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年,英國頒布了《安娜女王法》,從此誕生了版權(Copy rights)的概念。該法將保護印刷商的權利轉變為保護作者的權利,既保護了知識傳播,又鼓勵了知識生產。它明確規定,出版商在印刷、翻印或者出版作者作品時,應當征得其同意,并支付相應的報酬。其立法的意義在于,它一方面鼓勵知識的傳播,另一方面也鼓勵知識的生產,使作者可以基于自身的腦力勞動獲得報酬。在大陸法系中,以1791年頒布的《表演權法》和1793年頒布的《作者權法》為代表,逐漸形成以作者權為中心,由人身權和財產權共同組成的大陸法系著作權(author’s right)制度。
2019年,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華東政法大學黃虛峰老師的 《美國音樂產業發展進程中的版權因素研究》 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從音樂版權保護視角來研究美國音樂產業的專著,被納入了華東政法大學文化產業書系。在書中,作者對版權基礎上美國音樂產業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和研究,介紹了版權交易過程中如何將不同媒介產業及媒介外圍產業、相關聯產業聯系起來,相輔相成、共生共榮,以及行業協會在其中可以發揮的多重作用。全書共分為4 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美國音樂產業與版權法互動性發展過程,以及對中國音樂版權制度建設的啟示。
該書第一章為版權與音樂產業,從音樂作品版權的特殊性、音樂產業中的版權、音樂版權使用中的限制等角度進行了詳細闡述。自錄音技術產生以來,音樂作品的物理屬性由于傳播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音樂作品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的方式也不斷革新,使得音樂版權已經成為版權法中內容最復雜,矛盾最集中的分支。音樂產業的發展,一方面依靠傳播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擴大音樂傳播的范圍,從而擴展音樂消費群體; 另一方面音樂產業高度依賴音樂版權的保護。當然,版權法是追求版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機制,對其中任何一方的絕對保護都是對另一方的損害。因此,必須在保護期限、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領域對音樂創作者和傳播者的權利進行限制,這樣才能使上述兩者的利益得以實現。
作者在第二章對美國音樂版權進行了分析,分別闡述了版權法案修訂的歷史、版權法保護的客體等。1790年,美國制定了《版權法》,但直到1831年,音樂作品才被列為受保護的對象,這直接促進了音樂作品活頁印刷的興起。自此,《版權法》1889年、1897年、1972年等數次修訂中均有音樂版權部分的內容。臨近新世紀,為了應對新媒體技術對版權市場的影響,美國又頒布實施了《數字千年版權法》,對包括數字音樂在內的作品提供更加完備的保護體系。
第三章論述了基于版權的美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版權保護是音樂產業形成的基礎,在音樂產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國際唱片業協會報告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音樂產業總產值一直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這與該國的版權保護密不可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逐漸形成了以唱片公司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音樂產業。唱片、卷紙鋼琴、收音機、電視機、網絡等媒介技術的發展在引發商業模式變革的同時,也對版權保護機制提出了挑戰,并促使其不斷完善。在維護法定權益方面,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美國廣播音樂協會等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紛紛出現,他們以信托的方式與音樂家簽訂合同,從而擁有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對音樂版權進行管理的權利。在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努力下,音樂作品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音樂創作很快成為唱片工業中經濟收益最高的工作。
在完成對美國音樂產業中版權因素的研究后,該書在第四章專門討論了中國音樂版權制度建設的相關問題。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版權法,歷經數次修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著作權保護體系。我國《著作權法》積極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版權法立法經驗,對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鄰接權)等內容進行保護。30 余年來,中國音樂著作權制度從無到有,并逐步完善,取得了巨大進步,對我國音樂產業的優化升級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總而言之,《美國音樂產業發展進程中的版權因素研究》一書將音樂產業發展與版權保護緊密結合,作者以前瞻性視角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對美國音樂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版權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維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針對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建議,為新時代環境下我國音樂產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有效借鑒。