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冠生
俗話說,“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確實,餃子好吃,很多人都喜歡吃餃子。如果想吃的話,我們可以天天吃餃子。
餃子最開始叫做“嬌耳”,還有“扁食”“餃餌”“粉角”等叫法。餃子來源于我國古代的“角子”,是從餛飩逐步演變來的。別小看小小的餃子,它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餃子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據說是東漢醫圣張仲景發明創造的,原本是用做藥用,后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家家戶戶都喜歡的吃食。
相傳,當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家鄉河南南陽。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尤其是冬至那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鄉親們中有不少人的手、腳、臉、耳朵都生出了凍瘡,很是受罪。張仲景看到此般情景,心里非常難過,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里煮熟,做成“祛寒嬌耳湯”給鄉親們吃。鄉親們吃后,凍瘡就被治好了。
后來,每逢冬至,鄉親們便模仿張仲景的方法做吃食,并逐漸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慢慢地,還衍生出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包餃子的兩大主料,一是餃子皮,二是餃子餡。
大多數情況下,餃子皮是用面粉+ 水做的,也有用米粉的。傳統的餃子皮就是面粉的原色,現在有所創新,用蔬菜汁和面,可以做出五顏六色的面皮,讓人看著賞心悅目。
傳統的餃子餡以肉餡為主,那是因為之前生活水平有限,逢年過節當然要吃得油膩一點,打打牙祭。現在的餃子餡有葷有素,有甜有咸,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餡料除了經典的豬肉、牛肉、羊肉,還有魚、蝦、蟹黃、海參等海鮮,白菜、豆腐、西紅柿、雞蛋等日常食物,不一而足。
在除夕包餃子時,大家還會把糖、花生、硬幣等包到餡里。吃到糖,寓意生活甜美;吃到花生,寓意健康。吃到硬幣,寓意財運不斷。好寓意、好兆頭,驚喜連連。
餃子皮和餡都有了,接下來就是包餃子啦。逢年過節,包餃子是家里非常有儀式感的一件大事。把案板、搟面杖、面粉、蓋簾等必需品拿出來準備好,就可以開工了。只見家庭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一片片圓圓的餃子皮在搟面杖的搟壓下如雪片飛出。這邊包餃子的也不甘示弱,手法熟練地捏擠出一個個漂亮的形狀。大家說說笑笑, 不一會兒的功夫, 小巧玲瓏的餃子就整整齊齊地擺滿了蓋簾。
包餃子是個和諧、溫馨的過程,既烘托了節日的氣氛,又激發了人們的食欲。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吃餃子除了節日應景、品嘗美味,也想吃得更健康。那么,怎么包餃子、吃餃子,才有益健康呢?
合理膳食可以促進健康。食物多樣是實踐合理膳食最基本的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實現食物多樣, 每天至少要吃12種食物,每周吃25種食物。餃子皮是用面粉做的, 屬于糧谷類;餃子餡可以包羅萬象, 蔬菜、肉、蛋、海鮮等;調餃子餡時可以加油、鹽…… 只要搭配合理,小小的餃子就可以輕松實現食物多樣。
關于健康吃餃子,有以下幾點建議:
包,自己動手
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自己動手包餃子。尤其是全家人一起動手,吃出美味、吃出親情,而且更加營養、安全。當然,市場上各種速凍水餃也是應有盡有,購買方便,也可節省時間,但還是少了自己動手包餃子的融融暖意。
肉,適量為宜
不少人喜歡吃“一兜肉丸”的餃子,就圖那一口香。我們平常吃的肉已經不少了,包餃子還是盡量多放蔬菜、少放肉,或者直接做成素餡餃子。做餡時用的肉不要太肥,有時間的話可以自己動手剁餡,乒乒乓乓地,才有節日氣氛。
油,點到為止
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另加好多油。口味要講究,健康也要注意。我們吃的油已經過量了,油多容易影響健康,所以應該點到為止。
菜,留住營養
由于蔬菜中含的水分比較多,用蔬菜做餡時怕餡太稀,大家都習慣把蔬菜中的水分擠出去倒掉再拌餡,這樣等于把其中的營養素也給倒掉了。菜需要擠水的話,最好把擠出來的水分用來打肉餡,以免營養白白流失。
鹽,盡量少放
油多了,口感會有點膩,多加鹽或醬油,口感會變好。可鹽吃多了,血壓就會升高。所以,油適量,鹽也要盡量少放。
吃,煮著最好
餃子可以煮、蒸、煎、炸等。用煮或蒸的方法,餃子中的營養流失較少,也符合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