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黨建引領是根本,應當著眼夯基礎、促增收、強保障,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賦能蓄力,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結合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的基層實際,我們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夯基礎、創特色,繪就鄉村組織全面過硬的“紅色振興圖”。鄉村振興各項政策最終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落實,要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的工作導向,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強基礎,點燃引擎加速度。以“邊境紅飄帶”為黨建載體,重點實施“鄂倫春族人民心向黨、依西肯鄉守邊疆、守土護江有開鄉”農村黨建提升項目,完善村級黨組織研究討論重要事項、重大問題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持續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及黨員教育培訓工作,把“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政治信仰教育作為農民黨員教育培訓特色課,推出創新性的情景黨課,通過情景劇、小品、歌舞等多種形式,在強基鑄魂上實現新突破。
抓基層,夯實軸承傳動力。抓好“關鍵少數”,發揮好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和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在各級黨組織書記日常教育管理和能力素質的培養上下功夫。深入落實駐村工作機制,扎實做好選派輪換工作,持續選派政治強、經驗足、業務硬、親民愛民的駐村干部,切實為農民辦實事、為鄉村謀發展,為農村基層建功立業、為集體經濟添磚加瓦,力爭實現農村經濟規模每五年“翻一番”的“三級跳”。
固根本,激發活塞推動力。大力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農村干部隊伍,加速培養農村后備干部。積極擴源增面,全面培育農民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出一大批懂農村、有思想,懂農業、有文化,懂農民、有理想的新型農民黨員。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依托“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千人行動’”,打造農業專家隊伍;大力培養挖掘“田專家”“土秀才”,打造“不走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依托“大學生返鄉創業”計劃,招引本鄉本土大學生到農村發展,實現人才集聚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
二、促增收、謀發展,繪就鄉村產業全面提質的“金色振興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助推鄉村振興進程。
樹品牌,促進農業新發展。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用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等“金字招牌”,建設依西肯鄉野生大豆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基地兩處50畝,擴繁試驗早熟大豆品種5000畝;因地制宜發展和牛、龍藥、冷水魚等特色種養殖業。和牛養殖項目成功簽約落地。與北京華興四季公司簽訂招商引資協議,計劃在依西肯鄉建設以防風為主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萬畝,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北寒地龍藥國家級科研基地、東北亞最道地寒地中藥材種源基地、全國關防風最大仿野生種植基地。不斷提高地理標志產品附加值,整合道地藥材,以點構面,形成“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樹強寒地生物產業創新品牌。“中國野生赤芍之鄉”“中國野生紅豆越橘之鄉”已通過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認證。
激活力,煥發農村新面貌。科學編制城鎮和鄉村建設規劃,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龍江民居建設工作被評為全省標兵;充分發揮塔河縣作為中國最佳運動休閑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的優勢,加快適應市場和消費升級需求,通過整合閑置庭院、林間空地,發展小花園、小菜園、小漿果園,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民宿、農事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各具特色的餐飲村、觀光村、垂釣村、風情園、自駕游營地,實現白樺林山莊、東湖別苑等文旅服務產品供給的提檔升級。
育鄉風,展示農民新風采。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充分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通過農民豐收節、森林美食節等活動,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建設,用優秀傳統文化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用紅色文化激發農民群眾奮斗熱情,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村榮獲“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
三、強保障、辦實事,繪就鄉村治理全面提升的“綠色振興圖”。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工作,實施民生振興計劃,堅持工作向鄉村聚焦、資源向鄉村聚集、力量向鄉村聚合,讓人民群眾共享振興發展成果。
優服務,把好鄉村振興“方向盤”。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加速釋放“行動黨小組”品牌效應,打破機構、單位界限,采取“3名黨員+積極分子、入黨申請人、專業人員”的“3+X”模式,形成樹百面旗幟、引千名黨員、帶萬名職工的“百千萬”行動黨小組帶動機制,以點帶面促進鄉村治理和服務群眾向縱深發展。
重民生,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四個不摘”和五年過渡期要求,保持幫扶政策、資金投入、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常態化監測預警和幫扶,嚴防規模性返貧。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確保發展成果惠及每戶每人。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地力補貼”等惠農政策,努力把好事辦好、辦實、辦持續。
增動能,筑牢鄉村振興“支撐點”。持續強化邊境管控,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防聯控邊境線,確保祖國北大門穩如磐石。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種好祖國最北耕地。立足“以軍為主,以民為輔,軍民互補”發展定位,制定完善寒地測試產業發展規劃和專項科研。目前,塔河縣有嚴寒試驗場、塔哈爾河嚴寒地區試驗場兩處寒地測試基地。聚焦國家“雙碳”戰略,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機制,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生態林業等產業,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塔河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