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農安縣伏龍泉鎮中心小學 吉林長春 130213)
小學生正處于教育起始階段,小學語文學科理應肩負起育人職責。雖然語文教材中收編了大量的優秀文章,但是對于學生教育而言尚且不夠,故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發教育資源,嘗試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豐富語文課堂,拓展教學路徑,在教學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在傳統文化中滲透中發揮教材教育價值,力求落實新時代的育人目標。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色彩,語文知識的學習側重于學生的主觀體驗。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即使是一首短小精簡的古詩詞,教師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備課與講解。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豐富課堂內容,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價值導向[1]。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教師可以講述我國春節的傳統,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講述重陽節的習俗,借助傳統節日讓學生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語文本就是我國的傳統學科,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能實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又能引導學生在教材知識的學習中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并將傳統文化在理解的基礎上傳承下去。
語文給予人的教育往往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涉及文章背后的情感、思想、內涵、哲理、意境以及作者的心情。學生單靠字面意思理解,根本難以參透其中的教育價值,如孟浩然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他真的是羨慕漁夫釣魚嗎?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真的僅僅是表達廬山嗎?很顯然都不是,孟浩然是借助洞庭湖表達自己為國效力的政治理想,蘇軾借廬山表達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所得結論不一,即觀察問題應做到全面。關于這些內容,不深層理解難以掌握其中的內涵[2]。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深層理解內容,對于語文學科中的內容大部分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去參透,如果僅僅是按照現代人的思想去理解,是難以體會其中內涵價值的。
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催化劑,興趣可以調動學生主觀意識,從本質上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與思考動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先決條件。而傳統文化滲透語文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大部分小學在教學中借助傳統活動的形式,如端午節的包粽子活動、清明節祭祖與郊游活動、中秋節引領學生祭月、玩花燈、月下吟詩活動等,這些傳統的活動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3]。將傳統活動融入教學中,一則能加大學生的實踐力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則能充分開發教材的教育價值,落實教學目標。無論從哪一層面分析,傳統文化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故事、活動的形式,還是主題班會、日常學習,都能確保學生時刻情緒高漲,積極投入語文學科中。
傳統文化歷經不同的時代依然能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傳統文化是符合時代進步的,因此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語文作為培養學生言行舉止的主要學科,應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避免學生在新時代文化思潮沖擊下受到不良影響。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如傳統音樂、歇后語、燈謎、文言文、書法、射箭、對聯等,這些都是拓展學生知識的主要渠道。對聯可以在每年春節積累到很多,歇后語在教材與課外讀物中都會出現,還有傳統的農諺、俗語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教材內容終歸有限,新時代教育主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積累,倡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在首位[4]。而要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教師就必須借助傳統文化來拓展學生的知識,在不同的文化中積累、思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部編版語文教材收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大部分都與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關聯,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在開發課程教育資源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具有較大的意義,將其滲透語文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加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將其滲透語文教學,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在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同時,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圍繞其教育價值適當融入傳統文化,輔助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落實基礎課程的教學。
以四年級上冊第二十七課《扁鵲治病》為例,文章內容來源于《列子·湯問》,其中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對于小學生而言,警示他們應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后果將遠比自己想象的要糟。教師在講授這一節內容時,可以適當融入我國的傳統醫學,如文中涉及的熱敷、扎針、湯藥等都屬于傳統醫學,還有古代的望聞問切術、植物療法等都是我國遺留下來的傳統。傳統醫學的高明之處有時遠比現代科技更有效,如今我國醫術發達,傳統中醫依然占據主力,足以證明傳統藝術的高明[5]。同時,《紀昌學射》也涵蓋了傳統射箭元素,教師在授課中可以融入一些傳統射箭文化,文中紀昌持之以恒、虛心求學、專心致志的品質也值得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教育是無聲的,將其融入基礎課程教學可以在具體內容中凸顯其文化理念,加大文章內容的教育價值,同時還能在文章學習中加強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學習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教材中難以攻克的知識板塊主要是閱讀與寫作,之所以將其列為最難,是因為這兩大板塊的學習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考察較強。從閱讀層面分析,要求學生具備足夠的理解能力,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學會積累,摘錄其中的優美詞句,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掌握文中的思想感情,在長期閱讀中提升其閱讀能力;從寫作層面分析,要求學生具備提煉素材的能力,寫作要做到立意新穎,內容豐富,情感貫穿于全文,結構清晰,用文字表達在吸引讀者。閱讀與寫作之間具有內在關聯,將傳統文化滲透學生的讀寫教學中,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以五年級下冊第六課《景陽岡》為例,這篇文章選自經典名著《水滸傳》,其中描寫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師可以結合這篇文章講述一些關于經典名著里面其他人物的故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智取生辰綱等[6]。學生在閱讀《景陽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中國功夫切入,如太極拳、八卦掌、少林拳等,隨即引導學生詳細閱讀武松打虎這一片段。教師將傳統元素融入閱讀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同時給予學生閱讀引導,培養學生在長篇閱讀中學會精讀和略讀。小學生正處于鞏固知識的階段,大量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閱讀重在技巧,并不是對于文章中所有的內容都要字字詳熟,掌握了閱讀技巧,學生就不會在部分無關緊要的內容上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寫作,可以給予學生明確的寫作導向,提供清晰的寫作思路,在長期寫作中逐步提升其寫作能力。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家鄉的風俗》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主動搜集寫作材料,可以在網絡平臺查找,也可以聽當地的老人講述,風俗沒有限制,可以寫不同的節日風俗,也可以寫家鄉的祭祀風俗,或者農耕風俗,飲食風俗等,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生在素材積累中,既能加大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能拓展寫作思路,如此一來,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學生可以養成在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的習慣[7]。將目光投之于生活最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縱觀課內外文章,優秀的作品十之八九與生活有關,而每一部好的作品都是作者認真觀察生活的結晶。因此,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地滲透傳統文化,借助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積累的習慣,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教育性遠高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意識,學生可以在主體參與中明確其中哲理,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并對于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嘗試將傳統文化滲透至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充分開發傳統文化在實踐活動中的育人功能。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結合教材的教育方向,如活動的具體過程、學生的實際能力等,只有考慮到多重元素,才能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指導意義,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8]。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九課《清明》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掃墓活動,或者戶外郊游,也可以聯合家庭安排學生祭祖等。掃墓活動不僅可以實現學生的勞動教育,還能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明確清明節的意義。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乎清明節還有不少說法: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前后一場雨,好似秀才中了舉;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等。關于這些清明節的說法,教師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引導學生在主觀體驗中更加了解清明這一傳統節日。或者在踏青郊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關于清明每年都會還有什么說法呢?引發學生自主思考。關于清明節下雨有不少傳說,教師可以將其融入活動中告知學生,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踐活動所獲取的體驗是在課堂中難以得來的,因此教師也應該充分重視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了解。
學校也可以組織各種關于傳統文化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例如,學校可以舉辦書法大賽內容則以傳統古詩為主,可以是教材中的古詩,也可以是學生在課后積累的古詩,并評選出最優作品,給予學生精神與物質上的獎勵[9]。教師可以組織傳統歇后語、對聯、猜燈謎活動,將班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為出題者,另一組為答題者。一輪結束之后,兩組學生相互調換。出題的主要內容就是歇后語、對聯、燈謎等,答題主要緊扣出題的內容積極搶答,如果小組學生都答不出對方提出的問題,該小組應適當懲罰,即使有一人答出,也算是小組獲勝。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10]。故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嘗試將傳統文化滲透至活動中,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傳統知識,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我國現代教育中的瑰寶,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潛在動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開發傳統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將其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必要性,隨即緊扣部編版語文教材詳細論述了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希望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