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陳美琦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文件強調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1]。此前除了專門扶貧節目《絕不掉隊》《脫貧大決戰》以及助力鄉村振興節目《鄉村大擂臺》《鄉村合伙人》紛紛亮相電視熒屏,一些綜藝娛樂節目《極限挑戰》《向往的生活》《奔跑吧》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原有的節目形態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其中,《奔跑吧·黃河篇》在波瀾壯闊的黃河流域拉開帷幕,既實現了綜藝娛樂和公益節目之間的融合、對接,也發揮了品牌綜藝節目的傳播優勢,帶動了部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多次深入實地考察,為黃河流域省區轉型發展、生態保護治理等提出了國家層面的戰略藍圖。在此背景之下,綜藝+公益節目《奔跑吧·黃河篇》也對節目本身進行了創新,目的是為鞏固脫貧成果、走向鄉村振興而助力。《奔跑吧·黃河篇》第一季就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以黃河生態流域經濟帶為依托,從青海出發,一路向東,跑進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沿線剛脫貧或尚未脫貧摘帽的地區,發掘黃河沿線特產好物,積極宣傳生態扶貧戰略,幫扶當地轉型發展。[2]《奔跑吧·黃河篇》第二季的主題為“奔跑吧,幸福河”,在延續上一季對黃河生態經濟帶沿線文化與風物探索的同時,又強化了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向觀眾介紹黃河沿岸鄉村的致富產業,展現人民邁向鄉村振興的幸福生活。
黃河流域的文化源遠流長,注入生態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是文化振興的基本要義。《奔跑吧·黃河篇》 也主動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在九曲黃河的波濤壯闊中,以生動、形象、有趣的方式探索黃河沿岸地區的自然風光和璀璨文化。在節目內容的設置過程中,密切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奔跑吧·黃河篇》第一季第一期節目組來到青海,剛進村子,村民們就熱情地為節目組嘉賓獻上代表幸福吉祥的潔白哈達,捧上當地有名的青稞酒,節目組嘉賓還與當地的藏族朋友完成“傳話游戲”,品嘗了當地草原的特色美食。節目將黃河沿岸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展示給觀眾,讓觀眾了解黃河流域的豐富文化,使優秀的中華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
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奔跑吧·黃河篇》第二季第二期便以“職業技能大賽”為主題,節目組來到了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濟南,帶領觀眾一起體驗了挖掘機技術、烹飪技術,并與職業學校的學生們進行技能比拼。在節目中還就職業教育議題進行探討,闡釋國家為何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相應地也消除了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誤解和偏見。
與此同時,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也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奔跑吧·黃河篇》第二季第五期節目組來到了河南鄭州,帶領觀眾感受“大國重器”盾構機的震撼,不只回顧了盾構機艱辛的制造歷程,也讓觀眾見證了中國制造業從零起步到如今領跑世界前沿的輝煌。節目在以“保護黃河生態,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之時,每一期也在不斷地擴充新的現實議題,既對國家相關政策進行深入解讀,也對國家科技的進步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展示。
一直以來,綜藝節目因缺乏深度、過度娛樂化飽受詬病;公益節目也往往熱度不夠,沒有吸引力。綜藝+公益節目《奔跑吧·黃河篇》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將娛樂與公益節目進行有機對接、融合,在娛樂游戲中展示地域文化,以期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例如第二季第一期節目組為了回顧壽光三元朱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奔跑兄弟團便 “穿越”到了1989年村民代表大會的現場,導演組給六位嘉賓兩千元虛擬創業資金,讓嘉賓們做出致富道路上的重要抉擇,包括建立蔬菜大棚、學習新的種植技術、引進新的蔬菜種子進行投資等,嘉賓的不同選擇將對應著不同的收入和結果。每一個環節的現場演繹都是節目組根據當年三元朱村真實事件予以了“情景再現”,故事線的發展也深深牽動著收看節目受眾的心理期待,不僅極具代入感、沉浸感,也增強了節目的敘事性,讓觀眾對鄉村振興的具體過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奔跑吧·黃河篇》除對貧困問題的關注、對鄉村振興政策的宣傳外,還為剛剛摘下“貧困帽”的地區帶來了較為切實的幫助,主動參與到促進共同富裕的事業當中。節目組充分發揮明星效應的優勢,將明星所帶“流量”轉換成農副產品的“購買量”。節目組第一季第三期來到陜西,就增加了明星帶貨環節,為韓城花椒、宜川狗頭棗、延安蘋果等特產以及花饃、布老虎等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直播 “代言”。在嘉賓們花式演繹下,觀眾不只了解了黃河沿岸的文化,還讓更多的農特產品“走出去”,將幫扶工作落到了實處,且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使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效。
《奔跑吧·黃河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特產、風俗文化以多樣的表現形式將公益融入娛樂之中,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深入地了解鄉村的致富過程,不只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也為發展建設中的鄉村帶來了經濟收入。例如《奔跑吧·黃河篇》 第一季第二期,節目組來到素有“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稱號的青海省尖扎縣。當地通過牛角弓制作形成了完整的脫貧產業鏈,也通過各種射箭賽事的舉辦引來全國各地的游客,并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節目組便根據牛角弓這一文化遺產,設置了牛角弓射箭比賽,讓嘉賓和當地的神箭手進行比拼。游戲結束后,節目組請出牛角弓的非遺傳承人進行介紹,更加深了觀眾對“弓箭”扶貧項目的認知。于是,該節目在對當地文化扶貧項目進行推廣之時,也通過非遺文化的展示吸引了大量觀眾,實現了觀眾向游客的轉變,切實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并逐漸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
由于扶貧與鄉村振興類電視節目 “屬于主旋律題材,是電視媒體‘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具體體現”,[3]而對于鄉村振興政策究竟如何具體開展與落實,也正是《奔跑吧·黃河篇》節目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節目組在小劇場演繹或游戲環節結束之后,往往邀請當地基層干部講述如何帶領當地百姓一步步走上致富的道路。例如在三元朱村,節目組就邀請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講述了從全國各地學習種植技術,并將先進技術帶回村子、最終帶領村民致富的艱辛歷程。節目組還播放了村子致富前后的對比照片,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鄉村振興政策落實之后的全新樣貌。
當然,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往往是由每一個在一線工作的基層干部落到實處。《奔跑吧·黃河篇》在青海錄制節目時,就曾特意邀請“援青”干部向觀眾解說招商引資工作,作為脫貧致富的引路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基層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提煉出宏大政策背后的精髓,使當地群眾對相關政策有了更透徹、更全面的理解。
衡量鄉村振興成果的最好尺度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百姓生活的新變化是鄉村振興政策合理性的最好印證。《奔跑吧·黃河篇》就是將視角對準了百姓。此前依靠異地搬遷擺脫貧困的閩寧村,如今依靠電商等企業走上了致富之路,讓戈壁灘變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節目組來到當地的電商車間,將鏡頭對準了正在井然有序地進行打包分揀的女工,車間負責人一邊帶領嘉賓參觀車間,一邊向嘉賓講述“這些女工都是當地的留守婦女,因文化程度不高,還要兼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外出打工很不容易,電商車間把她們聚集在一起解決了就業問題”。這些女工還組成“閩寧巧媳婦”團隊進行直播帶貨,在直播間售賣當地農產品。電商車間既促進了當地的就業,還將當地的農產品推向全國各地,百姓的收入連年增長。老百姓在鏡頭前不加修飾的喜悅與滿足感,是對擺脫貧困走向富足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說服力。
當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需要“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4]。《奔跑吧·黃河篇》也積極探尋“振興”地區的新興技術,致力于展現鄉村的現代化進程。例如,《奔跑吧·黃河篇》第一季第二期,節目組來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請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局長馬玉忠為觀眾介紹利用數字化管理的拉面產業,展現在鏡頭前的是“智慧拉面生態數據平臺”,馬局長講到“店面的轉讓、選址開店、融資貸款、食材購買都可以通過這個大數據平臺進行解決”時,還對此進行了操作演示,現場嘉賓紛紛感嘆數字化設施的先進。
《奔跑吧·黃河篇》除了在電視及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各大視頻網站播出之外,還利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碎片化的特點,以移動終端打造全媒體矩陣。即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將電視線性播出的節目轉化為“瞬間爆點”的短視頻,并在當下深受歡迎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制作了《奔跑吧·黃河篇》合集,將短視頻進行全方位曝光,實現了大小屏的聯動。節目組還將其精彩內容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實行集群式傳播,以電視、網站、短視頻以及社交媒體平臺的跨界聯動,將節目信息觸角予以了最大限度的延伸。
《奔跑吧·黃河篇》節目組在微博平臺制造大量話題,增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例如#爭當一天跑男導演#,節目組鼓勵網友推薦最想讓《奔跑吧·黃河篇》的嘉賓去的黃河沿岸城市以及最想讓嘉賓們做的事情,網友們的建議將被采納到新一期節目的錄制當中。這既充分調動了網友的資源,擴大了節目的錄制視角,也發掘了更多的黃河沿岸寶地以及特色的文化民俗。再如,#藏在相冊中的家鄉變化#,《奔跑吧·黃河篇》節目組鼓勵網友轉發此話題,并發出家鄉變化前后的對比照,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家鄉的照片,感慨“沒想到自己的家鄉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此類話題的互動,讓網友感受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政策不只是在節目當中,每一個人的家鄉也都能切實感受到脫貧戰打贏之后翻天覆地的變化。
《奔跑吧·黃河篇》每期節目播出后,節目組還聯動當地省、市級主流媒體轉發節目內容,推動了幫扶效力的最大化。對于節目中登上熱搜的內容,當地媒體積極同步對當地的風景樣貌、文物、特產進行宣傳和推廣,以帶動更為持久的經濟收入。例如《奔跑吧·黃河篇》第二季第二期,節目組來到有“菜籃子”之稱的山東壽光物流園,幫助賣家賣出了規定的銷售額。在節目結束后,《奔跑吧·黃河篇》又聯動新華網共同探討社會話題# 現代化農業技術有多強#、# 終于知道什么是凌晨的蔬菜人#,累計議題閱讀量超1.4億,話題討論量超1.3 萬次。隨后,山東融媒體聯動報道,繼續展現“蔬菜之都”的“內核”魅力;山東地域視頻號也聯動展示壽光蔬菜在物流園拉運至售賣點的全過程,以最真實的鏡頭提升了人們對壽光蔬菜的認可,為當地帶來了更多收入。
綜上所述,綜藝+公益節目《奔跑吧·黃河篇》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將娛樂綜藝節目與公益主題融合、對接,特別是有機地引入了脫貧攻堅和振興鄉村的政策元素。既有力地宣傳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理念,也為落實相關政策提供了一種新型渠道,不只擴大了品牌綜藝節目本身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綜藝+公益節目鄉村振興與幫扶效力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