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津津
今天要說的“貴人語遲”,不是指靜水流深、人貴語遲的穩重人,而是很多家長眼中的“聰明的孩子開口晚”。一句貴人語遲,讓很多家長產生了迷一般的自信,我在門診中就曾經碰到一個兩歲半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孩子。他的家長對我說:“陳醫生,我們來不是為看病的。都說貴人語遲,愛因斯坦3歲多才開口,我們就想讓你幫看看我們家孩子有什么超長天賦?”
愛因斯坦幾歲開口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孩子語言的發育規律,在出現語言發育落后的孩子中,排除了聾啞障礙外,我們需要盡早去分辨有無自閉癥、認知障礙或發育性語言遲緩。
開口說話,不宜過遲。為什么說話要早?因為我們的大腦出生時只有380克,一周歲時達970克,7歲時基本已接近成人水平。孩子1歲半前后神經網絡構建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0萬次,終其一生不再有這樣的速度,所以生命最初的幾年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候。語言作為一種抽象復合系統,它的習得與掌握,是3歲以下兒童與腦功能相關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發展,也可以說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生命早期的兒童的腦力發展水平。
還有一類家長碰到孩子開口晚,會認為這是孩子舌頭下面的“一根筋”吊住了。舌頭下面的一根筋醫學上稱為舌系帶。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因為這根筋吊住了,舌系帶短,所以孩子開不了口。其實,舌系帶短主要影響的是孩子的構音,比如翹舌音發不清,通常不會影響孩子發音的數量,更不會影響孩子的開口說話或與人交流的欲望。
實際上,除了上面兩種不靠譜的觀點外,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非常復雜,包括前面提到的各種障礙和疾病。建議家長還是要盡早帶孩子到兒童專科醫院的兒童保健科就診,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原因做一系列的篩查評估與診斷,然后根據醫生的診斷意見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家長最好對診斷流程有所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醫生為什么要開這樣的檢查,也能理解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會有這樣的問題。
首先,醫生會詢問父母和撫養者很多問題,了解孩子的語言情況、說話清晰度、發聲狀況、表達是否流利等,還會了解孩子的認知、社交和行為表現,以及出生史、發育史、疾病史、家庭史等。
其次,醫生會在體格檢查中關注孩子口腔器官的異常,如有無畸齒、舌系帶的問題,以及這些器官和組織的功能情況,如下頜是否偏離、嘴唇的運動、舌的位置和運動、口的輪替情況等。
接著,醫生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通常會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游戲,在游戲中獲取信息,包括觀察游戲的技巧、大運動、注意力、自發語言和溝通技能等,了解兒童認知水平及語言能力。
當然第一次就診時,醫生會建議孩子進行聽力測試。對于那些口齒不清、構音異常或遲遲不開口說話的孩子,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聽力異常。然后,再對孩子進行包括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社交能力、情緒識別、認知能力的測試,以及言語中構音、嗓音、口部運動等標準化評估,從而為醫生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使醫生能夠根據孩子的問題核心提出相應的干預和治療措施。孩子是否需要手術或訓練,還是只需隨訪觀察,不同的情況有著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和關注方向。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會說話,在家多教教就行了。這樣可以嗎?
雖然發育性語言遲緩確實有一定的自然恢復比例,但首先,家長無法判斷孩子是否屬于這種類型,需要醫生根據上述的評估檢查流程最終做出判斷。其次,多數有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障礙的孩子不能自愈,需要接受專業化的語言訓練。
國外研究發現,對于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如果在其3歲前進行及時、科學的干預,可以較為有效地使其語言交流能力得到提高,減輕甚至消除語言發育遲緩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