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玲
商城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 商城 465350
一直以來,肝癌的發生率、致死率都非常高,臨床通常將肝癌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1]。原發性肝癌作為我國最為多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當前臨床對其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隨著深入研究了解到,盡早診斷、盡早治療為獲得良好療效的重要條件。由于肝硬化也屬于嚴重危害人類神經安全的肝臟疾病,表現出肝細胞廣泛壞死、肝臟纖維組織增生,肝臟結構及血供破壞,且肝硬化可發展至肝癌,需注意兩種疾病的鑒別[2]。如今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可采取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如AFP、CEA、CA199及CA125,但單一指標檢測存在敏感度、特異度低的問題,而聯合檢測是否可準確診斷及鑒別,需深入研究[3]。為此,研究對原發性肝癌檢測AFP、CEA、CA199及CA125指標的準確性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月商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擇60例肝硬化患者為觀察組和6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研究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8~62歲,平均年齡(44.16±3.62)歲。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4.05±3.70)歲。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44.11±3.89)歲。三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肝癌評定標準[3]:(1)病理診斷,根據患者的家族病史、臨床病理特征等,有明顯肝癌癥狀。(2)結合對患者見痰液細胞學檢查、肝臟MRI檢查、CT等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肝癌病變特征。(3)合并檢測患者的巖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轉移酶同工酶2、異常凝血酶原、α1抗胰蛋白酶、堿性磷酸酶同工酶等提示為肝癌者。納入標準[4]:(1)確診為肝癌。(2)患者神志清晰并且自主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在實驗期間配合相關數據調查統計。(4)患者無其他嚴重病癥或對實驗指標產生影響的疾病。(5)所有入選患者均有與本研究相關的完整臨床資料數據,年齡及性別不限。排除標準[5]:(1)有智力障礙、身體較差無法進行實驗觀察。(2)未簽署知情同意書。(3)中途停止接受觀察。
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 L進行檢測,離心處理3 000 r/min,10 min,分離血清置入冰箱保存待測,對血液進行離心處理后得到血清,并監測血清中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準確記錄兩組觀察對象的相關指標,采用美國貝克曼DXI-800免疫發光分析儀進行血清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99(糖原199)以及CA125(糖原125)檢測,試劑為貝克曼公司配套試劑盒。
陽性標準為:AFP>20μg/L,CEA>5μg/L,CA199>37 ku/L,CA125>35 ku/L。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血清AFP、CEA、CA199及CA125檢測結果水平最高,且顯著高于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AFP、CEA、CA199及CA125指標情況(s)

表1 三組AFP、CEA、CA199及CA125指標情況(s)
a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b表示與觀察組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60)觀察組(n=60)對照組(n=60)AFP(μg/L)3845.26±852.26ab 42.23±12.06a 4.52±1.06 CEA(μg/L)15.53±2.61ab 2.26±0.43a 1.82±0.46 CA199(ku/L)82.24±15.63ab 13.34±4.11a 8.82±1.52 CA125(ku/L)104.13±26.64ab 25.53±6.29a 7.13±3.02
AFP、 CEA、 CA199及CA125聯合檢測敏感度96.67%,特異度98.33%,準確度97.50%。見表2。

表2 AFP、CEA、CA199及CA125聯合檢測敏感度、特異性分析 例
肝癌即肝臟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疾病,晚期肝癌患者會出現嘔吐、乏力、腹瀉等癥狀[5],其中患者最明顯的臨床癥狀為疼痛,嚴重的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還會導致患者心理上出現負性情緒。除了通過影像學、臨床表現等方式分析患者的病情,還可以通過檢測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AFP、CEA、CA199、CA125等,來進行診斷分析。肝癌不僅會導致患者肝臟功能受損,患者的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谷氨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GP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的水平受到影響,部分患者還會在長時間的化療治療中,感到焦慮、抑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同時,臨床還有一種常見病癥是肝血管瘤,此病本身是肝臟血管中的異常增生情況,逐漸演變成為較大的血管團。臨床上診斷肝癌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測定患者的血清AFP來進行評定,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持續血清AFP>400μg/L,即可考慮患者有肝癌的可能。肝癌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臨床認為肝癌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且發展過程也較為復雜。主要的因素目前認為是環境和飲食因素,并且如果患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也非常容易發展成為肝癌。另外,在環境方面,如果患者長時間處在含有亞硝胺類物質的環境中,患上肝癌的幾率也會提升。肝癌早期要進行診斷鑒別具有一定難度,此時患者的身體癥狀并不明顯,需要結合輔助化驗檢查的結果來進行分析。
近年來臨床加強對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研究,其中穿刺活檢準確率高,但難以推廣,影像學診斷易與其他肝臟疾病誤診,因此如今臨床加強對腫瘤標志物研究[4-8]。腫瘤標志物需符合唯一一種腫瘤特有,且與腫瘤大小、腫瘤分期有關,與預后有關,但與健康人及其他疾病無關,而血清AFP、CEA、CA199及CA125單一檢測均不符合上述要求,因此需加強聯合檢測的研究。由于人類細胞惡性轉化表現為糖類抗原增高,聯合檢測相關指標可作為診斷依據,其中AFP屬于肝癌可靠的腫瘤標志物,該指標水平異常增高,且一般可超過500 ng/mL,但部分患者不分泌此糖蛋白,難以檢測[9-10]。CA199作為低糖類抗原,CA125作為大分子糖蛋白抗原,對檢出惡性腫瘤有較高價值,但對明確惡性腫瘤類型有局限性,可作為輔助診斷腫瘤標志物。CEA對由胚層分化的腫瘤浸出率高,雖然對腫瘤早期診斷無明顯作用,但可作為鑒別原發性肝癌和胃腸轉移性肝癌的依據。聯合四種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檢出原發性肝癌,鑒別原發性肝癌和肝硬化有較高價值。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肝癌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導致此病的原因也較多。許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對疾病不夠了解,沒有及時接受診治,最終導致病情延誤[3]。肝癌可能逐漸引發肝性腦病、肝癌破裂出血等危急情況,嚴重的還可能出現腫瘤細胞轉移的情況,危害患者生命。肝癌患者的診斷工作非常重要,在對肝癌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通過結合檢測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可以準確觀察到與普通健康人群具有差異,這是因為在腫瘤細胞的作用下,機體中的癌胚抗原等會發生明顯變化,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標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清AFP、CEA、CA199及CA125檢測結果水平最高,且顯著高于觀察組和對照組;聯合檢測敏感度96.67%,特異度98.33%,準確度97.50%,提示AFP、CEA、CA199及CA125聯合檢測可作為診斷原發性肝癌的可靠依據,但仍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應診斷疑似患者需穿刺活檢。根據最終檢測的數據分析,肝癌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CEA、AFP、CA199、CA125等水平與普通健康人群有顯著性差異,診斷的效果準確性高。
綜上所述,原發性肝癌檢測AFP、CEA、CA199及CA125指標的準確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