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精美
搭乘時間的帆船逆流而上,歷經20年時間的洗禮和實踐的建構,我們在回望中打撈課改的智慧和成果。萬般艱難推課改,喜在當下核心素養已經深入人心,新的育人方式已經落地生根。在實施新課改的路上,所有的教育人都在積極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本真,促進新時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育革命的當今時代,課堂教學尤其是普通高中語文課堂已在悄然發生著變革,全體語文人在無數次的探索中,堅持以四個“關注”為突破口,從思想認識到教學實踐都發生了讓人驚羨的蝶變,大家都在努力尋求一種契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課堂教學新生態,做新課程改革的破冰者和踐行者。
2001年,為迎接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科技迅猛發展的挑戰,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面向世界宣告跨入“課改的世紀”,一種綜合均衡、自主靈動、民主多元的課改氣象悄然展現,三維目標進入全體教育人的視野。2011年,各學科課程標準出臺,高中語文教師在關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上,開始關注學生的人文發展。但是,高中語文的三維目標并未得到落實,一綱多本折射高中語文教材雜亂無章,語文課堂上依然是教師滿堂灌,教教材,仍然將分數作為教育評價的唯一手段。
2018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語文核心素養成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新時代下,普通高中語文課堂不僅要關注語言建構與運用,訓練學生思維品質發展與提升,加強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還要尊重學生個人“情趣”,讓語文教學久違的“情趣”即審美鑒賞與創造回歸課堂。同時,注重文化傳承與理解也成為高中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1]65這些學科素養的出臺,意味著教學目標的升級,課堂教學從設計一個知識點或一個課時轉變為設計一個單元,關注學生運用知識做事,持續地做事,正確地做事,從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上落實“一體四層四翼”,將燦爛的教育理念轉化為生動的生活實踐,讓情境式教學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形式。
近兩年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更凸顯了教育理念的漸變性和時代化,堅定了回歸生活辦教育的信心,也讓全體教育人感受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時代性是教育的引領,時代性是教育的方向,語文教學作為國民教育的龍頭,不僅承擔著提升國民素養的重任,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順利實現,更應該從語文課堂教學這一根本陣地出發,緊隨時代腳步,讓語文課堂新起來,活起來。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統編語文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時代性。新課程、新課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時代背景,新課標呼應的是教學理念亟需更新和學生核心素養亟需提升的時代要求,體現的是新時代國家的育人方向和育才標準。統編語文教材緊扣新課標,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群,強化“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人文主題為線索組織單元,以新時代高中生應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作為隱性的精神主線,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分解成若干人文主題,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揮著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因此新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傳授知識、應對考試、賺取分數的教育模式,而是承擔著強大的育人功能,給學生思想和靈魂賦能,給學生行為和實踐假以正確導向,凸顯出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培養人才的前瞻性和時代感,將學生培養成為眼光澄澈、行為端莊、思想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新時代下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過去幾十年的高中語文傳統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和思路明晰,課堂上語文教師不遺余力教授,課下嘔心瀝血備課、批閱作業,但是語文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極為脆弱,問題到底在哪兒呢?教學行為中人本意識的缺失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立德樹人,已經成為當下新課程改革的著力點,是全體教育人達成的共識,是今天“課堂革命”的起點,體現出新時代教育是有“道”的教育,有“德”的教育。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導演著整個課堂,承載著整個課堂。教師一言堂,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除了記誦老師教授的主題、字詞含義或文言翻譯外,沒有質疑和發問的機會和資格。老師講得唾沫飛濺,學生卻昏睡成片。如此的語文課堂,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得不到開發,課堂上忽略了人的存在,人的缺位是傳統教學最為顯著的流弊。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應跳出語文看語文,要站在育人的戰略高度。[2]以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老師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梳理袁隆平、張秉貴等勞動者的杰出事跡,自我陶醉于勞動的美好與歡樂之中,就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忽略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存在,拋棄了大單元、大概念、大結構、大任務等教學內涵,忘卻了語文學科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缺少了互動式、情境式和項目式教學新理念的實施。如此,語文核心素養成了空中樓閣,語文老師不僅完成不了單元教學任務,更達不到立德樹人的真正目的。事實上,統編教材已經明確了該單元學習任務:學生分組專題研討勞動的價值、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學生評選優秀新聞作品、學生寫一位勞動者等等。每一條學習任務都將“學生”二字置于首位,突出了單元教學的根本任務,關注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育人、培根、鑄魂才是該單元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此可見,該單元教學設計并非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一講了之,必須設計巧妙的教學支架完成以上教學任務。作為一名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通盤考慮到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以及對應的學習任務群,在明確語文課堂教學“人本性”的前提下,采用大單元設計,體現大情境、大任務,突出單元主題“勞動最光榮”,完成學習任務群7“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學習目標,落實單元學習任務中“寫人要關注細節”等教學要求,通過分組閱讀并討論新聞評論的特點,學會寫作新聞評論;通過師生互動探討人物通訊的特點,學會寫作人物通訊;通過合作交流和演講的方式領會勞動意義;通過打掃學校衛生區感受勞動者的艱辛與偉大;通過編撰班級“勞動紀念冊”悟透勞動的價值等,讓語文教學鮮活靈動,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生活,讓語文教學凸顯學生地位,讓語文課堂在學生的廣泛參與中完成育人功能。如此教學,確立了生本地位,彰顯了“人本性”,達到了培養人的教學效果,這才堪稱新時代的語文課堂。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對課文的拆解。就具體一篇課文來看,教師從作者的生平簡歷、主題思想、重點字詞、段落之間的結構關系等方面來解讀文章。整篇美文被肢解,文章的整體性被破壞。學生所能掌握的只是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猶如被拆卸下來的機器零件,難以將它們再重新安裝到機器上去,因為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就是說,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生成。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就是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面向未來,深耕現代課堂。依然以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如若教師分課解析字詞含義,分課剖析人物性格,分課分析塑造人物方法,分課介紹人物通訊的寫法,這樣就脫離了單元教學軌道。其實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通訊的寫法,無須分課分析,教師完全可以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以一個問題串聯本單元每篇課文,在單元整體架構下讓每一位平凡的勞動者觸動學生的心靈,也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精神的傳承和發展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以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從單元教學整體性來看,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分析“單元導語”,明確該單元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這里的“自然”既可以是抽象的地理概念,也可以是具體的景物;要認真分析“單元學習任務”中的三項學習任務,三項單元學習任務的組合呈現出“讀—思—寫”的邏輯關系,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領受不同作者筆下的自然之美,進而反觀自然,進行自我生命主體與大自然之間的對話,從而提升對自然美的感悟力,激發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要認真分析“學習提示”,“學習提示”提出了每篇課文獨特的學習任務,同時又引導我們進行比較閱讀。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學習提示”指出:“學習時要關注兩篇寫景文章的語言藝術,可以從用詞、句式等方面來細細品味。”由此可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著眼于單元的整體性。就該單元教學任務而言,要求語文教師在“自然與情懷”的大主題下,完成新課標中“文字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提出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激發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體會文章中反映的民族審美心理,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落實教材“單元學習任務”中學習寫抒情散文的教學要求。教學設計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把學習內容轉變為具體情境下的三個學習任務:尋找一幅最美的風景,賞析一段最有情味的寫景文字,嘗試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3]271。如此教學設計就從單元的整體性出發,破除了解析單篇課文的課堂教學陋習。
因此,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著眼于單元而非課時,將傳統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縱向組織教學的方式,轉變為依據學科素養目標橫向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森林中體察樹木,讓課堂上學生的人本意識得以復位。
傳統的語文課堂考量的是學習成績,不是立德樹人,無視學生的個性特質,忽略對學生終身發展的指導。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語文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18 個教學任務群貫穿其中。整本書閱讀能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養成閱讀習慣,拓寬閱讀視野。各種實踐活動如圍繞“家鄉文化生活”開展采訪、考察、查閱文獻等,了解家鄉的人和物,關注家鄉的文化與風俗。如“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學會正確面對海量信息,恰當篩選利用。這些能力的獲得,能促進學生個性特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關注,而這些永遠無法用分數來衡量。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情境式教學、問題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滲透其中,讓學生廣泛參與其中而煥發課堂活力。其中情境教學法即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情境創設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要基于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依據時代特點,把學習的真實發生放在聚光燈下。問題教學法則是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項目式教學是教師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以《雷雨》教學為例,可設計項目為排演《雷雨》,并由此交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是讀《雷雨》全劇,看《雷雨》視頻,精讀課文,結合劇情沖突,揣摩臺詞,體會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并與同學討論分享,或寫一段表演設想或建議。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劇組,每組設導演一人,演員若干,排演課本劇,并錄像??傊?,新課程背景下,全體語文同仁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努力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樂意讓課堂向不確定性開放,讓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努力把“講堂”轉變為“學堂”,少教精講,當好引橋路標,實現“主演”到“導演”的角色轉變。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讓我們看到了全體語文人的智慧和力量,也讓我們看到中國教育的前程和希望。課程改革是艱難的,語文課堂教學永遠在路上。所有的語文人都心存敬畏之心,在憧憬期盼,在守望相助。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四點“關注”猶如四束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路,鼓舞我們攜手奮進在語文課改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