式發展。山西音樂產業發展只有依靠一系列勇于創新的大型傳媒企業,依靠有實力的市場競爭主體,才能實現山西音樂產業的全面飛躍。
三、結語
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音樂產業的發展規律,可以發現,在山西音樂產業的發展中,政府的政策引導促進作用明顯,堅持了民族化道路,走向了創新之路。山西音樂產業的未來發展,要在繼續堅持原來政策和做法的基礎上,繼續優化山西音樂產業內部結構,加大音樂產業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大力發展數字音樂,加快新興音樂傳播模式的轉變;加大對音樂原創作品和原創人才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原創音樂的發展;推動產業主體的發展,促進傳統音樂產業跨界融合、轉型升級,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培養大型旗艦集團和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中小企業。
參考文獻:
[1]韓韶君.數字音樂產業的觀察與思考——基于流媒體音樂的分析[J].人民音樂,2017(04):66-69.
[2]黃國群,龐媛.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的理論分析與趨勢判斷[J].社科縱橫,2021(01):73-81.
[3]黃永林,朱婭陽.互聯網眾籌對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39-47.
[4]李方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產業研究活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2):147-158.
[5]李小瑩.對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J].音樂探索,2020(02):85-89.
[6]劉小波.新文藝群體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以流行音樂產業為中心的考察[J].四川戲劇,2019(04):9-14.
[7]夏骕鹔.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前進,2019(01):23-25+34.
[8]肖艷,楊靜一.“后疫情時代”下的音樂產業探析[J].藝術評鑒,2021(09):175-177.
[9]許蕾.中國音樂產業的創新與融合發展[J].東岳論叢,2013(05):135-138.
[10]伊麗媛.中國音樂產業研究二十年[J].音樂研究,2019(02):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