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墾利第一中學 李志良
華師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崔成林曾指出:“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以大主題或大任務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形成具有明確的主題(或專題、話題、大問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等要素的一個結構化的具有多種課型的統籌規劃和科學設計。“學科大單元教學”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知識邏輯體系建構的最小的學科教學單位,“大單元教學”體現在對學科教學單元內容進行的二度開發和整體設計。
“學科大單元教學”理念把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從淺層次學習走向深度學習。2016 年9 月13 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教育的目標——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8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2017 年版) 發布實施。新時代、新改革呼喚新型教師,當代教師要成為“四有”好教師就需要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這是國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對國家意志的一線回應。
從高考改革的角度看,2014 年9 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這次高考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新高考政策分批逐步推進。
2020 年,山東正式執行新高考政策。新高考政策下,語文高考試題也隨之做出了相應調整。與過去相比,新高考政策下山東語文高考試題的閱讀量明顯增加,除了提高閱讀量外,試題更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具體表現在:閱讀注重考查學生對整篇文本的把握,感性的知識積累類題目減少,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概括、歸納、探究、表達等);選文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品;注重挖掘文本的時代意義、社會意義。
語文高考試題的變化要求高中語文教學做出必要調整。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應實行學科大單元教學。
以學科大單元教學為主軸,通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兩條線索研究,形成比較成熟、成體系的大單元教學學習路徑。教學設計上突出單元整合特點,以核心任務為中心,設計各種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思維訓練,提升分析歸納整合能力,構建起成體系的知識框架;在實施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意引導學生全面提升思維品質,以小組活動等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會運用思維導圖等方式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教學完成后反思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總結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種問題,指明今后教學的方向。
以下為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
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我校語文教學現狀及問題的分析,我們試圖以學科大單元為主軸,通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兩條線索研究,形成較成熟、系統性的大單元教學路徑,以期待真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文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具體實施的。
變單篇教學為單元教學、群文教學。一篇課文不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教學單元的組成部分。
以高中選擇性必修下冊為例,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圍繞“詩意的探尋”展開研習,品味詩歌之美。本單元由《氓》《離騷》《孔雀東南飛》《蜀道難》《蜀相》《望海潮》《揚州慢》七首古詩詞組成。這七首古詩詞不是隨意拿出來的,它們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睹ァ贰峨x騷》選自《詩經》《楚辭》,《詩經》和《楚辭》是我國古典詩歌的源頭,分別開啟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的杰出代表,是“樂府雙璧”之一;《蜀道難》《蜀相》的作者是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歌的代表;《望海潮》《揚州慢》的作者是柳永和姜夔,是宋代婉約詞的代表。這七首古詩詞以時間為順序,展現了我國古典詩詞的體式和源流。
在內容編排上,《氓》和《離騷》為一個學習實踐活動;《孔雀東南飛》為一個學習實踐活動;《蜀道難》《蜀相》《望海潮》《揚州慢》為一個學習實踐活動,三個學習實踐活動都為學生設置了“學習提示”部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其實這些學習實踐活動分別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布置了多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單元創設的學習情境中搜集資料、開展調查研究、交流討論。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不能因個人喜好而刪減,否則就破壞了本單元的整體性;也不能隨便打亂順序,否則就打亂了本單元的銜接性。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脈絡,并比較不同體裁的詩歌在節奏韻律、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異同。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對我國古典詩歌的體式和源流有了了解,鑒賞詩歌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自然就提升了學科素養。
一是任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提出了18 個“學習任務群”,這18 個“學習任務群”是隨高考改革出現的新事物,和教師日常教學中“主題教學”“專題教學”“綜合性學習”“擴展閱讀”“比較閱讀”“群文閱讀”等有共通之處。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前,要先明確本單元承擔的“任務”是什么,再看學習實踐活動創設的情境、“教學提示”中提供的資源,然后以“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避免被“活動”捆綁,給學生留下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間。
二是情境。部分教師把情境簡單地理解為“課堂導入”或視頻、音頻、圖片等教學資源,這是對“情境”的曲解。新高考背景下,“情境”是為“學習任務群”提供的背景、條件與氛圍,甚至可以理解為課堂教學涉及的“語境”。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這種情境必須是真實的,與他們的生活經歷貼近并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學習。
三是整合。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單元內課文之間的聯系,以及每個學習實踐活動內每篇課文之間的聯系。以“學習任務”來整合單元教學,突出整體性,打破單篇的藩籬,通過整合后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完成本單元的核心任務。但整合要以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關鍵能力的提升為目的,否則,整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是各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最高追求,情境的設置、活動的安排、資源的整理、任務的設計等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都是核心素養的養成。
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提高素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高考語文科以選才育人的核心價值為引領,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以閱讀與表達為關鍵能力,以語言、文學、文化等必備知識為學科基礎,重在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能力,靈活、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毙赂呖紝Ω咧姓Z文有了更高要求,新高考政策下,語文最大的變化就是側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學科素養。以2020 年山東語文高考試題為例,第1 題的題干是“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單從題干上看,與以往的題型沒有區別,但四個選項,沒有一個是在原文中截取某句話或依據某句話改編,如果學生不通讀兩則材料,綜合兩則材料對“沿革地理”“歷史地理學”有深刻透徹的理解,這個題就沒法回答。不少考生反映第1 題用了10 分左右才勉強做出。該題不再是簡單的概括,而是要在兩側材料中歸納相關概念,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第5 題要求學生梳理第一則材料的行文脈絡,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概括能力、綜合掌握全文的能力。
2021 年江蘇、河北、遼寧、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八省聯考,又出現了新題型,現代文閱讀Ⅱ由單文本變為雙文本。與之相應的第9 題也做出了調整——如欲以“一則‘新世說’”為題寫一則《國文教員》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疾榈牟粌H是概括、歸納或探究能力,而且有知識的運用、表述能力。2021 年濰坊一模的文言文翻譯第二句“愿君無以此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比绻唤Y合語境就無法判斷出“滿”的含義。
高考題型的改變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日常教學必須做出調整。高中語文教學絕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能力,以往的“字詞篇章式”教學已不能適應新高考的要求,傳授知識是基礎性教學或淺層次教學。教師應在引導學生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文思維,也就是《課程標準》中所說的學科素養。
閱讀素養和表達素養是高考語文學科素養的基本構成和決定要素。閱讀教學也應打破單篇碎片化閱讀,實現單元化、專題化閱讀教學,進而提升為比較閱讀和整本書閱讀教學。
變碎片化閱讀為整篇、整本書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讀什么?怎么讀?一直是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多數教師選擇報刊做學生的閱讀材料,并要求學生整理閱讀筆記,如優美的詞句、有哲理的詞句等等。新高考政策下,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已達不到高考的要求。新高考政策下,閱讀不應該僅僅是積累詞句、積累作文素材,而是要通過閱讀拓展視野、提升鑒賞能力。2017 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整本書閱讀與研習”的學習任務。其中對“學習目標與內容”有如下表述:
“聯系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p>
由以上表述可知,閱讀不再僅僅為考試服務,而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方式之一。在重能力、重素養的新高考政策下,學生只有提高語文素養,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以往靠大量習題訓練提高語文成績的教學模式也要相應改變。實行新高考政策以來,越來越多的高中語文教師有這樣的感慨:習題訓練限制學生的思維,往往是訓練越多,學生的成績越差。
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又一變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時政熱點,但這些熱點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是專題化、單元化。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韓愈提出了“文以載道”的主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更明確地提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其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理念。由于學科優勢,語文課更容易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三觀”的關鍵時期。對此,高中語文教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的高中語文教師認為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罢Z文味”固然不可忽視,但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中“人文性”就是要學生汲取語文學科蘊含的人文精神,通過文本學習,獲得美的體驗,從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更是明確提出了《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原則——“培養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是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2020 年,我國全面步入小康社會、擺脫絕對貧困。如果不讓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走進語文課堂,就會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脫離了時代、社會而空談“語文味”,那語文豈不成了魏晉清談?
從1949 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到2020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高考,我國高考制度經歷的數次變革。每次變革都是社會發展,時代呼喚新型人才的需要。有人說高考是指揮棒,高考怎么考高中教師就該怎么教。筆者認為,高中教師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鉆研現有的高考政策,更應該放開眼光去把握時代脈搏,這樣才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