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重癥監護室,河南 鄭州 450000
重癥肺炎(SP)屬于常見重癥疾病,易合并呼吸衰竭(RF),病情發展迅速,臨床病死率高達30%以上,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對于SP合并RF患者需根據通氣指征予以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此類患者有效排除氣管內分泌物、保證氣道通暢是呼吸機治療的重要環節,予以氣管內吸痰是緩解呼吸通暢的關鍵。而研究發現,不同體位對吸痰效果有不同影響[2-3]。基于此,本研究分組探討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在SP合并RF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回顧性選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4例SP合并RF氣管插管患者,接受常規吸痰護理干預的41例為常規組,接受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的43例為研究組。常規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3.32±6.63)歲,原發疾病為慢阻肺26例,肺間質纖維化7例,吸入性肺炎5例,其他3例,RF類型:Ⅰ型11例,Ⅱ型30例。研究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4.10±6.51)歲,原發疾病為慢阻肺27例,肺間質纖維化6例,吸入性肺炎5例,其他5例,RF類型:Ⅰ型12例,Ⅱ型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SP符合下述1項主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主要標準為需要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膿毒癥休克經液體復蘇后仍需血管活性藥物治療;次要標準為氧合指數≤25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頻率(BR)≥30/m in、血尿素氮≥7.14 mmol/L、多肺葉浸潤、收縮壓<90 mmHg需積極液體復蘇。(2)符合RF診斷標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正常或提高,且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3)均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認知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2)嚴重心、腎等器官功能障礙。(3)合并惡性腫瘤。(4)伴有嚴重并發癥。(5)無自主呼吸或出現呼吸驟停。(6)不具備機械通氣使用指征。(7)合并其他系統傳染性疾病。(8)存在軀體障礙無法側臥位者。
均予以原發病、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并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將呼吸機模式設置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設置參數:潮氣量(VT)為360~400 mL,BR為12~15次/min,吸入氧濃度(FiO2)為40%~60%,吸呼比為1.0∶1.5~1.9,呼氣末正壓(PEEP)為5~6 cmH2O。
常規組予以常規吸痰護理干預,由ICU護理人員進行操作,每次吸痰保持患者原體位不動,予以氣道內濕化(注入生理鹽水4 m L),接呼吸機通氣20 s,吸痰時間10~15 s,負壓20~30 kPa,并由下向上、由外向內進行叩背,每2 h翻身及叩背1次。研究組予以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1)側向旋轉吸痰。由專科護理經驗≥5年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并由2名護士配合,首先予以側臥位(痰液滯留的肺段在下),予以4 m L生理鹽水的氣道內濕化,接呼吸機通氣15 s,由下向上、由外向內叩背,然后翻身150°~180°,于15 s后進行吸痰,吸痰負壓20~30 kPa,吸痰時間10~15 s,翻身叩背1次/2 h,按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翻身,并于翻身前后進行叩背。(2)接受基礎ICU護理干預。①環境護理。每日通風2次,使用空氣消毒機消毒,30min/次,定期監測病房空氣。②設立觀察表與病情評估。由護理人員依據觀察表進行生命體征指標監測,尤其在每次吸痰前后進行統計記錄,每2 h觀測1次,對于病情加重者,增加監護頻次1次/h。③呼吸道護理。Ⅱ型RF患者接受低濃度吸氧,對Ⅰ型RF患者接受高濃度吸氧,以按需吸痰為基本原則,注意無菌操作,并進行呼吸機干預,集水杯放在管道最低點,定時更換冷凝水與管道等。④并發癥干預。注意識別與預防壓瘡、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誤吸等并發癥的發生,注意易受壓部位觀察,遵循先吸痰后鼻飼原則,并注意口腔與鼻飼相關護理,清除分泌物,降低感染發生風險。⑤認知指導。待患者病情穩定時,對患者進行SP合并RF疾病知識與目前病情說明,說明疾病轉歸,表示積極配合臨床救護可促進疾病恢復。⑥心理干預。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對于過度憂慮者使用正能量激勵語言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列舉治療成功案例,樹立配合臨床救護的信心,并予以眼神等非語言關懷,撫慰患者情緒。對于情緒穩定者,可予以治療配合說明,若出現負性情緒時,可使用注意力轉移法、展望法進行緩解,并指導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呼吸功能鍛煉,以促進其恢復。
(1)生命體征。統計比較吸痰前2 min與吸痰后2min兩組患者心率(HR)、BR、血氧飽和度(SpO2)指標。(2)恢復進程。統計比較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長。(3)并發癥。統計比較兩組患者Ⅰ期壓瘡、VAP、誤吸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吸痰后2 min,兩組患者HR、BR、SpO2水平均優于吸痰前2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體征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體征情況(s)
a表示與同組吸痰前2 min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43)常規組(n=41)t值P值HR(次/min)吸痰前2 min 90.12±4.01 89.85±3.27 0.337 0.737吸痰后2min 86.79±3.85a 87.11±3.39a 0.404 0.688 BR(次/min)吸痰前2 min 24.01±3.16 23.79±2.99 0.322 0.748吸痰后2 min 20.83±3.25a 21.20±3.13a 0.531 0.597 SpO2(%)吸痰前2 min 96.01±2.04 95.93±1.85 0.188 0.851吸痰后2 min 97.56±2.15a 96.92±1.72a 1.502 0.137
研究組患者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長均較常規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進程情況(s) d

表2 兩組患者恢復進程情況(s) d
組別研究組(n=43)常規組(n=41)t值P值ICU入住時間7.28±1.39 8.39±2.03 2.936 0.004總住院時長14.01±1.72 15.33±2.04 3.212 0.002
研究組患者VAP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近年來,由于心肺基礎疾病或附加危險因素增多,SP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且對于合并RF的患者,增加病情危險程度與治療難度,患者可因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嚴重而危及生命,機械通氣雖可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狀態,但需予以氣道管理提高整體護理質量[4]。
人工氣道氣管內吸痰是呼吸道管理的關鍵措施,直接關系到患者臨床結局。有研究顯示,對于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采取不同吸痰體位(側臥位、半臥位、側臥旋轉體位)對吸痰效果、呼吸道并發癥有不同影響[5]。另有學者發現側向旋轉吸痰護理策略可促進機械通氣患者恢復時間,是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6]。本研究對SP合并RF氣管插管患者使用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結果發現,吸痰后2 min,兩組HR、BR、SpO2水平均優于吸痰前2 min,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可有效吸痰,且吸痰后未發生較明顯的HR、BR、SpO2水平波動,較為安全。機械通氣雖可改善患者呼吸,但易損害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的纖毛擺動功能,導致分泌物淤積,干擾呼吸道通暢,增加VAP發生風險,影響恢復進程,在使用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后,研究組VAP發生率低于常規組,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長短于常規組。側向旋轉吸痰是綜合氣道濕化、翻身、叩背的綜合方法,可使患者一側肺與另一側肺處于縱向軸線垂直狀態,便于氣道分泌物移動,在濕化、叩背結合下利于痰液排出,徹底改變常規吸痰法吸痰不徹底的不足,減少VAP發生,減輕肺部痰液浸潤侵害,促進患者恢復,進而縮短患者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長。
綜上所述,側向旋轉吸痰護理干預策略應用于SP合并RF氣管插管患者,可降低VAP發生風險,縮短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長,未增加吸痰后生命體征波動幅度,是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