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靖遠縣第一中學 張治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近些年的地理高考試題愈發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旨在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地理思維品質等等給予檢驗與評價。高中地理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這一地理學習需求,在學生迎接高考的學習過程中著重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滿足高考對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提出的要求。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對地理核心素養教育進行創新改革,旨在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一般是指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知識時潛移默化形成的能夠適應自己未來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重要品質,它涵括了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人地觀念,二是綜合思維,三是區域認知,四是地理實踐能力。因此,“綜合思維”是“地理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然而,在“地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提出之前,地理教師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缺乏足夠的重視,甚至是缺乏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教學意識,導致綜合思維培養始終是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在“地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被提出來以后,教師或多或少地對學生的綜合思維發展給予了重視,但這一教學環節的教學成效依舊較低,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仍然比較薄弱,影響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效果。
其中的原因可以歸述為兩大方面:第一,教師沒能全面落實“綜合思維發展”教學目標,綜合思維培養的教學力度不大;第二,教師用來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教學方法單一,或者缺乏科學性、創新性,反而限制了學生綜合思維的健康發展。
為了有效實現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可將思維導圖學習工具融入進來,建構起思維導圖教學法,讓教師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加強地理綜合思維訓練。所謂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教師或學生用來表達自己的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不同方面的教學價值。
首先,思維導圖教學能夠突顯出圖文并重的教學技巧,將地理知識通過層級圖的形式形象化地呈現出來。這種知識呈現方式既能讓學生對錯綜復雜的地理知識一目了然,也能讓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快速高效的理解。而在學生對思維導圖的知識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其綜合思維可逐漸獲得有效的發展。
其次,思維導圖教學能夠讓學生圍繞某一思考中心,向四周發散思維,對每一個思維發散點都建立起了一個知識鏈接。學生可根據這樣的知識鏈接建立起放射性的立體知識結構,在知識結構建成之后,學生的綜合思維也獲得了不錯的發展。
最后,通過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還能夠將問題的思考過程更加直觀的呈現出來。地理學科的綜合思維,從根本上說就是以地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認知為基礎、以全新的綜合性認知為目標,關注地理問題的思考過程。
通過思維導圖的合理運用,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出地理過程、地理要素間的聯系、地理不同成因等常見的重點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將原本的思維與地理知識變為可視化的立體模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各類地理問題的認知與分析能力,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學習當中。
總的來說,思維導圖通過自身的獨特優勢與價值,使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不再是難題,反而越來越輕松、越來越高效,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高效教學工具。
以往學生在識記知識點的時候,通常是對碎片化的知識點展開學習,缺乏結構化知識的概念。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效率低,還容易遺忘某些知識點。課改后學生識記知識點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教師也愈發重視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學習知識的學習能力。
地理學科的知識比較繁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并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記憶與理解,教師可從內容的整體性入手,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建立起一個整體性的知識結構。這也為教師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還能在某種程度上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農業的區位選擇》一課時,可引導學生直接圍繞“農業的區位選擇”這一核心話題建立起思維導圖,將這節課的知識點都納入到思維導圖之中,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好本堂課的重要知識點。而在學生建立思維導圖之前,教師可適當地啟發學生展開綜合性的思考,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奠定基礎。比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歷史也比較悠久,那么你們知道農業生產者為什么要進行區位選擇?又究竟是如何進行區位選擇的嗎?”
這些問題能夠讓學生從橫觀和縱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應有的綜合思維。比如學生在橫向思考時,可圍繞著“農業區位”、“區位因素”兩個主要概念展開思考,將其知識點納入思維導圖。尤其是“區位因素”這一概念,它涵括了“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區位變化”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可圍繞這幾點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將以它們為節點進行思維發散,擴充思維導圖的內容。
比如以“自然因素”為節點延伸的內容可以有氣候、地形、土壤等等;以“社會經濟因素”為節點延伸的內容可以有市場、勞動力、政策、交通運輸、機械等等;以“區位變化”為節點延伸的內容可以有大規模生產、機械化生產等等。
學生在縱向思考時,可圍繞“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問題展開思考,將具體的影響羅列出來,并填充到思維導圖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要全面考慮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消極影響與積極影響,并從氣候、水文、土壤等方面入手,詳細地羅列出農業生產帶來的具體影響。
比如從土壤這方面來講,過度的農業生產會導致土壤的肥力出現下降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荒漠化的情況,合理的農業耕作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根據這些知識點建立起的思維導圖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可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綜合思維能力。
在傳統地理課堂中,教師更多的是依托課本上的知識內容來展開教學,對課外的教學材料缺乏良好的開發意識,利用率也不高。加上地理學科的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應考慮引入具體形象的課外教學材料來輔助教學,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其中,案例材料是課堂教學材料的延伸內容,教師借助案例材料來展開教學,無疑能夠讓學生對新課學習主題的知識有更具體的理解。
同時,學生還可將課堂知識與課外材料中蘊含的知識綜合起來,使其建構更完善的知識結構。之后,學生可根據這一完善性的知識結構,發散自己的思維,對知識結構中的每個知識點展開聯想,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全面的思維模式,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奠定基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從中提取有效的知識點,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思維導圖,讓學生逐漸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主動搜索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森林開發與保護的案例資源,圍繞著“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森林開發與保護”這一中心詞建立思維導圖。學生在對自己搜索的案例資源進行綜合分析時,可從雨林的環境現況、環境問題原因等兩個方面入手,延伸出雨林被毀的原因、森林開發過度引起的后果、雨林保護的有效措施等方面的內容。
之后,學生可根據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歸納相關的知識要點,然后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思維導圖。學生可根據思維導圖的內容搜索更豐富的學習材料,展開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提升自己的綜合思維品質。
比如,學生可根據“雨林被毀的原因”這個知識點,搜索森林被毀的各種案例,包括“森林被毀,欲改建成度假山莊”、“森林大火致森林被毀”、“過度砍伐致森林被毀”等方面的案例資料。從這些資料來看,學生可將森林被毀的原因歸納為“破壞森林的人類活動”、“人類對森林資源的直接開發”這兩點,然后將這部分知識點遷移運用到“雨林被毀的原因”這個知識點中,讓學生對“人類開發”、“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等知識點進行深刻的理解。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形成綜合性的學習思維,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掌握全面的知識點。
課堂討論一直以來都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活動,一般是指學生圍繞某個話題、某些問題或者某些學習任務展開討論的教學活動,它能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讓自己的思維發展提升到新的層次。
而集中性討論則是一種集合多個學生的智慧,展開協作性討論與交流的教學方法。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在課堂討論活動中的參與度,讓不同學生展開更激烈的思維碰撞。教師可在學生激烈的集中討論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并引導其將自己的綜合思維過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出來,實現思維的可視化。
教師在執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一課時,可合理地設置課堂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集中性的討論,如:“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問題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哪些原因引起的?目前西北地區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你們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建議?如何用地理知識來解決荒漠化問題?”
在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其思維活力非常活躍,甚至會主動朝著多維度的方向進行思考,對這些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各小組可將組內的答案和相關意見歸納起來,建立起一個思維導圖,并在思維導圖建立成功之后,嘗試圍繞思維導圖來講述自己對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了解,這有利于鞏固學生的知識學習,還可進一步系統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圍繞某個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建構獨立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的學習知識點更加精細化,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可圍繞“荒漠化現象”這個知識點建立思維導圖,將各種荒漠化的具體現象聯結起來,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直觀的描述。
學生也可圍繞“荒漠化問題的致因”建立思維導圖,將各個可能引起荒漠化問題的原因聯結起來,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挖掘問題的根源。學生還可圍繞“荒漠化的防治措施”這一知識點,將已有的防治措施及自己提出的建議聯系起來,建立相應完善的思維導圖。這種思維導圖建構與運用方式,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理論性,教師引入的思維導圖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對抽象知識的認知困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并使其學會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對地理問題展開多維度的思考。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可通過不同的途徑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最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