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判斷經濟形勢,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的,深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號角。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我們必須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依托創新去開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開辟新領域,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注重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們必須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最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回答了在發展中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我們在發展中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需要,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我們必須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斷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共享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于我國現已具備的雄厚經濟基礎、超大規模市場、豐富人力資源、經濟發展韌性等綜合優勢,審時度勢作出的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一是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基于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的現實國情得出的必然結果,與大力促進國際循環并不矛盾。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著力在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戰略性前沿技術等領域攻堅克難,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切實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有效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拉動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二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要素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為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基礎支撐,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可以有效解決因地方保護主義、區域壁壘帶來的市場分割所導致的經濟運行機制不暢、市場信號失真、干擾宏觀經濟平衡、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等問題,從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三是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此外,還要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所處歷史階段,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對經濟建設進行的科學部署。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必須堅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全方位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一是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因此,要通過科技創新、現代金融、資源高效配置等途徑推進新型工業化,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推進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拓寬產業路徑,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二是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優化供給結構,使經濟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動態變化。通過優化政策和完善機制,促進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數量和結構、時間和空間上的相互適配,進而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三是要通過政策引領、技術創新、制度保障、產業升級等措施,推廣低碳技術,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同時,要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