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
摘要:嶺南音樂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目前形成了具有系統性和地域性的三大音樂品種,即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和客家漢音樂。由于其頑強的生命力特點,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在嶺南地區新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音樂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傳播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也就是說,它已經從傳統的單一傳播形式演變為多種傳播形式。本文結合現有的資料研究嶺南音樂傳播的原創性,介紹了嶺南音樂的傳統、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嶺南音樂文化? 文化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86-03
嶺南的音樂文化是地域傳統民俗文化系統的重要底蘊?,F階段,我國文化文明精神建設的重難點在于對特色傳統文化和優秀民俗風尚的發揚和繼承工作,提倡和引導社會向具有強烈中國特色化發展道路上開拓和發掘,以文化建設和精神建設打造文明文化強國策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想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看,聲樂教育是基礎樂理的傳播科普、音樂文化的擴散、聲樂修養的提升、人才的發展和培養的綜合體現,因此,有必要在此環境下充分優化嶺南本土聲樂的承繼和發展、創新。本文基于筆者在聲樂教育和本土音樂文化弘揚發展工作中的經驗和感悟,對嶺南地域的傳統音樂文化工作進行創新,提出一些個人觀點,供相關人員參考交流。
一、嶺南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分析
從音樂文化角度深入探討嶺南領域的音樂特色文化是音樂文化工作的大前提,也將對嶺南地域特色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必將促進地域聲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嶺南聲樂文明和音樂文化底蘊是嶺南地區民俗民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嶺南特色化的地區民俗體系,它的發展、興起和變化記錄了本土民風民俗的歷史累積和文化形象,造就了一方水土和人文內核。音樂文化是除語言以外更能跨地域跨文化傳播和表達情感、思維、認知、信息的要素,是生命共鳴的最高贊譽。因此,嶺南本土的音樂文明也具有多個分支模塊,記錄和代表著各個片區地域的生活形態、審美傾向、文化特色、精神文明、風尚民俗、價值共性、自然環境、地貌特點等整體情況,是各個嶺南片區的抽象概念反映。嶺南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揚和發展是地方本土特色文化建設和發展工作的延伸,是鞏固我國地方民俗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步伐,有利于凝聚人民情懷和榮譽意識,強化民族向心力。
縱觀嶺南音樂文化傳統現狀,在全球化局勢的席卷和推進下,多元音樂文化是現代文化社會的精神內核。多元化社會文化格局,強調多樣化的思潮文化沖突和融合,最大化的改變、重組了原有傳統地域文化和民俗民族文化的相貌,嶺南本土音樂文化體系將迎來巨大的文化挑戰。比如,西方樂理體系傳播進入中國音樂文化市場后,不斷增強其在中國音樂文化科學領域的作用,使得本土音樂文化體系逐步淡出主流市場,走向衰敗。此外,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嶺南傳統音樂文化沖突突顯,與現代文化不相匹配。在音樂文化當中,青年團體對傳統嶺南音樂缺少了解和支持,也忽視了本土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揚和發展,投入到多元流行音樂的潮流當中,加劇了嶺南傳統地域音樂價值體系的分離和肢解。嶺南音樂文化的衰敗和淡出,僅是地域民族文化和特色文明瓦解消失的其中一個表現,更深遠地看,我國民族特色文化也遭受嚴重擠壓和抹滅,民族復興和民族繁榮的文化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綜上所述,增強嶺南地域音樂文明的傳承、繼承、弘揚和發展,激活民族文化活力、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底蘊,嶺南音樂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理應作為新時代音樂文化的代表和先鋒,積極推動全民族的發展和繁榮。
二、嶺南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
“嶺南音樂”的定義尚有歧義,但“嶺南”的概念是“泛指秦嶺以南”。唐代時,“嶺南道”包括廣西部分地區、廣西、海南、云南東南部。歷史上,提到廣東的書籍多為《嶺南》《嶺南雜記》《嶺南表》《嶺南外傳》。出于這個原因,我們決定將出生于嶺南地區的音樂稱為嶺南音樂。慶尚道的傳統音樂自創業以來就起源于百越文化,它是在嶺南地區的土著越歌的基礎上融合中原漢樂而創作的一首嶺南音樂,形成了一種文化。千百年來,在音樂上,分為粵語音樂、潮州音樂、客家漢音樂;在形式上,包括民歌、雜技、戲劇、歌曲、器樂等;在音樂上,有粵語音樂、粵劇、粵語有音樂、江南琴藝等,嶺南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內涵和外延。
20世紀80年代伊始,民族音樂作為獨立學科進入到中國音樂文化當中,表明了民族傳統音樂的科研不能局限于音樂樂理研究,而強調文化環境。嶺南音樂的發展也要從文化格局當中探尋出路。深入考究嶺南音樂文化三大音樂分支,更要對現代嶺南音樂現象和文化活動、傳揚教育等進行全面剖析理解。中原地區的嶺南音樂可以上溯到唐宋時期,傳播途徑主要是口傳,樂譜的傳播有兩種。在明治時代,民族民俗音樂被記錄編撰為樂譜。近代音樂歷史發展,傳統民族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研學和發展,推動了嶺南特色音樂的傳播和傳承。1980年代中期,廣東地區廣播電臺的廣告力量愈發強大,嶺南音樂呈現空前繁榮。新時代,嶺南傳統音樂最顯著的是傳播形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網絡傳播、線下推廣等新方式,實現了全新的發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嶺南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和音樂價值,深入感受民族藝術的文化內涵,加速了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和發展。
三、嶺南音樂文化傳承現存的主要矛盾
(一)音樂事業發展中民族文化傳承的阻力
改革開放以后,嶺南本土音樂的創作達到了近代最高峰,本土音樂數量和品質有了巨大突破,音樂文化活躍。但是,在本土音樂發展歷程中,由于地方文化缺乏重視和投入,文化傳承和弘揚工作遇到了許多阻力和困境,不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音樂文化環境。
(二)音樂事業發展中對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不夠
嶺南現代音樂受到西方現代音樂潮流的沖擊和影響,在音樂表現和音樂內容上主要依賴于西方樂器和現代旋律,中國傳統樂器在嶺南現代音樂文化當中幾乎無跡可尋,這也使得優秀的現代本土音樂無法產出。比如:許新華教授創作的混聲合唱《龍舟飛歌》、鋼琴獨奏曲《禪院鐘聲》、手風琴與打擊樂《粵風飄馨》等,在音樂內容上,借鑒了魏揚創作的管弦樂《梅嶺寒松》等傳統文化資源。當代中國音樂中傳統文化傳承薄弱,嶺南特色業務發展不足,缺乏個性,模仿表達內容和形式的作品很多。
(三)音樂教育中對文化傳統重視不夠
嶺南音樂教育工作的重大失誤在于青少年群體的音樂文化教育缺失。嶺南中小學音樂教育強調樂譜教育和旋律知識,缺乏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啟蒙和分析,缺少嶺南音樂的接觸環境。
四、嶺南音樂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對策
(一)以開拓創新精神發揮文化傳承對發展音樂事業的作用
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傳統文化復興和民族文明建設工作,實現健康繁榮的社會生活目標,逐步完善嶺南音樂文化體系,加快民族音樂創作和發展,強化嶺南民族音樂文化的輸出和傳播,打造本土特色音樂的文化品牌。
要高水平重視和發展嶺南音樂事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和相關部委要有一些鼓勵和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嶺南音樂產業與潮流音樂發展的機制,改變音樂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要深入探尋民樂文化項目的開發模式和保障機制,將嶺南音樂版塊推入快速發展的產業道路。此外,要將嶺南音樂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提高嶺南音樂生活化程度和音樂魅力,擴大音樂受眾和音樂市場,為嶺南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扎根鋪路。
整合傳統文化資源投入到嶺南音樂項目當中,充分利用傳統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作為音樂創作和發展的基礎,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轉化和輸出。傳統音樂文化的創作和傳播要最大化融入民族古代樂器的元素,如竹笛、古箏、古琴、二胡等,將本土民族生活文化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充分展示嶺南特色器樂的濃厚地域和歷史文化,打造本土特色音樂的文化品牌。
(二)切實做好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承
為實現嶺南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有效傳播,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管理者、教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嶺南音樂文化的傳播。社會責任需要明確,因此,應將嶺南音樂文化的傳承推向音樂教育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結合礦山音樂文化傳統與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上改革,音樂課程的組織與制度相輔相成。要明確嶺南音樂文化音樂教育的具體目標、方向和措施,明確角色、形式、途徑和措施。
此外,教育部門要重視音樂教材和音樂教育制度的更新和修訂,在基礎音樂課程中及時增添嶺南本土音樂文化元素,讓青少年群體沉浸在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環境,接受民族國樂文化教育。調整音樂教育課程的內容配置,將嶺南音樂教育和民俗文化教育與學生成長有機結合,強化特色化音樂文化教育程度,打造嶺南地域音樂風尚。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要重視和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度培訓,提高教師的民俗音樂素養,使其在音樂文化創作和傳承上更好地擔當教育角色。
(三)堅持本土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加強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一次突破,人類文明的一次升華,都伴隨著文化的歷史進步。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棲息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習近平蘇書記指出,五十六個民族在不斷地交往、交融、融合,形成了一個多維的中華民族。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不間斷發展的文明,必須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少數民族的嶺南音樂文化是在群眾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并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財富。
嶺南音樂文化只有通過人的傳播,才能實現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全國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堅持和發展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現代嶺南音樂文化要實現創新可持續發展,應從三個方面來實現:
一是走民樂產業化發展道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新的歷史發展趨勢下,將嶺南音樂文化作為產品進行市場推廣,必然會帶來更快更好的發展。嶺南音樂文化必須深入分析傳統與發展過程中的民樂市場,從消費情感的角度推動民樂產業化和發展。從歐美發達國家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它們的流行音樂產業化發展已經足夠成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消費市場。這樣的音樂發展有著成熟的市場經濟背景,盡管以音樂發展為目的追求經濟效益,但這種市場化的音樂發展模式卻推動了流行音樂的傳播,不可否認,它在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它保持了嶺南音樂與現代的聯系。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是推動和發展嶺南音樂的重要動力。一些創作者將嶺南音樂的元素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音樂內容和形式,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將這些特殊民族元素的音樂融入其中,提供了一種人性化的視聽體驗,吸引了廣大的音樂愛好者。隨著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流行音樂得到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嶺南音樂,其天真爛漫的風格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在嶺南音樂文化的發展中,始終不斷地將嶺南文化與當代文化相結合,在加強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傳播創新。即使在保留民俗文化傳統的情況下,嶺南音樂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文化的一個特征,它與正道的音樂文化傳統相得益彰。
最后,可以發展以旅游為主導的嶺南文化,它極大地改善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發展嶺南文化的過程中,除了深入發掘嶺南地區的音樂內容,還可以借用本地區特有的嶺南特色來開發旅游。例如,將音樂文化和民俗表演相結合,可以通過嶺南音樂文化向游客銷售制作的音樂產品,達成文化和旅游的發展相融合。還可通過少量的嶺南音樂發展文化和旅游,促進嶺南當地旅游業和音樂文化的共同發展,增加音樂文化的影響力,推動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文化只有通過人的傳播,才能實現創新發展。嶺南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事業中的一大瑰寶,重視嶺南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意識上、傳播內容和形式、教育等各方面入手共同推動。
參考文獻:
[1]葉春生.嶺南俗文學簡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余少螢.城市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嶺南音樂的發展[J].大舞臺,2012(06):33-34.
[3]周凱模.嶺南民俗音樂研究的學理與實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3):50-58.
[4]劉智忠.承前啟后 任重道遠——論“嶺南音樂”的發展戰略[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1):60-65.
[5]楊培柳.淺談廣東漢樂[R].河源:中國音樂文化·客家音樂研討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