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輝立,藍培桂,岳振民
(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中醫外科,廣東肇慶 526100)
上尿路結石主要包括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可引起絞痛、梗阻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上尿路結石病因復雜,與個人生活方式、自然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1]。現代醫學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具有創傷性,故有一定局限性。而中醫藥因其療效可靠、安全性高的特點受到臨床醫師和患者青睞[2]。上尿路結石屬中醫“石淋”范疇,近年來中醫藥逐漸被用于尿路結石的治療,獲得臨床認可[3]。中醫方劑干預是上尿路結石常規中醫治療方法,排石操則是近年來被臨床推薦的用于上尿路結石患者康復的訓練方案[4]。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濕熱蘊結型是上尿路結石主要辨證分型,占比達42.69%[5]。因而本研究收集78例濕熱蘊結型上尿路結石患者,研究中醫導引下排石操與中藥方劑的聯合應用價值,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收治的78例濕熱蘊結型上尿路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7.24±11.08) 歲;體質量指數(BMI)19.00~24.50 kg/m2,平均 BMI(21.79±1.80)kg/m2;病程1~7年,平均病程(3.92±1.08)年;結石位置:左側28例,右側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8.08±12.25) 歲;BMI 18.50~24.85 kg/m2,平均 BMI(22.02±1.97)kg/m2;病程 1~8年,平均病程(4.07±1.12)年;結石位置:左側25例,右側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6]中上尿路結石的診斷標準;②濕熱蘊結辨證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推薦標準[7];③均在本院接受門急診及住院治療;④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膀胱結石或尿道結石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肺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⑤治療期間主動要求退出者;⑥患者依從性差,不能完成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通淋排石湯干預,組方:金錢草20 g、雞內金15 g、黃芩20 g、威靈仙15 g、柴胡15 g、川牛膝15 g、郁金15 g、車前子12 g、枳殼10 g、白芍10 g。對于腹痛嚴重者,加用延胡索12 g,濕熱重者加用黃柏10 g、茵陳10 g,氣虛嚴重者可加用黃芪10 g、黨參10 g,有血尿者,可加用梔子、小薊各10 g。湯劑由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煎藥房煎制,每劑煎制后濾取300 mL藥汁,分2次服用。每周對處方調整1次,療程共4周。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中醫導引排石操干預,連續干預4周,具體方案,見表1。

表1 中醫導引排石操訓練方案
1.3 觀察指標 ①在完成4周干預后評估治療效果。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中醫證候評分方法記錄評分[8],癥狀包括尿頻、尿急、血尿、尿痛、腰腹痛,按李克特量表(Likert)0~3分計分,舌象和脈象按是否正常記為0~1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計算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顯效:減分率≥80%;有效:30%≤減分率<80%;無效:減分率<3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對顯效、有效及無效等級資料進行非參數秩和檢驗,以評估整體療效。②分別在干預前后清晨(7:00)空腹采集肘靜脈血5 mL,采用Microfuge 20/20R臺式高速離心機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送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應蛋白(CRP)。③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尿液代謝異常疾病的發生率。包括高尿酸血癥、高鈣尿癥、低鎂尿癥及高磷尿癥。統計兩組患者結石排凈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顯效率為58.97%,對照組為35.9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整體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血清TNF-α(ng/L) 血清IL-6(ng/L) 血清CRP(μg/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9 26.75±7.89 12.56±4.50* 1.20±0.33 0.54±0.16* 170.23±33.43 82.02±14.44*對照組 39 25.80±8.14 18.73±5.12* 1.25±0.29 0.75±0.20* 165.77±28.85 102.35±21.23*t值 0.523 5.653 0.711 5.120 0.631 4.945 P值 0.602 0.000 0.479 0.000 0.530 0.000
2.3 兩組患者尿液代謝異常疾病發生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高尿酸尿癥、高鈣尿癥、低鎂尿癥及高磷尿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高尿酸尿癥、高鈣尿癥及高磷尿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低鎂尿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干預后觀察組有33例患者結石排凈,排凈率為84.62%,對照組有25例患者結石排凈,排凈率為64.1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尿液代謝異常疾病發生率比較 [例(%)]
上尿路結石病因復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尿痛、尿頻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還可引起輸尿管狹窄梗阻和局部感染,嚴重者可導致尿毒癥。既往還有研究顯示,上尿路結石可刺激局部黏膜,增加癌變風險[9]。因此,對上尿路結石患者進行早期干預,不僅可減輕泌尿系癥狀,還可逆轉病情,改善患者預后。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上尿路結石外科手術方式不斷進步,其中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應用較為廣泛,但手術治療多有創傷,且對于有器質性梗阻或有出血性疾病者,更是難以開展手術。另外,對于病情較輕的早期患者,可通過非手術方式達到治療目的。
《黃帝內經》首次提出“淋癥”概念,《諸病源候論》則對其病機進行總結,指出“諸淋者,腎虛而膀胱熱故也”。《丹溪心法》則針對病機提出,淋癥治法關鍵在于疏利小便[10-12]。淋癥病程較長,多有腎虛表現,若患者感受濕熱毒邪,郁結下焦,腎為熱所乘,導致濕熱蘊結型淋癥的發生,并出現尿痛、尿頻、腹痛等結石癥候。對于此類患者,則應以清熱通淋為主要治療原則。通淋排石湯是治療淋癥的中醫經驗方,方中以金錢草為君,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同時給予雞內金輔助健脾排石,另外,方中以黃芩、柴胡合為臣藥,可清熱利濕。此外,方中加用車前子、牛膝、枳殼為佐藥,增強行氣通淋止痛功效。此外,本研究根據患者伴隨癥狀對組方進行隨癥調節,達到辨證治療效果。
經絡學說是中醫診療的重要學說,在中醫經絡穴位理論指導下進行排石操鍛煉,符合中醫經絡理論。正如周智恒教授所言,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13]。因而,本研究根據中醫理論,對排石操進行改良,并根據結石不同部位進行精準選穴,具有精準治療之效,同時根據經絡行走,沿經絡將腧穴遠近結合,進行按揉和跳躍,既可促進結石下移,減輕局部疼痛,又可達到舒筋活絡、促進津液代謝作用。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說明中醫指導下的排石操與中藥湯劑的聯合應用可達到鞏固療效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尿液代謝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這也與排石操的實施有關。炎性反應是上尿路結石病情進展的重要誘因,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可形成上尿路局部粘連,影響結石排出,甚至改變泌尿道解剖結構,加重病情。排石操的開展可通過局部腧穴經絡刺激,糾正微血管痙攣,改善局部微環境,達到減輕炎癥反應目的。現代醫學也認為,輸尿管松弛程度和結石近心端進水壓是影響結石排出的重要因素[14],通過排石操的訓練可擴張輸卵管腔,增加近心端靜水壓,從而促進結石排出。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減輕局部炎性反應可能是排石操提高療效的原因之一。
綜上,中醫導引排石操聯合中藥湯劑用于濕熱蘊結型上尿路結石患者,療效可靠,有助于改善尿液代謝狀況,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