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丙義



做好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建設工作、推動河南省更多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5年,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聯合啟動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建設計劃,重點建設了10所示范校。2021年,為持續推進河南省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工作,又遴選新增6所示范校。
河南工學院作為新增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系統謀劃,一體推進、精準施策,以落實立德樹人為使命,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線,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高素質創新型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努力提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奮力譜寫新時代示范校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新篇章。
強內涵、創特色,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示范校建設作為河南工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和重要平臺,從建設伊始,學校始終把強內涵、創特色作為重要抓手和關鍵舉措。
(一)布局謀篇,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首先是堅定“行業性、區域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堅持走應用型辦學之路。學校先后制定了《河南工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河南工學院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建設規劃(2021—2025)》,圍繞“兩區兩基地一平臺”建設要求,提出了高水平建設示范校的目標要求、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
其次是圍繞示范校建設,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梳理完善。比如,修訂了《“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認定辦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了以應用型科研為導向的科研管理制度;出臺了《青年教師社會實踐鍛煉制度》,對積極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青年教師,學校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修訂了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增加了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和推廣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
(二)內涵攻堅,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目前擁有81個校內實驗實習基地,其中有16個國家級、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和虛擬仿真實驗室,建有2個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還依托210多家聯合辦學董事會企業,建設了160個校外實習基地,與遠東電纜有限公司、衛華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了“電纜工程卓越工程師”“智能機械裝備卓越工程師”培養實驗班及“卓越工程師匯川班”,校企共商專業設置,共建專業課程,共編專業教材。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以現代產業學院為平臺,學校把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依托該培養模式,學校招生就業工作持續向好,生源質量不斷提高,新生錄取位次、報到率逐年上升,本科畢業生考研率穩步增長,近5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好就業、就業好”已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其中,電纜現代產業學院作為河南省首批重點產業學院,培養的3500多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分布在全國各大電纜企業的研發、檢驗、管理崗位上,河南電纜企業80%的技術廠長或技術部主任都是學校畢業生。河南工學院已成為我國電纜行業名副其實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三)協同創新,提升助推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學校高度重視高水平應用型科研成果的培育和產出工作。
一是重視建設平臺。學校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對接,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已建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這些平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00余項。
二是積極服務企業。為更好地服務3萬億產值的電纜行業,學校在全國率先設置了電纜工程本科專業,舉辦了全國電纜產業發展論壇,建有河南省線纜結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重點學科;與衛華集團聯合研發的起重機關鍵技術成果,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與40家省內外企業簽訂了48項技術開發、轉讓合同,為企業提供了500多項技術咨詢服務,轉移轉化26項專利成果。
三是發揮區位優勢。學校深度融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建立了新鄉市機電裝備科技協同創新創業中心。該中心已入駐27 家機電行業企業,為企業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500余項授權專利,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余項,已成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裝備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先進技術創新、轉移、服務基地。
(四)引育并舉,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近年,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持續加大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一是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工程。學校教師隊伍現有博士110余名,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等70余名,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先后聘請院士、長江學者、兼職教授等20余名,為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是建強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年,先后選派200多名教師赴企業實踐進修,從企業全職引進131名、兼職聘請242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已累計認定420余名“雙師雙能型”教師,打造了28個“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
三是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校持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師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標準,配齊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同時,學校在培養思政課教師專業化、學科化方面下足功夫,培養造就了一批理論基礎深厚、政治信仰堅定、專業水準精深的思政課教師。
學校為切實做好各類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與管理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工作機制、改革用人制度,教師發展的目標與路徑明確清晰,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匯聚成人才強校的強大合力。
理思路、明目標,繪就新時代示范校建設新藍圖
“十四五”期間,河南工學院將遵循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規律,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核心,以推動產教深層次融合為依托,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突破口,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支撐,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加強內涵建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開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新征程。
一是明晰示范校建設路徑。深度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對接河南重大發展需求,找準學校、學科、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二是推進內部治理體系建設。按照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以學校章程為統領,突出應用型導向,積極探索構建應用型大學所需要的制度體系;擴大校企聯合辦學董事會規模,爭取達到300家,同時做好校企聯合辦學董事會換屆工作;健全專業建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組織,爭取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來自行業企業的比例不低于50%;實施項目庫建設制度,統籌學校重點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和項目建設質量。
三是健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計劃每年投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新建、擴建和改造實踐教學平臺,確保各專業實驗開出率達到100%,50%以上畢業設計(論文)要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中完成,校企合作開發在線開放課程300門以上,合編30%以上的專業課程教材或講義。加大產業學院建設力度,新建產業學院10個,爭取打造2個以上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成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新增80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確保固定實習崗位不低于需求的90%。
四是打造特色學科專業集群。圍繞河南先進制造業強省戰略,著眼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構建工科為主、管理為輔、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建設2—3個省級重點學科;加強應用型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等科研平臺建設,培育新建10個左右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新興專業,確保本科專業總數量保持在45個左右;推動形成裝備制造類專業群、電子信息類專業群、電氣自動化類專業群、新能源材料類專業群、工程服務類專業群等學科專業集群,力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五是建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持續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引進與培養具有博士學位教師超300人,重點引進應用型專業、新增專業急需的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打造2—3個高水平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學校計劃聘請約300名企業技術人員入校任教,確保“雙師雙能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在60%以上,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在70%以上,以行業權威專家、優質企業管理和技術骨干為主的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比例達到25%。
六是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在建好現有高層次科研平臺的基礎上,與企業共建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共建6—8個研究機構,新增10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博士后研發基地。持續深化校地合作,積極推動與沈丘縣結對幫扶、與衛輝市校地合作、與封丘縣祝店村對口幫扶工作,大力開展智力和人才扶貧。
七是堅持開放辦學。積極與國外高水平大學、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學科建設、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掛職鍛煉等方面開展深度交流合作。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建立“一帶一路”智能制造國際產教聯盟,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達1000名,開展本科國際交流生項目,每年開展2—3項國家間科研項目,主辦或協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八是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對照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入開展規章制度的梳理和修訂工作,突出質量導向,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堅決克服教育評價“五唯”頑瘴痼疾,建立健全符合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思路的應用型高校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評價體系。
九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在示范校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加快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干部為示范校建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工程質量,打造一批省級樣板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示范校建設中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全面實施校內巡察,為示范校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長風過隘口,奮斗正當時。河南工學院將遵循應用型高校建設規律,錨定“兩個確保”,緊密對接“十大戰略”,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核心,以推動產教深層次融合為途徑,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突破口,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支撐,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加強內涵建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開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新征程,為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絢麗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河南工學院校長)
責編:興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