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昆
互聯網技術導致的傳播革命,使得新聞傳播業以及新聞傳播教育充滿了“不確定性”。全球的新聞傳播學者都在試圖為兩者的未來尋求答案。在中國,新聞傳播學院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新聞傳播教育的邊界不斷擴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與此同時,傳統新聞業對青年學子卻不再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成為新聞傳播學院的普遍焦慮。在每一年的學術會議中,“新聞傳播教育何去何從”都會成為重要議題。新聞傳播教育研究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漸成顯學。然而新聞傳播教育研究在繁榮的同時,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眾聲喧嘩又似乎缺少共識。相較而言,張昆教授從自身新聞傳播教育30 多年的實踐出發,推出了《新聞傳播教育導論》[1]一書,嘗試對新聞傳播教育進行深入而系統的論述,在眾多的新聞教育研究成果中確實可以說是讓人“耳目一新”。該書不僅是張昆教授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家之言,也是他嘗試為新聞傳播教育提出的中國方案。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張昆教授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研究既深入又系統,這不僅在于他30 多年的新聞傳播教育實踐,更在于他在新聞傳播教育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張昆教授先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的本科生,后又北上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研究生,最后在武漢大學獲得政治學的博士學位。多元的學科背景使得張昆教授既能夠聚焦于新聞傳播教育本身,又往往能超越新聞傳播教育的視野限制。在武漢大學期間,他從普通的助教做起,跟隨吳高福、樊凡和羅以澄教授,“學習怎么講課、怎么研究、怎么做教研室主任、怎么抓教學、怎么建設學科”,這為他提出和回答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實問題打下了實踐基礎。
而近二十年的院長經歷與歷練,則為張昆教授提供了多種視角與多重思維。2006年至2018年,張昆教授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2020年底,他又獲聘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同時,他還擔任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新聞史會副會長等職務,這些經歷既為張昆教授提供了問題來源,也為他解答問題提供了經驗支持。
“應用導向”一直是張昆教授做科研的一個主要原則。長年的院長生涯,使得“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新聞教育中的問題”。與此同時,張昆教授也善于將思考變成文章,每年都有不少新聞傳播教育方面的論文發表。這些文章結集之后,已出版《新聞教育改革論》《三思新聞教育》等多本著作。作為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的會長,張昆教授還擔任《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的主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至今已出版五卷,既沒有項目經費支持,又沒有專職的人員安排,全靠新聞傳播院系的主動捐贈,以及全國近百位教師的自愿參與。年復一年的年鑒編撰任務繁重,但張昆教授卻樂此不疲。他常說,“其他的事情我可以不做,但這個事情我要做好,為全國新聞院系的教師、學生和學科建設服務”。
長期的實踐經歷與理論關懷,使得《新聞傳播教育導論》的出版水到渠成。以此為題,張昆教授不僅將前期成果串聯起來,更是通過再思考使得現有成果系統且深入。
院長經歷與教育實踐為張昆教授提供了研究的視野,而責任感和使命感則是他進行新聞傳播教育研究的內在驅動力。在《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一書的后記中,張昆教授用司馬遷的“小子何敢讓焉”來表達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說《太史公自序》是“史家精神的自我責任告白”,那么在這篇后記中我們同樣能看到張昆教授的這份情懷,看到他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成一家之言”的努力。
《新聞傳播教育導論》既是張昆教授“30 多年新聞教育生涯的結晶”,又是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偉大實踐進行梳理與總結”。與同類著作相比,《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提出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原理和重要規律,比較完整地建構了新聞傳播教育的理論框架;二是提出了 “新聞傳播教育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交往實踐”等一些新的見解;三是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和建議,“這些對策建議上承中央精神,下聯院系教學工作實際,別出心裁,容易操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在新聞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教育的復雜首先在于教育的使命。因其復雜,學界對新聞傳播教育使命探討的并不多。學界一般認為,新聞傳播教育包括專業新聞傳播教育、政策新聞傳播教育、公共傳播教育和批判新聞傳播教育四種范式。在張昆教授看來,教育的本質與人的本性直接相關,從而提出“新聞傳播教育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交往實踐”。新聞傳播教育要適應當下的需求,必須拓寬視野,將單一的培養目標裂變為多種目標,積極地應對時代的挑戰,主動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這一觀點的提出,既是對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進行提煉的一種努力,也是對新聞傳播教育不同范式進行融合的一種嘗試。
在張昆教授看來,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從這樣的復雜系統思維出發,以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為立足點,張昆教授對新聞傳播教育的各子系統、各要素進行了系統分析。正是堅持這樣的復雜系統思維,使得他在擔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時能夠因地制宜、靈活多變,也讓他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研究與思考保有一種敞開的視野。
張昆教授不僅善于提出關鍵問題,更善于根據現實解決問題。他對新聞傳播教育進行目標畫像,認為一個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應該具有卓越的職業素養、跨文化溝通能力、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質疑精神與批判精神、博愛情懷、高尚的道德、堅定的政治原則。在履行新聞傳播教育使命的路徑方面,應該在維護學校、院系的辦學主體地位;扎根中國,融通中外;建設強大的師資隊伍;推進專業融合,改革課程體系;產學結合,部校共建等多方面進行努力。從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到具體的實踐路徑,再以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作為結束,全書呈現出總—分—總的思路,既有對經驗的總結,又有批判性思考。以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為結束,則強調了新聞傳播教育的關鍵在于“改革”二字。
張昆教授所提出的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及其實現路徑,不僅是他個人經驗的梳理與總結,更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回應。他對新聞傳播教育使命的見解,與杜威等哲學家提出的“教育本身并無目標”“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繼續他們的教育”異曲同工,也回應了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而他提出的實踐路徑,既回應了專業新聞傳播教育和公共傳播教育的現實需求,也回應了政策新聞傳播教育所要求的“為治國理政服務”的國家戰略。
近年來,現實環境的復雜多變,讓新聞傳播學院進退失據。各種傳播技術的出現,當然對新聞傳播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需要新聞傳播教育與研究者積極應對,但在相關實踐與研究中卻要避免“創新迷戀偏見”[2]。新聞傳播教育要獲得自身的主體性,既要擁抱互聯網時代,也要延續既有的傳統。須知,所有的教育都應該是以人為中心,新聞傳播教育也概莫能外。基于此,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當然是大前提、大方向[3],但“培養核心價值觀”和“強調實踐技能”卻是仍需堅守的內容。
在《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一書中,張昆教授提出“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聞傳播教育的首要目標”,并以此為出發點,對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團隊、課程建設、實踐教育、院系文化建設、學科建設等進行了全面探討。他認為,新聞傳播院系院長有四大要務,而學生培養是中心;面對支點錯位,新聞傳播教育應該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些觀點啟示我們:超越技術決定論的狹窄視野,以人為中心、回歸學生本位,是新聞傳播教育及其研究首先要重視的問題。
在《新聞傳播教育導論》的最后一章,張昆教授對新聞傳播教育研究本身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在中外新聞傳播教育史、教育者、學生事務、教學組織、課程教材及教學手段、教育制度與政策、教育環境七個方面,新聞傳播教育研究大有可為。在張昆教授看來,這七大要素有一個歷史發展的問題,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他還專門就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的編撰、建設新聞傳播教育研究的學術共同體這些話題進行了討論。這些思考不僅是全書研究思路的總結,也為新聞傳播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與視野。關注張昆教授的歷史思維與多元視野,或許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