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霞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很多家長說:“今天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有些媒體也不乏類似言論,但是,今天的孩子真的幸福嗎?
為什么在家長眼里,孩子如此幸福?這是因為家長認為今天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我們上一代窮其一生的物質追求,對今天的孩子來說輕而易舉就得到了。于是,才有了他們更幸福的結論。
但幸福本身只是一種感受,它和物質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孩子們并沒有經歷上一代的貧困,也很難體會到物質豐富所帶來的幸福感。而物質所能帶來的幸福感是很短暫的,也是極易消失的。因此,可以這么說,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幸福與否,和物質條件關系不大。
雖然社會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人的情感和本質并沒有變化,今日的孩子依然會有不被理解的孤獨感、求而不得的挫敗感、盡其所能而不成的無助感。
評判孩子幸福與否,我們要尊重事實,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去評判孩子。例如:我們看到了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學和各種興趣班的辛勞與不易,就簡單武斷地認為自己為孩子創造了更好的生活,孩子就理所當然地要努力學習。可是,我們看到孩子日復一日的辛苦了嗎?我們感受到孩子不愿意上興趣班的無助和無奈了嗎?我們看到孩子想要自由玩耍的渴望了嗎?我們要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保持好邊界感,不過多侵入他們的生活,不站在我們所謂的人生至高點上去苛責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被尊重的平等,才愿意敞開心扉與我們交流,才愿意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那么,我們如何引導、影響孩子,使其成為真正幸福的孩子?這其實也是教育的本質問題。
我認為首先是讓成長慢下來。蒙臺梭利說:“所有人都關注兒童的未來,但是恰恰沒有人關心兒童的現在。”只關心兒童的未來,這是成年人的生存焦慮映射到孩子身上的表現。但人生既不是百米賽,也不是馬拉松,它只是一場旅行體驗。我們的社會是多元的、包容的,生存空間足夠寬廣,只要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就能在社會謀得一席之地。讓成長的節奏慢下來,我們和孩子一同享受成長的樂趣、生活的美好,去創造、感受這最原始、最樸素的幸福。
其次,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化,美不勝收。與我們生活的鋼筋水泥的都市的堅硬狹小相比,大自然的柔美與寬廣更能讓孩子放松、快樂,更易養成孩子平和穩定的性格,這無疑能讓孩子更加幸福,并且這種幸福是免費的,持久的。
總之,不簡單地認定今天的孩子更幸福,才能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幸福。
(466199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