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賴店中心小學 楊陽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老師在開展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由課內知識逐漸向課外知識進行有效延伸,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下面就針對有教無痕,潤物無聲——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現階段各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部分處于緩慢前進階段,學生之間閱讀水平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有所差異,尚未形成統一的閱讀教學良性發展模式。
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隊伍缺乏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認知,只重視局部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沒有按照班級學生具體閱讀情況進行實際分析,制定詳盡的學期閱讀教學計劃。學生的閱讀現狀有助于教師抓住教學重難點部分,實行專項化課內外閱讀教學。包括從整個學期學年段學生的閱讀整體水平來看,新課程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分別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的課內外必須閱讀書目,以及要達到的閱讀層級標準,具備掌握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版塊時,要做到既能把控整體教學節奏,又能兼顧細節教學步驟,營造松弛有度的閱讀教學氛圍。最主要的目的是教師要重視搭建小學生對于閱讀作品書目之間的分類、聯系認知,明確不同時代、不同寫作主題的作品間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化的閱讀思維模式。這些內容都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有效融合教學前進行的準備工作調研。
從學生層面來說,兒童時期的知覺帶有籠統的、泛化的特點,對接觸閱讀的文學作品印象不夠深刻,不具備獨立歸類文學作品的能力。課內外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也是為了達到校內校外閱讀教學的有效聯動,針對教材選編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教學,選取同類型主題的文學作品加以深化,加深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記憶。但在面對大量閱讀作品后,小學生的大腦認知系統較容易出現混淆,對閱讀過的文學作品不明確寫作風格、寫作時期、寫作意圖,這是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小學生缺乏對問題的自我檢查、自我質疑能力,比較依賴教師與家長的幫助,自己不主動收集課外閱讀書目,經常是教師和家長推薦哪一部作品就直接閱讀,也沒有考慮到為什么選擇這一本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過程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讓小學生明確課內教材文章對應的課外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以及選擇文學作品進行閱讀的出發點和原因,簡言之就是調查閱讀背景,帶著疑問去展開閱讀,得到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老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教材里面的內容,而且還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進行有效融合,為學生創建全語言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在聽說讀寫做方面全面發展。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在課前預習環節,老師主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文章的背景內容,以便于在課堂當中能夠對新課進行順利導入。但是往往教材當中安排的相關文本,對于文章背景內容介紹的不是很多,這就需要學生在預習的過程當中,要結合文本內容進行相應的拓展閱讀,了解更多的有關于文章背景的相關內容,掌握更多的有關于文本當中角色的資料和作者的資料,從而對文本的背景內容和寫作對象進行更加細致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知,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為課堂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的時候,作者通過描寫公園里面荷花的情景,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贊美之情,充分體現出了荷花的魅力。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葉圣陶先生的語言文字來對荷花各種美麗的姿態進行真切感知,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感受荷花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深刻理解“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學習作者在文章當中的表現手法。因此在預習環節老師不僅要要求學生對以上關鍵內容進行掌握,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對葉圣陶當時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這篇文章出自于葉圣陶的《荷花:葉圣陶專集》。為了促進學生對荷花進行深度認知,了解荷花的特性,老師可以在《荷花:葉圣陶專集》當中挑選一些其他描寫荷花的片段讓學生進行閱讀,促進學生對荷花的形態特征進行深入了解,感受當時作者描寫荷花的心情,并賦予荷花一定的情感,進而對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進行深刻體會,這不僅為課堂上《荷花》文本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對荷花的認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安排的相關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里面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質,這對學生品質和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當中僅僅依靠教材內容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那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將課外閱讀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尋找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的契合點,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促進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形式,老師一定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閱讀,同時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尋找一些與課內閱讀相關的課外閱讀文本,并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因此在課堂閱讀過程當中老師可引導學生對文本當中的生字生詞進行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流利朗讀,了解相關字詞在文章當中的具體含義。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的效果,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小練筆活動,練筆字數沒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情感進行深度感悟。同時在練筆的過程當中,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當然在選擇課外閱讀文本的時候,老師一定要選擇與課內閱讀文章具有一定共性的課外文章,可以具有相似的文章結構,也可以具有相似的寫作手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針對兩篇文章的共同點進行學習和提升,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主要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描寫和神態描寫,充分的體現出了鐵罐的傲慢無禮以及陶罐謙虛不軟弱的高尚品質,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文章當中的故事能夠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正確看待自己的短處,從而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當中養成謙虛有禮和善友好的品質。那在課堂閱讀教學當中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陶罐和鐵罐進行分析,讓學生說出陶罐和鐵罐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同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燕子和烏鴉》這篇寓言故事,讓學生對文章當中燕子和烏鴉的這兩個角色進行分析,判斷故事當中的燕子和烏鴉相當于課內文本當中的陶罐還是鐵罐?從讓學生學習烏鴉身上聰明、睿智、謙虛、誠實的優點,摒棄燕子身上愛撒謊、自大、不誠實、虛榮的缺點,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當中陶罐、鐵罐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學生在總結歸納的過程當中對作者的內心感受進行深刻體會。當然在設置小練筆任務的過程當中,老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對課外文本當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分析,并將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當中的人物進行比較,總結人物身上的特點,促進學生在對比的過程當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效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進而提高課堂閱讀效果。
當然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在引導學生將文本閱讀完之后,還需要針對文本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技巧,文章結構和思想感情進行探究和分析。為了激發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的探究能力,此時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課內文章在結構、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方面比較相似的一些課外閱讀文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尋找文章的中心語句,以及能夠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相關句子,分析兩篇文章在思想感情以及中心句子方面的共同點,并將課外閱讀文本當中比較優美的一些句子摘錄下來。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摘錄的優美的句子,并對其進行仿寫,促進學生對句子當中蘊含的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進行有效運用,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技能。當然老師在為學生篩選課外閱讀文章的時候可以按照文章的體裁來進行搜尋。如果課內學生學習的是記敘文,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提供類似的記敘文,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對記敘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深度掌握,也可以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來進行閱讀,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外閱讀文章結構進行分析,了解不同的寫作手法及寫作順序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情感和效果。進而讓學生在對比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加深自身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把握豐富的寫作技巧。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
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閱讀量僅限于課本內容,缺乏一定的閱讀興趣。雖然有的學生比較喜歡閱讀,但是在選擇課外閱讀文本過程當中比較盲目,閱讀的內容比較單一,并且在閱讀過程當中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在課外閱讀和生活當中進行有效應用,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了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老師也要將課堂評價與課外閱讀進行有效融合。每堂課結束之前老師都要針對整堂課的過程以及各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引導學生回歸主題,促進學生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學習和認知。為了有效掌握學生在本堂課當中的學習情況,老師可以利用問答的形式,從學生的回答當中,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對文章當中所體現的思想情感以及相關內容進行深度理解和認知,那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與課內文章相關的課外文章或者課內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學會舉一反三,通過有效的課外閱讀加深學生對課內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熟悉作者的寫作風格,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部編版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這篇文章的時候,在課堂教學當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注釋對文章內容進行了解,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本堂課結束的時候,老師要針對整堂課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當中的主人翁自己會采用什么的辦法來達到捕捉兔子目的呢?”學生給出的答案非常豐富。從評價過程當中老師可以發現學生對這類寓言故事非常感興趣,那么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類似的寓言故事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掩耳盜鈴》、《葉公好龍》、《揠苗助長》等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對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進行深刻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處事態度,不斷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素養,這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融合的過程當中,老師一定要找準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進行有效拓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閱讀天地,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老師要將課外閱讀貫穿到課內閱讀的全過程當中,將課外閱讀融合到課前的預習環節,課中的閱讀環節以及課后的評價環節當中,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