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清縣城關小學 吳愛妃
在新課改的步伐日漸加快的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主要任務也悄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越來越為人所重視,提升學生的學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問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與深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尋找提升學生數學學力的有效途徑。
學力是近年來悄然興起的教學概念,具備較為豐富的內涵。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力主要由學習動力、學習能力與學習毅力三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并非截然分開,而是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小學生的數學學力,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學習動力是促進學生進行學習的驅動力,分為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兩種。內在動力源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求與學習知識的興趣,往往發自學生內心,使其自行學習,而外在動力則源于外力作用下使學生產生的需要進行學習的行為,往往源自教師或家長的引導。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都發揮了激勵學生進行學習與維持學生進行學習的作用。對于教師而言,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當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數學的實用性,意識到數學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發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愛,培養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都是提升學習動力的有效方法。在具備學習動力后,學生更加樂于探究數學,從而能夠發現數學更具趣味性的部分,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數學整體核心素養。
學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考查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對其進行處理與應用的能力。在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中,學習能力主要包括運算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需要逐步樹立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使數學成為具備生命力的學科,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意識與應用數學的能力。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將重心放于培養學生的數感與符號意識、空間觀念、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各方面,授之以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與新舊知識的遷移能力,從而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獨特的數學意識,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學習毅力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的持久力,也是學習意志與學習品質的重要反映之一。小學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毅力的重要時期,使學生具備堅定的學習毅力能夠讓其在后續學習生活中終身受益。學習毅力主要包括學習的明確性、堅韌性與自制性。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自覺按照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能放棄,而是能夠保持繼續學習的狀態。尤其在終身學習理念已獲得廣泛認可的背景下,具備學習毅力更成為了每個學生的必備品質,學習毅力在整個人生旅途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僅來自于對教師的配合與家長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也普遍缺乏交流,學生在此模式下難以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尤其針對學習內容相對抽象的小學數學,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理解能力都較為有限,對于部分學習內容不能完全理解,在此情況下又難以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從而使學習動力越發降低。囿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學生在此模式下已養成了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面對數學問題時不愿深入思考,也不愿主動探究,僅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答案,此情況對學生后續發展極為不利。
小學的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學生對數學概念與公式進行記憶,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數學思維,鍛煉自身對數學信息的處理能力,從而提升學習能力。但在現階段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普遍以概念與公式等教學方法為主,僅引導學生對此類內容進行機械化記憶,而教學中的探究與合作則難以在課堂中得到有效開展。長此以往,學生難以獲取應有的學習能力,對數學規律缺乏必要的探索能力,也不容易塑造數學意識,其創造性與批判斷思維都將相應受到不利影響。
小學時期的學生普遍意志力發展尚不成熟,自律能力不強,其學習毅力往往來源于他律,對學習也缺乏清晰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制力的缺乏尤其明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容易出現精神渙散的情況,從而對知識也缺乏應有的掌握。在此情況下,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則更為困難。
小學數學所學習的知識相對抽象,在課堂教學中僅僅對枯燥的概念與定義進行講解,學生可能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在此背景下,教師則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使其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聯系,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數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一定的興趣,也提升了自身的學習動力。但創設課堂情境是一門學問,教師在課堂情境創設環節務必仔細甄別,使情境中出現的案例既與教學內容相關,又能夠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果創造的課堂情境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大,學生容易出現迷茫感,而如果創設的課堂情境過于活躍,學生則在短時間內不容易將精力集中于教學內容的學習上。因此把握課堂情境,使之真正起到激發學習動力的作用極為重要。
例如,針對低學段的學生,教師可創設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在乘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游樂場作為出發點,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摩天輪與過山車一類的游戲設施,并組織學生討論此類游戲設施中一排能夠坐幾人,總共能夠坐幾人等問題,由此引出乘法的概念,使學生對數學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真正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的道理。但在創設此類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握課堂情境的恰當性,使學生理解課堂情境的創設目標,同時應當把控學生的討論方向,在其偏離主題時,教師應當適時對其加以糾正。尤其在創設游樂場一類課堂情境時,教師更應注重方向性,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人數的運算方面,不能激發其對游樂場的感官刺激而在后續教學活動中難以投入學習。但此類教學情境在高學段中不再合適,針對高學生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為其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其學習動力。如在六年級上冊的《位置與方向》的學習中,僅憑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學生不僅難以對位置與方向有直觀理解,也難以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銜接,從而喪失學習動力。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積極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使位置與方向真正滲透到生活實際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出當地的地圖導航,組織學生說出自己假期想去游玩的地方,再在地圖中找出學生想去的地方,引導學生判斷想去的地方對于學校而言處于什么位置,方向如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渠道,也使學生真正樹立了學以致用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習能力作為整個學力的核心,要求學生具備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的能力,從而對所學知識能夠有效進行運用。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自身教學方法加以豐富,組織小組合作與主題活動等各類新型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數學知識,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圓柱與圓錐的表面積及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此教學環節,教師如果僅讓學生機械記憶公式而不加理解,學生即使一時記住,也不容易在后續學習進程中有效運用。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即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與探究,安排學生想辦法用紙做出圓柱與圓錐的模型,并依照所做的圖形計算其表面積,分析圓柱與圓錐的表面積各由哪些部分組成,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表面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而并非對公式進行機械記憶,因此在后續學習中也能夠更為自如地運用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而針對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教具,引導學生理解“面動成體”的原理,從而順利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準備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形教具,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測量出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此類教學方法可能占據了更長的教學時間,但學生能夠通過這一新型教學方法塑造邏輯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印證了俗語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實踐。
又如可引導學生進行說題,以此拓展學生解題思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數學中常見的行程問題為例,教師可為學生設置說題題目:設甲乙兩地間的距離為180 千米,若騎車由甲地去乙地,在3 小時騎行45 千米的情況下,照此速度到乙地還需騎行幾小時?在組織學生進行說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如先分別計算出剩下的路程與騎行速度,再計算出剩下的騎行時間,可采取“剩下路程÷剩下速度”的方法進行計算,可列出(180-45)÷(45÷3)。與此同時,也可采取其他計算方法,先計算出騎行所需總時長,此步驟可列出180÷(45÷3),再用騎行所需總時長減掉已用的3 小時,從而得出需繼續騎行的時期,總列式為180÷(45÷3)-3。在已具備兩種解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還可繼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新的解題方法。學生可能在引導下進一步尋求解決方法,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得出新的方法,如先計算出剩下的路程是已騎行路程的倍數,即還應繼續騎行的幾個3 小時,以比例思維解決此問題,其列式為(180-45)÷45×3。也可能有學生存在更為新穎的解題思路,先考慮180 中包含幾個45,就是總路程需要幾個3 小時,即180÷45×3,再用得數減掉已騎行的3 小時,即得出需要繼續騎行的時間,列式為180÷45×3-3。在說題的過程中,學生思考了四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思維也相應更具活躍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提升學習能力的目標。
提升學習毅力的前提,需要學生首先端正對學習的態度,教師在此環節中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樂學善學的意識。但針對學習能力不夠理想的學生,其對學習也不容易具備樂學善學意識,在此情況下,教師則需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別,對其進行分層教學,為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目標,使學生在能力范圍內落實教師所制定的學習目標,從而收獲成就感,逐步提升學習毅力。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計算,運算能力相對不理想的學生在進行計算時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從而容易經受打擊,喪失學習毅力,出現破罐破摔的情況,不再對分數乘除法計算抱有希望。為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教師可考慮進行分層訓練,對于運算能力不理想的學生,可為其制定相對簡單的計算內容,使其能夠保證自身較高的準確率,在準確率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學生自身也將獲得成就感,對學習也更有興趣,從而其學習毅力也能夠得到相應提升。在分層訓練的基礎上,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觀察,并及時對學生予以評價,肯定學生在運算過程中的閃光點,并引導學生開創新的解題思路,使學生在班級中形成良性競爭,在競爭中積極拓寬自身數學思維。除此之外,教師更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樹立學習意識,更讓學習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常態,從而逐步引導學生由他律學習轉變為自律學習,以提升自身學習毅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提升學生的數學學力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對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思維習慣有充分了解,再以此為依據采取有效途徑對學生數學學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需要將重心放在學生的學力上,使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轉識成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知識轉換為智慧,從而提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后續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