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歡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鳳凰山中心幼兒園 浙江湖州 313300)
中華傳統美德養成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階段幼兒德育工作的重要教育教學實踐,為提升全民民族自信,培養幼兒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提供了實施路徑,全面促進了幼兒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是開啟孩子學習的第一步,幼兒教育教學的高效開展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的發展變革帶動著社會理念的改變,社會對于德育教育的關注度和重視度越來越高。當下,許多孩子都屬于獨生子女,在生活上、學習中存在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團隊意識較差、勞動意識弱等。面對這些問題,如何通過教育給予孩子在道德品質與能力素養方面的積極影響,并在幼兒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逐步成了現階段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
從本質上來講,幼兒階段開展德育教育主要涉及兩方面。第一,創設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讓幼兒能夠在日常環境中感受美德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對于世界的認知,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小困難與挫折,能夠意識到團隊合作的力量,形成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性格,逐步形成品德高尚、具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人;第二,培養孩子的道德素質是幼兒階段開展德育教學的關鍵和重點,是教學環節的核心關鍵。通常來說,道德素質觀念的培養包含許多方面,道德規范、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倫理綱常、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等,這些能從方方面面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1]。
幼兒學前教學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年齡偏小,思維和認知還處于開發階段,對外界事物保持好奇心,對這一階段的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是幼兒步入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和起步階段。幼兒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很好地為后續學習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
據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孩子認知世界、樹立良好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對世界抱有美好幻想,成人的言行舉止,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成長環境等都能對幼兒期的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幼兒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能很大程度地改變孩子不良習慣的養成,避免受到外界因素與家人溺愛影響形成的自私自利、嫉妒等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不良思想,容易使幼兒形成不健康的性格。此外,通過日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能夠讓幼兒認識到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以及對社會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以往的不良行為和壞毛病,培養成為樂于助人、尊重他人、勇于奉獻、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學前教育階段滲透德育教育能很好地幫助幼兒建立對社會美德的認知體系,能夠有開朗正面的積極反應,可以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有助于幼兒未來長遠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2]。
學前教育的教學方式比較生動形象,教學活動豐富多樣,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有效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是幼兒階段的兒童年齡偏小,思維發展尚未成熟,對外來事物容易接受,模仿能力較強,對其進行德育理論知識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更多的是要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幼兒能夠直接感受美德行為,學習美德知識,從而達到幼兒階段滲透德育教育教學效果。從目前德育教育在幼兒階段的開展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隨著當前社會已經重視在幼兒階段滲透德育教育,且已經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從幼兒園的管理者到教師,在落實德育教育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盲區,管理者只是在理論層面充分肯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從實際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和研究德育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導致教師無法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具體德育教學模式得不到指導,無法創新發展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幼兒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實際落實得不到保障,實際教學活動中開展力度不足,無法培育和提高幼兒的道德素養,不能有效發揮德育教育對幼兒的積極影響。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對德育教育的認識隨著德育教育的教學地位逐步得到提高。但是傳統的教育體系對于當代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并沒有消失,長時間實施的傳統教育機制對教育工作者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是根深蒂固且不會被輕易改變的。受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一些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過度追求幼兒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開設許多課程內容,過多地計算、識字等使得幼兒承受到學習壓力,沒有從實際出發,真正考慮到幼兒的年齡和成長階段,導致幼兒對學習產生厭惡,對后續的成長發展具有消極影響。許多家長也盲目追隨主流,注重幼兒對學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忽略幼兒德育教育方面的發展。這種“極端”的教育思維使得家長和幼兒的心理發生改變,一味地重視發展幼兒的學習能力,甚至出現搶占教育資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安排各種幼小銜接的課外輔導班,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動幼兒園改變教學方式,出現小學化教育趨勢,迫使幼兒接受不符合年齡階段的高程度的教育方式,影響德育教育的落實,不利于幼兒健康發展。
除了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以外,幼兒階段的日常生活也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幼兒在園內的活動時間非常寬裕,教師在日常交流時很容易滲透德育教育,小到洗手吃飯,大到社會公德,都是培育孩子道德素養的好時機。但是在實際幼兒日常活動中,許多教師都忽視了日常活動中細小環節的教育,對于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和錯誤思維沒有及時制止并教育改正,自身也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沒有發揮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的良好帶頭作用,相反自身忽視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影響到孩子的思維觀念,使得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是正確的,是被認可的,長此以往會養成不良習慣,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將影響幼兒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不利于幼兒未來的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信息的更新,當代孩子的娛樂活動范圍縮小,主要休閑活動是電視、游戲等,這些都是虛擬網絡環境,隔斷了孩子與外界事物的交流互動,與同伴、家長的交往空間大大減少,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容易出現自閉癥、交往困難等現象。加之公眾場所的不良行為的誤導以及教育環境中不良行為的耳濡目染,對幼兒的行為習慣以及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3]。
幼兒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當符合幼兒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較多,但是幼兒園較少,班級人數超標,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無法顧及幼兒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滲透實施。此外,一些優秀的學前教育機構分布不均衡,導致教育資源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也是當前學前教育關注的重點。政府開辦的幼兒園無法滿足當下學齡兒童的教育教學,隨之市場上涌現出一大批學前教育機構,這使得兒童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是有部分教育機構,為達到盈利的目的,過渡營銷成為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學校,過分迎合家長的不合理要求,在教學中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忽視道德美德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停留在營養、個人衛生等方面,忽視成長過程中美德教育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認為只要在學校中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將來才能有出息。不少家庭也因為陷入這樣的誤區,導致孩子缺乏道德素養,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幼師作為學齡兒童在校的引導者,其行為習慣對幼兒的影響深遠,德育教育的貫徹落實,需要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因此,教師首先要發揮帶頭模仿作用,以身作則,敢于突破傳統,積極探索和嘗試不同的德育教學方式,研究發掘德育教育資源,促進德育、教育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德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其次,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對于學前兒童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最后,通過加強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落實。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黨抓住機遇,積極學習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探索研究德育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德育教育體系,樹立良好的教學理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讓教師和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德育教育的實施者和踐行者,推動德育教育工作在幼兒教育階段取得更好、更快發展。
德育教學內容是德育教育滲透學前教育的關鍵和核心,豐富多樣的德育教學內容能高效提升德育教學質量,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利用傳統節日培養幼兒的思想美德,如可以引導幼兒在母親節的時候為媽媽準備節日禮物,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報答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教師在特殊的節日能營造特有的節日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美德教育,促進孩子們的情感交流,培育孩子的美德。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本地特色文化,如好人好事、模范事跡等,用身邊的人物事跡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社會美德,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質。
家園結合的德育教育方式也是推動幼兒階段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首先,在幼兒園學習期間,教師要從細節處入手,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幼兒日常活動當中,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無形中提高幼兒的道德品質。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家長要重視孩子的美德教育,在家庭成長環境中繼續延續幼兒園內的德育教育,教師可以與家長多多溝通,在家庭中也要加強對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幼兒教師要及時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需要加強哪一方面的教育,這樣才能讓家長對癥下藥,科學合理地開展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兒園學到謙讓與分享這一美德時,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互動,當餐盤中只有一個蘋果,大家都想吃的時候,應該分給誰,讓孩子自己進行回答,并說出理由,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游戲是培養幼兒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最有效的方式。教師利用游戲活動,能積極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最直接的感受美德思想,在游戲中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實現幼兒教育的寓教于樂。我們園內采取的方式就是“安吉游戲”教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把游戲的自主權徹底還給兒童,激發兒童的積極參與感,讓兒童能夠自由享受游戲,從游戲的樂趣中感受德育教育,激發兒童的潛能。在“安吉游戲”中,孩子們一起探索,游戲過程中會有困難、爭吵、辯解等,這就很考驗孩子們之間的團結、互幫互助等德育,游戲中孩子們通過與小伙伴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克服困難一起完成游戲,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們學習德育教育,提高德育能力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容易忽視的環節恰恰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將德育教育作為一項常態化的教育去對待,從細節處入手,注意培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健康的思維觀念。比如,教師引導幼兒遇見同學、小伙伴要說“你好”,做錯事情要及時道歉說“對不起”,接受別人的幫助要學會道謝等,這些細小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們形成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的行為,培養他們良好的美德素養。再例如,學期階段的幼兒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幼兒之間經常互相爭吵、爭奪東西等現象,教師不能以傳統的說教形式來處理問題,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正確掌握處理問題和情緒的方式,講明白爭執的壞處,讓孩子在認識到錯誤后欣然接受,并能感受到德育,為其他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教師要充分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抓住幼兒心理特點,積極與孩子溝通、互動,在課堂互動中滲透德育思想,將繪本內容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從繪本中的圖片、故事分人物特點以及人物行為,引導幼兒辨別正確的道德行為,能分清楚哪些行為是能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哪些是錯誤的,能正確處理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比如,園內有小伙伴喜歡看《奧特曼》的動畫片,會模仿內容拳打腳踢,與同伴之間相處得也不愉快,有時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糾正對同伴的攻擊性行為。此外,教師也要利用當前先進的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點讀機、影像資料等教育資源,生動形象地展示德育教育,讓孩子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使德育成為孩子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養成的教育工作要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廣泛開展,深入踐行。教師通過積極拓展教育教學方法措施,不斷加強德育教育專業素養,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思想理念,以此為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有效加強新時期幼兒美德教育,從根本上增強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