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源博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二十大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偉大變革,緊緊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重點任務舉措,為新征程上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環境科研戰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認識和把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定位“擎火者、遠行人、創新家”三個角色,以科技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環境科研工作要堅決忠誠核心、擁護核心、緊跟核心,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和戰略意義,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造福人民。
樹牢價值觀念。自覺地從“國之大者”高度謀劃和推動工作,強化爭先晉位意識,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向國內高水準看齊,保持前瞻性的創新意識,把精力全部放到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撐上,以堅定的信念、勤勉的精神、實干的作風,為生態環境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厚植家國情懷。始終牢記生態環境科技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懷著對事業的滿腔熱情,聚焦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弱項,更加自覺擔負起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大使命。
堅持科學精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心無旁騖,研究培養獨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習慣,鼓勵理性的質疑和批判,提高科學誠信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青山綠水、護藍天凈土,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切實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環境科研工作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科技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注入強勁動力,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全面提升黑龍江省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
堅持理論武裝走在前。自覺站位全省創新發展大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刻領會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牢記初心使命,補足精神之鈣,筑牢思想之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堅持能力提升走在前。重視學習、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提能力練本領,補短板強弱項,注重提升戰略思維能力,找方向、定目標、抓落實。要有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的英雄氣概,要有不驕不躁、孜孜以求的踏實作風,要有勇于探索新領域、發現新知識的素質能力,注重開發特色研究方向,創造新價值。
堅持擔當作為走在前。堅持知行合一,在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求真知、練真功。一要理念更新。多要素多領域開展科學研究,研究方向由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轉變、單一管理向多元協同轉變、污染演變向形成機理轉變。二要技術創新。圍繞生態環境重點領域和治理瓶頸全力開展科研攻關,推動形成一批符合黑龍江省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用技術。三要機制革新。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創造價值效益。四要手段出新。加快建設和完善無人機、視頻監控、衛星遙感、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體系,打通資源壁壘,提升智慧環保水平。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著力建設綠色龍江”“實施生態振興計劃”,標志著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對環境科研戰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堅持第一站位、第一標準、第一時間、第一行動、第一目標,加強生態環境科技戰略力量培養,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跋山涉水”三篇文章,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龍江新篇章。
構建生態環境科技支撐體系。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的基礎性工作。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科研的基礎性、引領性、支撐性作用,大力促進生態環境科研領域協同合作和聯合創新,不斷增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強化基礎性研究。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開展水、大氣、土壤等領域基礎研究,不斷夯實環境科研基礎。鼓勵探索科研平臺多元化,支持申報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是落實系統性研究。圍繞村鎮(小規模)污水處理、畜禽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大氣污染治理、農林廢棄物(生物質)綜合利用等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一批符合區域、行業特點,可廣泛推廣應用的實用技術。三是突出引領性研究。圍繞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加快發展生物經濟等重點工作,完善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研究、協同攻關機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著力提升生態環境領域創新與核心技術的有效供給能力。
構建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和提升環境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力推動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為科學決策、環境管理、精準治污提供支撐。一是在產學研用上實現跨越。搭建技術轉化平臺,加速推動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不斷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速路”。探索建立若干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助推綠色低碳產業和生物環保產業發展。對接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推薦省內先進成熟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入選平臺技術成果庫,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二是在人才培養上實現突破。加強省級領軍人才梯隊的選育儲備,打造專業貢獻突出、引領作用顯著、團隊效應明顯的人才隊伍,逐步構建“矩陣式”人才梯隊格局。結合實際落實《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精神,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切實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三是在指導幫扶上實現共贏。組建科技幫扶團隊,采取“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一題一訓”技術培訓等模式,幫助地方解決突出問題。開展系列技術研討、政策宣講等活動,深度分析企業污染治理技術需求,精準匹配優秀專家和優質成果,為企業提供優質科研平臺,幫助企業破解治污困境。
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科普在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創新改進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促進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一是豐富拓展生態環境科普資源,大力推進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科普化,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自主開發系列主題科普作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實驗室、監測中心等機構和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環保設施單位要增加科普設施及功能,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在國家科技活動周、六五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普日等期間,組織開展主題科普活動。二是開展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建設,把生態環境科普基地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與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場所。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創建和培育,鼓勵相關部門開展生態環境科普場所建設,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提高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科普全民行動。發揮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科普主力軍作用,提升科普咨詢和服務能力。幫扶企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創建科普基地,提高員工生態環境科學素質。支持各類學校、媒體等機構積極履行生態環境科普的社會責任,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科普宣傳強大合力,增強公眾踐行綠色生活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