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滿華,鄧 東,范恩慎
(1.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醫教科;2.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早期干預與兒少科;3.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情感障礙科,廣東茂名 525200)
精神分裂癥是以情感、認知、思維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精神障礙性疾病,此疾病患者多伴有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困難等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自身健康和日常生活。經臨床積極治療后,大多數患者可部分或基本完全控制不良癥狀,但有20%~70%的患者后續會出現抑郁癥狀,導致其產生消極情緒及病恥感,嚴重影響預后[1]。臨床統計顯示,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自殺風險明顯增加,其中20%~40%的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有自殺傾向,更有10%的患者完成了自殺[2]。對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來說,單純依靠抗精神分裂藥物已無法改善抑郁癥狀,需要進一步輔助抗抑郁治療[3]。西酞普蘭是對5-羥色胺(5-HT)轉運體選擇性最強的抗抑郁藥物,單一作用于5-HT受體,藥物間相互作用小,具有較好的抗抑郁療效及安全性[4]。本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西酞普蘭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1.4±10.5)歲;精神分裂癥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9±2.5)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1.8±10.9)歲;精神分裂癥病程3~17年,平均病程(7.2±2.9)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5]中關于精神分裂癥及《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2版)》[6]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及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分;③入組前未服用過任何抗抑郁藥物。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腦部器質性疾病;②嚴重軀體疾病;③無法配合治療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婦女;⑤高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繼續服用原抗精神分裂癥藥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服用鹽酸帕羅西汀片(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06,規格:20 mg/片),起始劑量20 mg/次,1次/d,1周后根據癥狀調整劑量,一般維持在20~40 mg/次,1次/d。觀察組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山東京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9,規格:5 mg/片),起始劑量5 mg/次,1次/d,1周后根據癥狀調整劑量,一般維持在10~20 mg/次,1次/d,早餐后頓服。兩組均治療6周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抑郁癥狀: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7]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4周、6周后的抑郁狀態,該量表共17項,分數越高表示抑郁狀態越嚴重,其中得分<7分正常,7~17分為輕度抑郁,17~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②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評分[8]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該包括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維度,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③不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頭暈、頭痛、出汗、便秘、乏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HAMD評分減分率判定療效。痊愈:抑郁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HAMD評分減分率≥75%;顯效:抑郁癥狀明顯減輕,HAMD評分減分率為50%~74%;有效:抑郁癥狀有所改善,HAMD評分減分率為25%~49%;無效:抑郁癥狀無明顯改善,HAMD評分減分率不足25%[9]。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多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及各療效等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HAMD評分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2周的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治療4周、6周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6周觀察組 44 21.54±2.42 12.79±2.36* 10.72±3.01* 9.76±3.32*對照組 44 21.67±2.38 15.37±2.09* 11.28±2.43* 10.04±2.95*F組間,P組間 11.524,< 0.05 F時間,P時間 12.339,< 0.05 F組間×時間,P組間×時間 13.547,<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上述項目得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僅在物質生活狀態、心理功能得分高于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分,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GQOLI-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34.73±3.4239.96±3.87* 35.68±2.4940.43±2.67* 23.40±3.0630.15±4.53* 24.85±2.79 32.01±4.33*對照組 4434.59±3.3534.78±4.36 35.36±2.5337.21±2.84* 23.51±3.2625.07±3.68* 24.58±3.03 25.87±4.02 t值 0.194 5.894 0.598 5.480 0.163 5.774 0.435 6.893 P值 0.847 0.000 0.551 0.000 0.870 0.000 0.665 0.000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精神分裂癥需長期治療,目前精神科對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已不再局限于急性期,而是強調對疾病的全程治療。部分患者由于神經阻滯劑產生的副作用,在癥狀控制與認知回復過程中易出現不良心理反應,導致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發病率升高,這也大大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10]。若早期未能及時識別并給予針對性治療,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將增加其意外事件發生風險概率[11]。
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原有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比研究鹽酸帕羅西汀和艾司西酞普蘭兩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結果發現:在療效評價方面,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抑郁癥狀評價方面,觀察組患者治療2周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治療4周、6周的HAMD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生活質量評價方面,觀察組患者治療6周后的GQOLI-74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在不良反應評價方面,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證明,鹽酸帕羅西汀和艾司西酞普蘭兩種治療方案在療效及安全性上相當,但艾司西酞普蘭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早期抑郁癥狀改善效果比較明顯,且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病理研究顯示,抑郁癥的發病與大腦神經遞質系統功能失調有關,尤其與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表達異常及再攝取有關,繼而誘發抑郁癥狀,出現情緒壓抑、緊張不安、持續性疲勞等癥狀,需要積極治療[12]。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主要的抗抑郁藥物,艾司西酞普蘭是新一代SSRIs,對5-HT再攝取有很強抑制力[13]。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5-HT的再攝取,能直接作用于5-HT轉運體的基本位點與異構位點上,且具有藥物起效快的優勢,因此其在患者早期抑郁癥狀的改善上起到良好的效果[14]。鹽酸帕羅西汀的藥理作用與艾司西酞普蘭基本相似,但相對而言,艾司西酞普蘭片的藥物活性更高,同時可有效促進患者營養物質的攝入與吸收,進而為25羥基維生素D3(25-HVD3)的生物合成提供營養物質原材料[15]。故在本研究中對患者早期抑郁癥狀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效果確切,起效快,能更快地緩解抑郁癥狀,并有效改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