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東壩中學 李 莉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地理學科教學要關注學生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培養,強化學生讀圖識圖、分析判斷的學科能力。初中地理教師深刻認識地理圖表教學資源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價值,根據班級學生學情差異展開積極教學應對,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地整合地圖教學資源,優化設計讀圖學習活動,依托讀圖教學更好地達成地理知識教學目標,在完善學生地理知識認知體系建構的同時,也能調動激發學生多元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讀圖思考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推動學生立體思維能力養成與發展。
地理教材編排的每一張地理圖表都有著深遠的編排意義,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內容。教師優化識圖說圖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情境、組織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地理圖表內容,提煉其中的關鍵知識要素,推動學生地理新知的自然生成。
1.利用說圖創設情境。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涉及到的圖表內容包含了大量的線條、標志、符號等構圖要素,圖文素材較為枯燥,容易打擊學生地理課堂識圖說圖的學習興趣。教師創新地理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切入點,有意識地在說圖教學中創設各種類型的教學情境,為識圖說圖教學注入全新活力,調動學生觀察學習的思維積極性。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探究情境等,都可以作為調動學生觀察思維的情境素材,教師根據地理圖表的內容特點,靈活選擇說圖情境創設切入點,為學生積極表現自己的觀察學習成果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
關于降水量分布圖的圖表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理解掌握,按部就班地完成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劃分、降水的季節變化等知識講解,夯實學生理論知識基礎;接著,教師投放降水量分布圖的圖表素材,著重向學生解釋圖表的構成要素,揭示其中的地理意義,讓學生對降水量分布圖形成初步識圖感知;最后,教師利用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馬卡拉瑪沙漠作切入,創設說圖教學情境,引入它們的降水量分布圖,制造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思維活躍狀態下進行說圖表達,加深學生對降水量分布圖的知識理解。
2.利用說圖組織活動。
教師增強識圖說圖教學活動的開放性,利用說圖組織更多趣味活動項目,提高學生地理課堂說圖學習參與效率,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討論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教師緊密切合課堂教學核心知識,豐富說圖活動的載體選擇,借助競賽活動、游戲活動、趣味活動等不同活動類型,帶動學生說圖學習熱情,并在不同活動當中適時滲透各種識圖、說圖的學習技巧,改善學生認知習慣,提高學生說圖學習實效性。
指導學生正確辨識地圖方位時,教師對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利用“百度地圖”軟件展示校園周邊地圖,啟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推出地圖當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學生對校園附近的環境自然早已爛熟于心,根據山脈、河流及各種建筑物的相互位置關系,能夠順利識別地圖的方向。教師組織說圖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識圖過程、辨別技巧,根據學生作答結果進行啟發誘導,和學生一起總結出便于記憶的識圖順口溜“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上北下是南,左西右是東”,增強說圖活動的趣味性,輔助學生準確掌握識圖說圖的相關技能。
教師拓寬地理圖表教學視野,整合課內外地理圖表教學資源,以項目化教學處理,設置針對性較強的地理析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析圖問題、析圖案例的引領下,找到認知建構的邏輯思維切入點,激發學生邏輯推理思維,梳理學生地理知識體系邏輯脈絡。
1.借助析圖設計問題。
地理課堂析圖學習是歷練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推理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注重學生課堂學習思維調度,在析圖教學當中設計多層次學習問題,用問題驅動學生更有目的性地投入到地理圖表的分析探究中,能夠提高學生地理課堂學習效率,助力學生突破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知識,確保學生知識建構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同時,層次化問題設計,能夠滿足學生思維成長的個性需求,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注重地理析圖問題的體系性設計,圍繞重難點知識要素進行啟發引導。如,講解中國河流的分布情況時,教師圍繞“長江”知識要點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認真觀察中國河流圖,思考:“中國最長的河流是什么?”“它的發源地在哪里?”“它最長的支流是哪個支流?”“它途徑了多少個省份?”……這些析圖問題的設計具有明顯層次性特點,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片素材,可以逐一解決這些問題,既能認識到地理讀圖、析圖的學習價值,也鍛煉了自身的分析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借助析圖打開案例。
地理圖表早已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符號系統,這些識圖知識雖然繁瑣零碎,但也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教師深度發掘地圖當中的這些符號關系,緊抓它們的表象聯系和內在聯系設計析圖學習活動,用析圖活動打開地理學習案例,建立學生地理新知探索的認知起點,啟發學生合理運用讀圖技巧和圖表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把握地理識圖分析的一般方法、一般規律,提高學生邏輯推理的學習品質。
教學處于“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東南亞地區”相關知識時,教師深度剖析教材內容,圍繞東南亞地處聯系亞洲和大洋洲、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特點切入課堂析圖教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解決以下學習任務:十字路口有什么特點?東南亞地區處于世界地圖的哪里?東南亞地區的周邊海域、大洲有哪些?東南亞地區包含了那些國家,它們的位置和形狀有什么特點?這些學習任務對初中生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學習難度,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有序投入地理圖表的分析探討中,建立先從整體研究地區位置,再從部分解讀地區特點的圖表分析一般性思路,改善學生地理析圖的學習方法,學生的析圖學習效率也顯著提升。
教師尊重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地理圖表素材進行多元化處理,利用讀圖填圖的形式,推出更多地理知識訓練活動,引領學生在繪制地圖、填充地圖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地理知識內容,提高學生地理讀圖能力,增強學生發散思維。
1.依據填圖推出訓練。
利用地理圖表設計地理訓練問題,是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形式。教師在傳統的地理填圖訓練模式之上謀求創新,適應初中生獨特的學習心理特點和認知思維習慣,不斷推出形式新穎、內容多變的填圖訓練項目,激發和保護學生在地理訓練中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情感,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性的學習機會,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地理知識實踐應用的綜合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普及,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經是初中地理課堂的常態化教學手段。教師以此展開創新優化的地理填圖訓練,利用電子白板、教學交互一體機等操作便捷、演示效果好的教學設備,讓學生到講臺前來直接操作電子設備完成填圖解題。在考查學生地理圖表知識學習成效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表達展示平臺,便于學生展示自己獨特的地理圖表分析方法、填圖技巧,改善學生地理課堂學習交互效果。除信息化教學外,組織學生繪制地理圖表、自制地圖模型等方式,也是創意開展填圖訓練活動的有效路徑。教師要提高創新教學能力,積極探索這些新興教學手段的訓練滲透渠道。
2.依據填圖深化認知。
地理填圖活動過程,是學生再學習、再探究的過程,能夠及時有效地鞏固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印象,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理解,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質量。教師高度尊重學生學科學習的主體地位,創意設計地理填圖活動內容,用開放性、自主性較強的填圖學習課題,解開學生發散思維的枷鎖,引導學生形成準確的地理知識表象認知,并在學生學習成果之上設計更多啟思性思考問題,逐步將學生學科思維引向更深層次。
教師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分析歸結出更多個性化讀圖學習成果,完善學生地理認知體系。學習了中國省份地圖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掌握各省份的輪廓形象,教師設計開放化的填圖活動,通過給定省份地圖的大致輪廓,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它們分別是哪個省份,并分享各自的判斷依據。開放的填圖課題設計,使學生學習思維得以充分發散,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創造性的判斷方法,如:陜西有秦陵,它的地圖輪廓就像兵馬俑中的跪俑一樣;河北的地圖輪廓看上去就像大扳手一樣,把北京“包裹”在內……通過填圖學習,學生對中國省份地圖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各省份輪廓形象的記憶效果也要比死記硬背的方式更好。
看圖寫文是鍛煉學生地理知識理解應用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布設看圖寫文訓練內容,通過投放圖文轉換素材、延伸圖文轉換訓練,啟迪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地思考解決地理圖表問題,促進學生直觀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鏈接、溝通、配合,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
1.投放圖文轉換素材。
地理課堂的圖文轉換教學活動設置離不開豐富的地理圖表素材。教師應具備項目化教學意識,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強大的包容性優勢,發掘、整合圖文轉換教學資源,觀照地理圖表素材的知識特點、讀圖方法、訓練目標等教學要素,在同一項目化教學活動中,整合融入更多輔助性信息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地理圖文轉換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歸納總結其中的核心知識要素,明確地理知識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方法。
在《板塊的運動》相關知識教學中,有關“板塊構造學說”的支撐素材不勝枚舉,教師可以切合初中生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對這些拓展資料進行篩選,集中展示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交界的地區圖,引導學生進行圖文轉換:根據地質學家測量,喜馬拉雅山的高度始終在緩慢上升中,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我國地理工作者曾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體巖石中發現了海螺、魚類的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什么?典型性較強的圖文轉化素材直指課堂教學核心知識。學生完成圖文轉換學習的過程,亦是深度建構地理知識體系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立體思維的成長發展。
2.延伸圖文轉換訓練。
當前初中地理學科訓練教學愈發關注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培養,很多圖文轉換問題設計都涉及到多個地理知識領域,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延伸圖文轉換訓練維度,關注多領域知識對接融合,可以在原有地理圖表素材和提問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設計一題多問的訓練內容;也可以對接其他學科知識、生活認知經驗,設置注重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內容,達到一舉多得的圖文轉換訓練效果。
學習了“比例尺”這一概念知識后,教師延伸圖文轉換訓練內容,要求學生在課下搜集包含比例尺的地圖素材,研究比例尺的實際作用,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完成看圖寫文的語言轉換。從學生作業反饋來看,有學生利用比例尺,計算了從學校所在地區到三亞、廈門等旅游城市的直線距離,推斷乘坐飛機需要多久到達,規劃假期旅游計劃;有學生用比例尺計算了從學校到公園的交通距離,估算需要多少元的打車費用……拓展性的圖文轉換訓練,延展了學生地理知識應用思維廣度和深度,提高了學生地理讀圖的實踐應用能力。
地理圖表教學資源既是大部分地理知識演繹呈現的必要載體,也是形塑學生地理認知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有力抓手。初中地理教師要將地圖作為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以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作為基本教學目標,加強識圖說圖、搜圖析圖、讀圖搜圖、看圖寫文等教學活動的創設投放,豐富學生讀圖學習感性認知素材,增強學生讀圖學習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引領學生通過高品質的讀圖學習,得到觀察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立體思維等多元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